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63章我上我也行……不,我不行!
    明英宗朱祁镇,传说中的土木堡战神,南宫囚徒、明朝盛世终结者,个人bgm《站在草原望北京》

    且说明朝宣德二年十一月,贵妃孙氏为明宣宗朱瞻基生下一个儿子,按辈分为祁字辈,名中属金,因而取名朱祁镇。

    朱瞻基非常兴奋,因为这是他的第一个儿子,还是最最喜欢的小青梅孙氏给他生的,那真是含嘴里怕化了,捧手里怕摔了。

    宣德三年,不足一岁的朱祁镇便被朱瞻基立为皇太子,同年,胡善祥退位,孙氏成为皇后。

    据说,幼年的朱祁镇读书时异常精神,反倒是对玩具什么的提不起什么兴趣,这让朱瞻基非常开心,觉得自家儿子长大后一定是个明君。

    对于儿子,朱瞻基非常重视,不但让内阁三杨轮流给他讲课,还亲自选派学识不错的太监去贴身照顾朱祁镇……

    很不幸,这个太监叫王振!

    据说这个王太监原来是个举人,在地方上任了学官一职,奈何,他的抱负远不是一个学官可以承载的。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王振有大抱负,但科举考试却卷不上进士,压根不是那块料。

    于是,本着此路不通就另寻一道的理念,这个男人对自己的二弟来了一刀,自阉入宫……狠人!

    从后来的经历看,王振这个决定赌对了。

    明朝宫廷自然不缺太监,但此时却十分缺少读过书的太监。

    这还得从朱元璋说起,这个爱读历史的皇帝,鉴于元朝太监乱政的现象问题,严格规定太监不准读书,还立了块铁碑,内臣不得干政,预者斩!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对太监更是严苛,动辄打骂,稍不顺心就杀太监,俨然没把太监当人看,这也是朱棣能收买到太监的重要原因。

    因为这是黑暗之中为数不多的光明。

    朱棣靖难成功后,开了个厂子叫东厂,开始重用太监,但同时也有防备,规定太监品级最高四品。

    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对太监也没什么兴趣,因而略过不提。

    到了朱瞻基时期,太监们的春天来了,这个皇帝设了内书堂,专门找了个大学士教太监读书,还让太监参与政务,负责批红。

    奈何,经过明初几个皇帝的刻意打压,这个时候读过书的太监凤毛麟角,实在是人才匮乏。

    王振占的就是这么个优势,科举卷不过天南海北的学子?没事,看我老王实现弯道超车。?乛v乛?

    学子们:……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朱瞻基知道王振这么个人才后那是真的高兴,读过书不说,他还中过举,学识自然比不上朝廷重臣,但比内书堂那些个渣渣开是强出不知道多少倍啊。

    外加这个王振真的超级会做人,见了三杨那是恭恭敬敬,礼貌无比,见了朱祁镇,“有人在时”他总是劝朱祁镇要以社稷为重,好好学习,经营江山。

    朱瞻基:……他真的,我哭死!

    呐,对于三杨来说,这个宦官知礼守义,不愧是读过书的……宦官!

    对于朱瞻基来说,这个宦官读过书,有才学,还会建议皇帝重社稷。

    对于朱祁镇来说,这个宦官虽然在人前总是说着大道理,但在人后,他会带自己玩,教自己一些很新奇的东西。

    什么叫做人啊?什么叫演技啊?王振表示我可以……除了一个人外。

    这个人就是彼时的张太后,王振那演技在她看来完全小儿科,毕竟她这一生见过雄才大略的洪武、永乐,见过宽仁的洪熙,狡诈的宣德……还有蠢蠢的建文。

    王振什么段位,能跟上面这些人精比?不过是刚出山的猴头,不知道如来的神通。

    宣德十年,朱瞻基噶了,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太皇太后张氏辅政,三杨为顾命大臣。

    王振的倒霉时间到了,时不时就要被张氏拉到小皇帝和三杨面前批评一顿,还要面对不时的刀子威胁。

    王振表示我可太难了,因为这刀子它多数时候虽然是假的,但自己如果稍不注意,它随时可以是真的,主动权在张氏手里。

    王振的日子开始难起来了,戏照常演,额外三五天吃顿大棒子,经常性腿软,偶尔平安。

    好在这日子不久,正统五年,杨荣去世,正统八年,张太后没了,正统九年,杨士奇没了,正统十一年,杨溥没了!

