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58章仁宣!
    明仁宗昭皇帝朱高炽,父为朱棣,母为仁孝文皇后徐氏。

    朱高炽为朱棣长子,洪武二十八年,被朱元璋册立为燕王世子,靖难之役以万余兵力抵抗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功勋卓著。

    永乐二年,受封皇太子,朱棣五次北征蒙古,都让他监理国政。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病逝,同年八月,朱高炽登基,年号洪熙。

    朱高炽在位只有短短十个月,十个月内,朱高炽停止永乐朝大规模用兵政策,与民休息……直白点说就是给他老爹擦屁股。

    同时,为建文朝蒙冤的大臣平反,废除苛政,提高内阁权力,让内阁正式成为有决策权的政治机构。

    仁宣之治,虽说功劳是朱瞻基占多数,但却不能忽视朱高炽的贡献。

    1425年5月,朱高炽病重去世,终年48岁,皇位由嫡长子朱瞻基继承。

    近年来,由于影视剧的兴起,不少人觉得朱棣的永乐朝,朱高炽得分走一半功劳,同时戏称朱棣为征北大将军。

    ……调侃可以,玩梗更可以,但请不要当真,毕竟朱棣虽不及朱元璋劳模,但也当得起一句勤于政事。

    朱高炽虽然五次受命监国,但朝中大事可都是朱棣在处理,毕竟,太子要是权力太大,还要皇帝干嘛?……朱标站一边去!

    朱标:……啊?

    言归正传!

    朱高炽,生于洪武十一年,西元1378年8月,出生于明朝中都凤阳,喜读书,性格沉默少语,言之有物。

    年少时,朱高炽和他那些同龄的叔叔们一起接受军事训练以及文化教育,不为别的,因为他爷爷朱元璋重视。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炽被立为燕王世子,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喜爱。

    一次,朱元璋令朱高炽与秦王、晋王、周王世子一起检阅军队,其他仨人都回来挺早,就他忙活到很晚。

    朱元璋问为什么?朱高炽回答说,清早太冷,检阅军队应该等到将士们吃完早饭之后。

    朱元璋对他的仁心表示很高兴……朱元璋的高兴表达方式有点不一样,一高兴就让朱高炽帮忙批阅奏章。

    朱高炽奏章看得不错,但奏章中文字有误的问题他却没说。【1】

    【6】

    【6】

    【小】

    【说】

    朱元璋细问缘由时,朱高炽表示不过小小失误,不该麻烦陛下。

    说到这儿,再次想起崇祯的骚操作,朱元璋批奏章是只看问题,不看文笔,好建议他听,罗里吧嗦的他打。

    朱高炽同样只看具体问题,对于小细节并不深究。

    唯独崇祯,奏章有啥问题他看不出来,但他看得出来文笔,看得出来文字错误,于是,天天搁奏章上改错别字、修改文章。

    ……奏章倒是越来越好看了,奈何,具体事务如何处理的建议是越来越少,大臣们文章写得越来越好,事情处理越来越糟……简直了!

    说回正题!

    时间来到建文元年,因为朱允炆的杀藩政策,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准备会会小侄贼。

    朱允炆先派老将耿炳文为帅,可惜耿炳文不善攻伐,不是朱棣对手,于是朱允炆换帅,让曹国公李景隆为帅,统兵五十万,直指北平城。

    李景隆率兵北上的同时,镇守山海关的吴高也率兵向着北平挺进。

    朱棣为了避免两线交战的困境,于是先领兵击败吴高,然后……溜了,跑大宁去找宁王朱权“借兵”!北平城就丢给了朱高炽把守。

    五十万对一万,李景隆表示,优势在我!

    这话没错,五十倍的兵力,又占着大义,又握着满饷明军,岂止是优势,简直是想输都难。

    结果,李景隆输了,先是攻不破一万大军驻守的城池,还被人家找机会出城偷袭,损兵折将。

    最后,又被朱棣带着“借来的”兵马一次突袭,朱高炽同时从城内杀出,两面夹击,优势宰我。

    “战神”之名,岂是虚妄?

