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90章朱翊钧
    明神宗显皇帝朱翊钧,这是个重量级选手,倒不是这人有多英明,而是在位时间最长,足足48年。

    他与嘉靖帝朱厚熜两人占据了明朝三分之一的存在时间,奈何这俩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却不干正事。

    一个酷爱修仙长生,一个躺平摆烂不干活,万年老宅男,天字一号大懒虫就是他了。

    朱翊钧,生于1563年,号禹斋,明穆宗朱载坖第三子,母为贵妃李氏,他是明朝第十三任皇帝。

    嘉靖四十二年八月,朱翊钧生于裕王府。

    明穆宗朱载坖有个儿子,长子朱翊釴、次子朱翊铃早夭,三子朱翊钧、四子朱翊镠(潞王)同为李氏所生。

    明世宗朱厚熜晚年迷信道教,忌讳有人议立储君,所谓二龙不相见,敢议储的大臣都得死。

    也因此,关于朱翊钧的诞生,没人敢报告朱厚熜,连名字都不敢起……

    影视剧中关于年老的朱厚熜教导年幼的朱翊钧这事就很扯淡,别说教导,朱翊钧这个名字当时都没有。

    直到隆庆元年,朱载坖成为皇帝后,大臣们上奏请立太子,朱翊钧这个名字才正式出现……

    朱翊钧小朋友就别哭了,你祖宗朱棣七岁才有名字,你这才哪到哪儿?

    朱棣:……陈年旧事,提它作甚?啊~?(* ̄m ̄)

    李世民:爹不疼的崽……啧啧啧,真惨!

    朱棣@李世民:啊对对对,俺惨,再惨俺也没有不孝啊!总比某人玄武门杀兄灭弟,让他爹白发人送黑发人强吧!

    李世民:……你**我**你**……

    朱棣:哟,太宗陛下何时学的鸟语?真不愧是你啊!?乛v乛?

    雍正:哈哈哈(?w?)hiahiahia

    李世民:……

    隆庆二年三月十一日,因朱翊钧是朱载坖子嗣中最长者,故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

    朱翊钧的生母李太后身世卑微,原来只是个宫女……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

    宫女李氏母以子贵,晋升为贵妃,自然把这个儿子的教育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教子非常严格。

    朱翊钧读书稍有懈怠,李氏就把他叫到身前跪着,啥时候悔过啥时候起身。

    朱翊钧的童年过得那叫一个充实,每日五更就被他娘叫起来,紧接着就是学不完的经典,写不完的字,背文章、写文章,练字、偶尔还要习武……完整,太完整了!

    隆庆年间是朱载坖、李氏一起监督学习,朱载坖死后朱翊钧本以为自己能轻松一点,结果等来一个活爹张居正,那是真把他当儿子训啊!

    隆庆六年,朱载坖病逝,临终前给朱翊钧留的遗诏挺有意思,大概意思是:朕不行了,皇帝你做,一应礼仪自有该部题请而行,你要依三辅臣并司礼监辅导,进学修德,用贤使能,无事荒怠,保守帝业。

    同年六月,皇太子朱翊钧继位为帝,内廷倚仗冯保,外朝倚重张居正,后宫还有一个亲娘管着……充实的学习生活在继续。

    首辅高拱被张居正、冯保联手弄回老家,首辅换成了张居正,张居正在搞改革,张居正裁了朱翊钧的用度,朱翊钧继续在学习。

    学习学习……学习个屁,万历十年,张居正死后,朱翊钧彻底爆发了,这活爹死了,算旧账的时间就到了。

    要搁几年前,朱翊钧是绝对尊重张居正的,但渐渐长大后,朱翊钧就受不了了。

    凭啥自己随便花点钱就说是浪费,连夜课都专门调到白天,怕自己浪费灯烛。

    咋滴?合着你张居正不怕浪费,32抬的轿子,府中布置得金碧辉煌,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锦绣绫罗。

    我是皇帝我就必须节俭?我是皇帝我就必须向太祖、成祖看齐,天天训天天训,我是皇帝不是你儿子……

    朱翊钧爆发了,长期的严苛教育,加上随时的说教……叛逆期到了!

