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59章弃地
    且说好圣孙朱瞻基,自出生起便受到他爷爷朱棣重视,经常带在身边言传身教,带他了解民间生活。

    永乐九年,12岁的朱瞻基被册立为皇太孙,正式加冠,同时也开始正式接触政务与军事征战。

    朱棣于朱瞻基而言,不仅仅是一个慈祥的祖父,同时也是教会他如何当好一个皇帝的老师。

    永乐十二年,15岁的朱瞻基跟随朱棣出征瓦剌,第一次提刀走上战场。

    这次比较倒霉,身边的太监眼见瓦剌大败,于是怂恿朱瞻基带兵追杀,然后被瓦剌人趁机埋伏了一波。

    幸亏朱棣及时发现自己的好孙孙不见了,急忙派人去找,不然,朱瞻基大概已经销号重开了。

    战场历练的同时,朱棣也没有放弃对于朱瞻基的文化教育,专门带着一些翰林院学士教导朱瞻基经史子集。

    明朝皇帝除了朱元璋、朱棣被教员评了个大老粗、朱棣被评价为半文盲外,其他皇帝,可都是“知识分子”……朱由校难说!

    朱棣带着朱瞻基数次深入漠北草原,打击蒙古势力,同时又让他不断接触政务,培养处政能力,这一切都被他两个叔叔看在眼里,逐渐起了重视。

    朱高煦、朱高燧是很想整朱瞻基一波的,皇位只有一个,可容不得什么骨肉亲情,再说了,叔侄之间,哪比兄弟亲情?他俩连朱高炽都能下手,还差一个朱瞻基?

    奈何,朱瞻基是朱棣的宝贝疙瘩,这俩一直没有找到机会下手,只能眼睁睁看着朱瞻基势力一天强过一天。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病逝榆木川,这个明君+暴君的集合体,朱瞻基的好老师,终究还是没了!

    朱瞻基闻讯后,亲自赶往开平城迎丧……没错,此时漠南的开平城还在明朝手中。

    同年8月,朱高炽登基为帝,10月,朱瞻基被册立为皇太子。

    洪熙元年,因为南京地震,加上朱高炽想要迁都回南京的原因,朱瞻基受命赶赴南京准备迁都工作。

    奈何,仅仅月余,朱高炽便已病重,迁都的事情就此不了了之!

    同年6月27日,朱瞻基赶回北京登基称帝,宣德治世正式开启。

    据说,朱瞻基回京途中,汉王朱高煦是准备埋伏朱瞻基一波的,毕竟汉王心善,见不得自家大哥孤零零一个人在下面。

    奈何,汉王论起狡诈比不得朱瞻基,于是傻等月余,最终只等来了朱瞻基回到北京成功登基的消息。

    至于朱瞻基回京之前,皇太后张氏封锁了朱高炽死讯,同时让朱瞻基的亲弟弟襄王朱瞻墡监理国政。

    于谦被传的那个“谋立襄王子”的罪名中,所说的襄王就是朱瞻墡,这位明朝宗室牛掰,一辈子起码有四五次当皇帝的机会,但都让他推脱了,因此最终混了个寿终正寝。

    说回正题,朱瞻基上位后,立刻放弃了他老爹的迁都计划,仍旧以北京为京城,以便于及时应对北方边境问题。

    否决完老爹的迁都计划后,朱瞻基还准备否决一下二叔朱高煦……物理否决,汉王瓦罐鸡就是这么来的。

    宣德元年8月,汉王朱高煦于乐安起兵谋反,准备学习一下自家老爷子,给年轻的小侄贼上一课。

    但他却忘了,这个侄子是宣德帝,而非建文帝,宣德虽然喜欢文学,但不代表他只懂文学之事。

    他并非不懂军事,只是单纯没怎么用,有但不用和纯粹没有,那是两码事。

    听说汉王朱高煦起兵造反,朱瞻基毫不奇怪,就连朝堂众臣都是一脸淡然,汉王谋反?早有预料。

    这倒不是众人都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而是朱高煦实在太高调,跟他一比,司马昭都得退避三舍,甘拜下风。

    朱高煦这货是真恨不得拿个喇叭敲个锣,满天下转悠一圈。

    朱高煦:各位各位,都看过来看过来,俺宣布个事儿,孤,朱高煦,今儿反了,不,是奉天靖难!www..cc

    毕竟造反之前还专门写信约着北京城内的英国公张辅一起的,也就他朱高煦了!