    (所以说,影视剧里土木堡后杨士奇还在朝堂就是瞎扯,坟头草都老高了,还活着……跟朱元璋一样死了又被薅起来继续工作?)

    三杨死了,张太皇太后没了,王振、朱祁镇表示我特么站起来了!

    这一刻,君臣一心,发誓要……整个大活!

    有人可能说明英宗三次北伐、四征麓川,不像平常听到的这么糟糕,但是吧,你得注意时间节点。

    正统朝三次北伐蒙古之战,第一次亦集乃之战是正统三年,朱祁镇才十岁,与其说朱祁镇让打的,不如说是张氏。

    第二次丰州之战发生于正统六年,朱祁镇十三岁,说他打的也可以。

    第三次以克列苏之战发生于正统九年,这个说说朱祁镇的功劳倒是纯纯没毛病,毕竟张氏已死,三杨去其二,朝廷已经是朱祁镇亲政了。

    三次北伐,第一次打鞑靼,第二次揍瓦剌,第三次打兀良哈,三次都胜了,任礼、杨洪、朱谦、王骥等名将大放异彩。

    北伐的胜利让朱祁镇信心倍增,看看看看,我大明朝天下无敌啊……我上我也行。

    当然,这个时候朱祁镇并没有上,悲剧因而迟到了很久。

    北伐其次,是明征麓川之役,战争总共打了四次,明朝与麓川王国大打出手,第一次发生于正统四年,第二次是正统六年,第三次是正统七年,第四次是正统十三年。

    四次大战,第一次主将为云南总兵沐晟,先胜后败,沐晟因为担心朝廷追究他不救同袍的罪责,吓没了!

    第二次主将为定西侯蒋贵,太监曹吉祥监军(夺门之变那货),大臣王骥提督军务。

    明朝发兵十五万,调集云贵川、南京、湖广各地兵马进剿,这次是明朝大胜,破了麓川王国的象阵,打得思任发逃亡缅甸。

    战后叙功,蒋贵进爵定西侯,王骥获封靖远伯,成为明朝文臣封爵的“三王”之一。

    第三次还是蒋贵为主将,王骥辅助,这次猛,直接带兵干到缅甸境内,思任发下线。

    第四次还是王骥,带人处理思机发,明朝发兵十三万,除了明军外,还招了不少土司兵帮忙。

    这次跟前面两次结果差不多,都是明军打了麓川一顿,但是剿灭不了,明军一走,思机发又来,思来想去,约定以金沙江为界,互不攻伐。

    三伐蒙古、四征麓川,听上去挺带劲,但带来的影响却很坏,七次战争,耗尽了仁宣两朝的积累不说,明朝又改变收取赋税的方式。

    让百姓把实物折成金银交税,过程嘛,跟元朝差不多,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于是百姓被坑了,坑着坑着忍不了了,于是造反……呸,起义了!

    这次起义领袖著名的有俩,一个叫叶宗留,属于矿工,一个叫邓茂七,属于农民。

    正统十二、十三年,叶宗留、邓茂七两人一南一北起义,攻打城池,拼杀官军,遥相呼应,巅峰时聚众十多万人,闹腾得很厉害。

    彼时,蒋贵、王骥正领着江南、西南的明军打麓川,因而江南兵力空虚,当地那些卫所兵又实在没啥能力。

    因而,正统十三年,朱祁镇令宁阳侯陈懋领着京营兵马南下平叛,刑部尚书金濂提督军务。

    起义自然是被镇压下去了,叶宗留、邓茂七也只是一闪而过,但这个起义被彻底镇压的时间吧……是在景泰元年。

    熟悉明朝的人应该知道,正统是朱祁镇的年号,景泰则是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

    之所以景泰元年才结束镇压义军,是因为正统十四年,朱祁镇留学瓦剌,未归,京营兵马只能火速北上,拱卫京城。

    现在不少人热衷于阴谋论,认为土木堡之变不是朱祁镇的锅,而是什么文官集团暗害皇帝,坑杀勋贵,还给于谦安了个摄政王的名头。

    但是吧,只要把时间线理顺,这个土木堡看着其实挺正常。

    呐,三次北伐,四次麓川,这一场场大战下来,国库得空吧?国库一空就得向民间加税,于是百姓起义。

    这百姓一起义朝廷是不是又得派官军镇压?