    万历十年六月,张居正病逝,朱翊钧开始亲政。

    张居正逝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潘晟,朱翊钧命潘致仕,倒张正式开始,不说朝堂,就连高拱,虽然人死了,但仇恨却还在。www..cc

    这不,趁着倒张这股风,高拱的家人把高拱生前写的,关于张居正黑料的文章在北京大肆传播,于是张居正的名声持续走低。

    言官们随即把矛头指向张居正,弹劾不断,朱翊钧因此下令抄家,削尽张居正宫秩,追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颁布罪状以示天下。

    要不是朝廷里多少还有部分人求情,张居正差点就被开棺鞭尸了。

    张居正的家属或被饿死,或被流放,张居正长子上吊自尽,曾经的家产也被查抄入宫。

    也是因为朱翊钧干得实在过分,不少大臣都看不下去了,纷纷上奏求情,迫于舆论压,朱翊钧停止了进一步的迫害。

    张居正在世时用的那官员,有的被削职,有的被斩首弃市,直到天启二年,朱由校才为张居正复官复荫。

    张居正为什么被清算这么狠,多数人谈到这里时都会说朱翊钧刻薄寡恩……你说得对!

    但除了朱翊钧刻薄寡恩外,跟张居正在世时太过嚣张也有很大关系!

    权压六部,一言可决天下事,吾非相,乃摄也!

    这句嚣张的话终归付出了嚣张的代价,这世上不是人人都敬他张居正的,怨恨、仇恨、想把他剥皮拆骨的人不少。

    张居正活着,他们自然不敢说啥,老实得很,但张居正一死……他的家属可不就成了出气筒,父债子偿,不外如是。

    据说,张居正死后,在张居正家属还没被饿死,舆论还没发酵前,还愿意为他说话的,只有一个海瑞。

    张居正虽然不愿意重用海瑞,但两人却算得上是同道,加上海瑞海刚峰,头铁是出了名的,别人不敢上奏说啥,但他敢。

    了不起你朱翊钧把我海瑞砍了,脑袋掉了不过碗大个疤,海瑞表示我怕啥?

    然而没用,朱翊钧压根不理会,就是坚持清算张居正,于是张居正家属被饿死、被流放,他曾经任用的那些官吏,也基本被清算了个干净。

    话说,除了老张生前太嚣张外,动了太多人利益也是一点,毕竟那些土地也不是凭空来的,都是从地主豪绅嘴里敲出来的。

    动了别人利益,人肯定要报复,搞不定你还搞不定你儿子吗?他们表示等得起。

    大搞清算,彼时的朱翊钧是开心了,但没几年他就得后悔死。

    清算张居正就算了,他居然把张居正改革的帮手全给清了,一波带走后……朝廷恢复了原状,没改革之前的原状。

    跟大臣们吵几十年的国本之争是谁啊?没钱了派太监出去收矿税的是谁啊?被人骂明实亡于万历的是谁啊?

    就是你啊,朱翊钧,人人叫你神宗,你确实也没多神,但你也别叫苦,因为你活该。

    秦国赢驷杀商鞅还知道保留变法成果,私仇和公事分得很明白,你朱翊钧可好,脑袋一热,直接把改革派一波带走,你不倒霉谁倒霉啊!

    朱翊钧:……

    朱元璋@朱翊钧:合着大明亡于你手啊!

    朱棣@朱翊钧:很好,继朱祁镇、朱厚熜后,还得加上你。

    朱翊钧:……冤枉,我死后大明还有几十年呢?不能把错算我头上!

    朱由检:我爹就在位一个月,怪他?还是说都怪我!

    朱翊钧:不是还有个朱由校?

    朱由校:不熟,别打扰朕做木工!

    朱元璋@朱翊钧:合着你这家庭问题都没处理好啊!

    朱棣:被子孙嫌弃,你也是个人才啊!

    雍正:那还不是他活该,谁家太子生母遭虐待啊?谁家皇长孙连读书都成问题啊?还不都是朱翊钧蠢。

    朱元璋@朱翊钧:……混账东西!长子都不亲,你这混账还能靠谁?