    张辅:……好吧,我承认,我低估了你,没想到你会如此愚蠢!

    张辅收到信后那是半点不敢耽搁,那是立刻拽着信使朝皇宫跑,把汉王的信,连带着信使一起交给朱瞻基,只为证明一件事:

    陛下,臣与汉王,并无半点干系,请陛下明断!

    朱瞻基见此是笑了笑,提笔也给朱高煦写了封信,大致意思就是:

    二叔,你也没多少年了,何必折腾,好好养老不香吗?听话,回封地老实待着,侄儿下次一定去看你!

    朱高煦没听,虽然没能鼓动张辅,但他依旧未曾放弃,继续写信,这次是写给山东都指挥的,约他为内应,帮忙拿下济南城。

    这位同样不理他,把信连着信使往北京这么一送……回家睡觉,拜拜了您嘞!

    朱高煦:……我自己来,我行的!

    接连两次怂恿人造反,朱瞻基要是再不动,他可就真跟建文帝没啥两样了,于是,朱瞻基决定亲征。

    这位自洪熙元年6月登基后可一直没有闲着,而是抓紧时间整顿军务,把兵权牢牢抓在手里。

    稳定了政局,抓牢了兵权后,他才坐看汉王朱高煦的大戏。

    他不像建文帝朱允炆,屁股都还没坐热就开始削藩,真以为那些藩王跟话本里的恶人一样,随随便便就能搞定,结果让四叔翻盘了吧!

    话说汉王朱高煦,这个人才是真的“有才”作为跟朱棣一起参与靖难大战的主要人物,他是半点没学到他爹的精髓。

    乐安城内官员他没能收服,周边城池他不曾攻打,连兵器、粮草、大义名分都没有准备……就,突然起兵了!

    影视剧都算是夸大了他的智商和势力,就这么个人才,听说朱瞻基亲征后,居然连打仗都不敢了,直接投降!

    朱允炆:……卧槽,这么顺,为什么我没遇到?

    汉王朱高煦,给人的印象除了头脑简单、四肢极度发达,是个铁憨憨外,也就是个乐子人。

    毕竟正常人被抓后,皇帝来看他,不说求饶说软话,就算要动手,那也该瞄准要害位置打吧?

    他倒好,上去就是一脚……给朱瞻基绊倒了,除了让朱瞻基丢了点面子外,啥事没有。

    倒是他自己,成了大名鼎鼎的瓦罐鸡……你说这却是何苦来哉?

    当然,也有人就此提出疑问,还是那句话,作为靖难之役的主要人物,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并不算傻,显然四肢虽然极度发达,却也没有阻碍他的大脑发育。

    不太可能像史书中表现的那样蠢,于是怀疑是朱瞻基下了黑手,主动对付朱高煦,还给他造黑谣。

    奈何,找不到什么实际证据,因此,这也只能就是个怀疑!

    嬴政:“叔慈侄善”这莫非就是你们大明传统?

    朱元璋:这是污蔑,咱没有这样的传统!

    朱文正@朱元璋:四叔您说这话……心不痛吗?

    朱元璋:……

    朱允炆@朱棣:四叔,您可真是皇祖父的“好儿子”啊!

    朱棣@朱允炆:哎呦,过奖了不是?子承父业,本就理所应当,子类其父,更是天地常理,俺自然是父皇的好儿子!

    朱允炆:……艹,低估你了!

    朱高煦:为啥你们都这么顺利,就俺这么难????

    朱棣@朱高煦:辛苦了,汉王爷~!

    朱高煦:爹啊,儿不辛苦,儿只是命苦!(???w???)

    朱棣:……我……你……算了,你个蠢才,正反话都听不出来,活该你!

    说回正题!

    朱瞻基自平定汉王叛乱后,大明朝野再次趋于稳定,由此,他的目光开始转向外面。

    倒不是要开疆拓土,而是准备放弃拓土开疆了!

    这还得从永乐朝说起,永乐年间,安南胡氏篡了陈氏的权,同时还派人来南京忽悠朱棣。

    知道真相的朱棣眼泪从嘴角流了下来:发兵,一定要让此贼付出代价,吸溜~!