    问题来了,江南、西南的兵马当时正忙着打麓川,江南出了大乱子,你调哪里的兵,答案是北边。

    南边的兵在西南,北边的兵在江南,北边呢?

    没兵是不可能的,但是被抽调之后,北边已然兵力空虚,蒙古瓦剌部落虽然住在草原上,但人家又不是不读书,也不傻,自然晓得机会来了。

    于是在太师也先的带领下,瓦剌士兵挥舞刀剑,越过长城,到处抢粮抢钱抢女人,还把兵力薄弱的明军突突了一遍。

    有人可能疑惑,不是有长城吗?瓦剌怎么进来的?

    这话说的,明末崇祯年间明朝也还控制着长城,那皇太极不还三番五次溜达进来劫掠?

    长城是厉害,挡得住铁骑,挡得住富商,但它终究是个死物,是挡不住人心的。

    就当时那个情况,朝廷大规模调动官军,谁不晓得一大批官军南下平叛去了,谁不晓得现在北边的兵马少了。

    当瓦剌骑兵来袭时,有人选择拼死抵挡,同样会有人选择视而不见,保存自身实力。

    瓦剌怎么进来?明军兵力充足的情况下他自然进不来,也不敢进来,但晓得你兵马少,他自然敢来。

    明朝兵多,瓦剌兵少,之所以瓦剌敢进来,自然是因为明朝地盘大,要布置防御的地方多,兵力分散。

    反观瓦剌,人家是游牧,雄关坚城进不去,土墙小城总能打吧?

    你一个守边军队,手下有多少骑兵敢跟人家对冲,你步兵如何跑得过骑兵,最最关键的是,没有皇帝的命令,你敢私自出兵,咋滴,族谱和通讯录不要了?

    再说一点,万里长城很壮观没错,但却不是处处都坚挺,那有的地方就是些土墙,真决心动手,难道还挖不动土墙?

    视线回到朱祁镇这里。

    正统十四年,在听说瓦剌入寇边城后,朱祁镇的第一反应不是惊慌,不是恐惧,是惊喜连连。【1】

    【6】

    【6】

    【小】

    【说】

    他自然不可能害怕的,怕什么呢?

    洪武年间,明军十三次北伐,撵得蒙古骑兵到处跑,漠南都占了。

    永乐年间,往草原上喊一声朱棣来了,方圆十里,顷刻空无一人。

    宣德年间,听说蒙古入寇,明军的第一反应是军功来了,主动出长城,跑草原上跟蒙古骑兵对决。

    就连正统年间,土木堡之前,不也是明军越过长城,打击蒙古?

    朱祁镇:害怕?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我大明天下无敌,我上我也行!

    由此,微操大师上线……忘说王振了,这家伙跟朱祁镇的反应也差不多,什么瓦剌?当初被撵得到处跑的杂兵也敢来挑衅!

    总结一句话,盛极而衰,骄兵必败!

    就像汉武帝后期的李广利等人一样,眼看着卫青、霍去病把匈奴当孙子打,一次两次的他们可能觉得卫霍太强,次数一多后……

    匈奴弱鸡,我上我也行!

    没有自知之明的后果就是被教做人,学费还挺贵,是成千上万条人命。

    朱祁镇、王振同样是这种想法,洪武、永乐、宣德皇帝武德充沛,徐达、蓝玉、张辅、杨洪、王骥等人驰骋草原。

    要只是胜个一两场还能说我军将领太强,但胜的次数一多,这反应就是……卧槽,他们好弱,我上我也行啊!

    什么?你说我没有自知之明,看到王骥没?那是个文官,科举出身的,他都可以,我为什么不行?

    换王振就是,郑和都可以,我为什么不行?难到郑和比我多点东西?

    郑和:什么玩意!也配跟我比?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一战后,年轻的堡宗终究还是被教做人了,学费是二十多万明朝将士的命。

    学费交付后,堡宗获得瓦剌留学生资格,留学时间……一年!

    最终还是逃不过《站在草原望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