    朱棣:确实混账,连皇长孙都不好好待!

    雍正:???等会儿,朱常洛也不是朱标啊,朱由校也跟朱瞻基不像吧?你俩这关注点是不是搞错了?

    朱元璋、朱棣:边儿去,处理家事呢!

    雍正:……

    嬴政:莫名怪异!

    刘邦:怪异啥,精准踩雷了!

    且说朱翊钧亲政后,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先后在西北、西南、东北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

    主要依仗李如松、麻贵、李化龙平定叛乱,巩固疆土。

    首先是宁夏之役,发生于万历二十年,蒙古人哱拜、哱承恩父子二人在宁夏银川反叛。

    之所以说蒙古人哱拜是反叛而不是入寇,是因为这货早已降明,作了个副总兵。

    朱翊钧听说后果断决定平叛,毕竟这时候他不差钱,但派去平叛的军队连打了几次都没有取胜。

    无奈之下,朱翊钧又派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为总兵,率军平叛。

    这个猛,带人决黄河水灌城,城墙都被冲开一个大口子,李如松随即下令攻城,一举平息了哱拜之乱。

    再次是万历朝鲜战争,连打了两次,第一次是李如松出战,战争从万历二十年打到二十七年,耗时很长。

    朝鲜遭倭国入侵,王京陷落,八道失陷七道,仅仅只有靠近明朝边境的义州一带尚存。

    朝鲜告急,请明朝出兵援助,朱翊钧鉴于唇亡齿寒,立刻派兵到朝鲜,援朝抗倭。

    这场战争前后持续了七年多,总算将侵朝倭寇赶出出朝鲜,明军胜利归朝。

    话说近些年居然出现棒子骂朱翊钧是昏君的言论,听得人是真的想笑。

    全世界都有资格骂朱翊钧,但棒子……那是真没有,要不是朱翊钧出兵抗倭援朝,棒子早几百年就被殖民了。

    说朱翊钧是昏君……有意思,合着救你们是昏庸,那倒也不是不能承认。

    最后是播州之役,发生于万历十七年,播州宣慰司使杨应龙发动叛乱,朱翊钧派兵平叛。

    这场战争时断时续,一直到万历二十八年才结束,最后的结局是明军八路进兵,四月告捷,平息了杨应龙之乱。

    从万历十四年开始,朱翊钧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身体虚弱,每况愈下。

    因此,朱翊钧执政中后期,几乎很少上朝。

    他处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谕旨的形式向下面传递。

    万历三大征”中边疆大事的处理,都是通过谕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们所希望的“召对”形式。

    在三大征结束之后,朱翊钧对于大臣们的奏章的批复,似乎更不感兴趣了。

    同年,礼部主事卢洪春奏曰:朱翊钧日夜纵饮作乐,从同年起,为争立皇太子,演成了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

    明末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门户之争日盛一日,互相倾轧,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名目众多。

    在东林党争无休无止之时,由于明神宗私爱贵妃郑氏之子、福王朱常洵,坚持其王府庄田足有四万顷之数,才肯让其出京之国,于是在朝廷又掀起了一场长达七八年之久的福王庄田之争。

    福王之国洛阳刚刚过了一年,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日,又发生了晚明历史上著名的梃击案,作案的是一个名叫张差的蓟州男子,史称梃击案。

    起初,皇太子也以为有主使,但郑贵妃一再指天发誓,自明无他。

    朱翊钧见事涉郑氏,加上多年来人们一直议论他不善待皇太子,感到事情重大,怕火烧自己,很快就亲自定张差为疯癫奸徒,处决张差及与之有关的太监庞保、刘成二人。

    特地为此于同月二十八日,一反常态,二十五年来第一次召见大臣,宣布他的命令,将此案草草收场。

    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

    万历十七年,朱翊钧不再接见朝臣,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

    至于贪财一事,朱翊钧他在亲政以后,查抄了冯保、张居正的家产,就让太监张诚全部搬入宫中,归自己支配。

    为了掠夺钱财,他派出宦官担任矿监税使,四处搜括民财,这就是矿监税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