    于是有了张辅三征安南,将安南国设为交趾布政使司,进行直接统治的事。

    奈何,张辅因为朱棣征伐漠北的事情,很是忙碌,无法长时间呆在安南,继任者又干不好镇压安南的任务,加上明朝官员在安南横征暴敛,于是,安南数次造反,一次闹得比一次大。

    朱棣死后,安南更是如同脱缰野马,彻底放飞自我,连续让明朝吃了好几次败仗。

    洪熙年间,明朝已经有了准备和安南议和的迹象,奈何朱高煦在位不足一年,还没来得及做事。

    到了朱瞻基时代,因为朱棣一朝的几样大活,国库空空如也,百姓日子困苦,实在经不起连年大战,于是朱瞻基准备撤兵,让安南重新作为一个国家,只要按时朝贡就行。

    夏原吉、蹇义表示反对,因为明朝在此之前已经控制安南二十年了,一朝放弃实在太过可惜。

    杨士奇、杨荣表示赞成,他俩的想法跟朱瞻基一样,国已经经不起连年大战了,再说此时的安南,反王黎利坐拥数十万大军,跟明军往来交战,一时间,根本拿不下他。

    时间拖得越长,对于明朝就越是不利,倒不如及时止损,放弃这一片疆域。

    这就跟评价秦始皇薄古厚今一样,朱瞻基干的事情就正好是反面,属于厚古薄今。

    对当时的百姓来说,朱瞻基能放弃开疆拓土的好名声,转而重视国内百姓,这就是好皇帝。

    但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放弃土地,那就是罪人,利在一时,罪留千秋!

    这根本不需要争辩,我们处于现在,立场就是现在,朱瞻基自然是放弃疆域的罪人,这没啥好争议的!

    这就跟武则天一样,同样是弃地,同样被骂,一个标准就没啥争议。

    当然了,你要说他俩被骂我是能理解的,但是……拿他们跟慈禧比,这我就不能理解了!

    一个是打了损失太大,所以不打,但主权一直都有,也没受啥欺负,一个是被人摁地上拿脚摩擦,得管对方叫爸爸,主权都丢了一半,你说他们一样?

    ……骂得真脏!

    说回正题,虽然朱瞻基很想停止战争,专心发展,但是朝中依旧有不少反对的声音,毕竟支持开疆拓土的人不在少数。

    这不是宋初,这是明初,因为朱元璋、朱棣两代雄主的不断征伐,此时的明朝正是武德充沛的时候,让他们主动弃地,不少人表示难以接受。

    有争论,那就争完再说呗,朱瞻基表示不急,坐龙椅上慢慢看戏,大臣们也不急,搁下面吵作一团。

    但彼时身处安南的武将们可急了,国内对于他们的征战非常不满,皇帝甚至想要撤兵,这让他们脸上非常挂不住,急需证明自己。

    他们急了,而这一急,就坏了事!

    宣德元年冬,黎利举兵数十万,攻打交趾,明朝大将王通大败,损兵两万余。

    同年,曾统领神机营,组建史上首支炮兵部队的大将,安远侯柳升战死,所部十万明军,全军覆没!

    ……朝堂争吵声就此熄火,接连大败之下,大臣们已经没了继续开疆拓土的想法,有的只是及时止损,保住祖宗基业的想法。

    毕竟,战争是个绞肉机、烧钱货,打赢了好说,那是开疆拓土,威服四方,打输了也好说,及时止损就是。

    打疯了就完犊子了,比如杨广,三征高句丽,然后怎么着,高句丽是被削弱了,但他自己也没蹦哒多久,就销号了!

    撤吧,撤吧,这仗打不起了!

    宣德二年正月,朱瞻基召杨士奇、夏元吉等再议安南事务,并最终决定立陈氏后裔为王,让安南复国。

    同年11月,朱瞻基下诏令身在安南的官员寻访陈氏后裔,同时赦免黎利,又下诏让王通撤兵返国。

    结果没想到,诏书还没到达安南,王通已经败退到了广西。

    那啥也不说了,息兵吧,以陈氏后裔陈暠为王。

    然而,宣德三年,黎利遣使上表朱瞻基,说陈暠已死,陈氏后裔已经没了,请明朝封他为安南国王。

    朱瞻基没同意,继续下诏寻访陈氏后裔。

    宣德四年,黎利又派人来了,这次不要国王了,只求“摄政”同时还带了不少金银宝贝朝贡。

    于是,宣德五年,朱瞻基下诏让黎利权署安南国事,等同于间接承认了黎利的地位。

    由此,安南丢失,嘉靖年间,明朝虽然名义上再次占据安南,但也仅仅只是名义上,再未能有实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