    北平一战,为朱高炽积累了巨大的政治资本,也是靖难之役关键性的一战,毕竟,北平作为朱棣以及靖难将士的大本营,这地儿要是没了,那就是连锁反应,最后能不能成功,都是一个未知数。

    但是……虽然朱高炽立下大功,奈何他一直镇守北平,没跟在朱棣身边,因此经常被冤枉。

    比如他那个想当世子(太子)的弟弟朱高煦,甚至于是朱高燧,这哥俩跟着朱棣靖难,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狠人,早没了什么礼教束缚。

    本着老爹能当皇帝,我也能的想法,积极谋求储君的位置。

    奈何,这哥俩脑子缺根弦,只会打仗兼说大哥坏话,对于具体政事却是一窍不通,连带着跟文官系统也打不到一块儿,因此,希望渺茫。

    朱棣成功靖难后,于应天登基称帝,改北平为北京,依旧让朱高炽镇守。

    永乐二年,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同时,早年结识的文人,比如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皆入朝中担任重要职务。

    本来,靖难之役,三兄弟中朱高煦出力最多,同时又因为经常跟武将们厮混的原因,很受武将们欢迎。

    因而,朱棣登基后欲立太子时,武将系统多数站台朱高煦,毕竟,一个好战的君主,对于武将最为友好。

    奈何,文官系统反对,还有立嫡立长的礼制,还有一句好圣孙!

    这么多因素累积之下,朱棣不犹豫了,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

    东宫正位,国本已定。

    朱高煦、朱高燧兄弟俩却还是不愿罢休,吃饭睡觉想扳倒大哥,换自己上位。

    奈何搞政治实在不是这哥俩擅长的,尤其朱高煦,经常自比秦王李世民。

    “我英勇,岂不类秦王李世民乎?”

    朱棣:……哄堂大笑了家人们,他是李世民,俺是谁?拼命造孩子的李渊?

    面对儿子的胡言乱语,朱棣能怎么办呢?只能忍了,毕竟是亲生的!(能打能杀好忽悠)

    哥俩也确实折腾了不少事,拼命说坏话毕竟还是有点用的,这不,朱高炽的亲信大臣就经常在监狱里过年……被杀的也不少。

    当然,我们可以合理怀疑可能是见太子势力太大,于是朱棣想要打压,毕竟不是朱元璋,没那种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想法,对于太子这个亚君,始终有些防备。

    朱高炽显然也知道这个问题,因此长期低调做人,有事他办,有话憋着,从来不考虑用武力对抗老爹。

    低调了二十二年后,朱高炽终于熬出头了,老爹死了,伤心!但是自己掌权了,开心!

    所以这情绪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值得思考。

    当上皇帝后,朱高炽首先做的就是取消、调整自家老爹的政策。

    比如郑和下西洋、边境茶马贸易、金珠采办等等。

    当然,这政策于现在多受诟病,不少人觉得就是朱高炽坏了朱棣的政策,导致明朝慢慢走上了宋朝的老路。

    关于这个,还是看看永乐朝的百姓生活更好,因为永乐朝的辉煌,确实是透支了未来。

    朱高炽当然有问题,收缩边防,停止对草原蒙古势力的分割、打击,眼睁睁看着蒙古势力做大等等,都是他的问题。

    但于政治上、民生上,朱高炽显然比朱棣更好。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仁心!朱元璋为什么喜欢朱高炽,因为他怀有一颗仁心。

    什么开疆拓土,万古流芳、什么耀兵异域,夸示武功……不及治下百姓多一餐食、添一件衣。

    不能否认朱棣的大功,但对于百姓,他显然不够在乎,他最在乎的永远只有自己的名声,好大喜功,这四个字用朱棣身上其实也合适。

    但这四字用他身上却不显嘲讽,因为朱棣本人够强。

    1425年5月29日,朱高炽突然无疾骤崩,终年48岁。

    对于这类不爱折腾的君主,其实没啥好聊的,因为他们干的都是一些枯燥的、繁琐的事。

    简而言之,不是不能讲,而是容易流水账,都是一些赈济灾民、减免赋税、调整制度的活。

    大活基本不干,问就是不爱折腾。

    话说,有一个问题,不少史料都说朱高炽当上皇帝后沉迷酒色,逐渐怠政……问题是为啥殉葬时,只有五个嫔妃殉葬?

    是因为朱高炽的其他女人死的早?还是因为不是所有女人都得殉葬?五个嫔妃,也算是沉迷酒色吗?

    都不用类比司马炎这货了,你就说朱高炽的爷爷朱元璋,那嫔妃都比朱高炽多,他这算沉迷酒色,朱元璋是不是得叫“荒淫无度”?

    朱高炽之后,太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章皇帝,外号蛐蛐天子,江湖戏言好圣孙,可旺三代!

    多一代算解大才子输!

    嬴政:“战神”之父?

    刘邦:虎父犬子?

    刘彻:一世英雄,何以子辈若豚犬耳?

    杨坚:……算了,说多了都是泪!

    李世民:……好歹有俩儿子,一个不行还有一个行……朕的承乾啊!

    赵匡胤:……合着就朕不合群?

    刘邦@赵匡胤:哈哈哈,你压根没有!

    李渊:笑死!

    话说汉宣帝、唐宣宗、明宣宗,这宣字的定义是不是有啥魔咒,比如宣字代表——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

    就跟英宗多半是个倒霉鬼,倒血霉那种。

    神宗多半沾点变法,惠宗多半有点傻,太宗多半沾点血……自己人的血。

    比如汉宣帝,西汉国力巅峰,厉害吧?儿子不行!

    唐宣宗大中之治,人称小太宗,厉害吧?儿子也不行!

    明宣宗仁宣之治,号称六边形战士,厉害吧?他大儿子真不行。

    宣,代表着盛极而衰,代表着虎父犬子,真魔咒,就跟武安这个号,谁沾谁死一样,太魔幻了。

    嗯,除了白起、李牧,据说元末那个脱脱丞相也沾了武安这俩字,倒不是封号,而是挂掉!

    言归正传!

    朱瞻基,生于1398年,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去世那一年。

    他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嫡长子,母为诚孝昭皇后张氏,是明太宗朱棣最最喜欢的孙子。

    据说,朱瞻基出生当天,彼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梦见他爹朱元璋托梦,赐他一块大圭,还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知道传国玉玺的人应该知道一句话“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大圭和玉玺也就样式不同,含义差不多,刻的字(说的话)也差不多,这要说不是编造的,真不信。

    大圭一赐,这话一说,朱棣便醒了……可能,他老爹托梦给他的同时还说了一句话:老四(成龙),大家现在需要你!啪就是一个大嘴巴子!

    该说不说,老朱家这祖传的托梦技能属实牛批……所以崇祯为啥没被托梦?是他祖宗瞧不上他……还是亡国了所以不好编造?

    说回正题,朱棣醒了,刚醒来就听见人禀报说长孙有了,朱棣连忙跑过去一看,像,跟自己很像!

    毕竟俩人都有草原征战的经历,脸色晒挺黑,确实像!

    长孙出生,又得了老爹托梦,于是朱棣起兵了,四年鏖战,成功干翻小侄贼,顺带把他老爹薅起来上了四年班。

    永乐七年,10岁的朱瞻基小朋友跟着朱棣巡视北京,朱棣拿出了曾经朱元璋对他的教育,带着朱瞻基去看农民生活。

    了解耕种,了解农业生产需要的农具,了解农民平日里的饭食,对10岁的朱瞻基小朋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句话,教育这东西真的是个大问题,明朝前几代皇帝,除了朱允炆这个惠帝挺憨之外,其余几位真的是聪明!

    显然,这跟上代人的言传身教很有干系,假如朱允炆不是半路扶正,而是从小就被教导,或许不会这么憨。

    假如朱祁镇有朱瞻基言传身教,或许也不会有土木堡,起码能知道,战争不是过家家,五六天的准备,基本等于送死。

    假如崇祯……好吧,这个就算了,崇祯他爹都过得苦逼,更别说他了,能活到成年,活到中年,已经不容易了,还能奢望什么呢?

    朱由检:……啊?

    朱由校:我爹这29天的皇帝没人权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