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75章汤若望前身
    我们一直认为中西帆船之间结构差别巨大。欧洲船舶主要以跨海远航为主,航行周期长,补给不便,往往需要体型巨大的船只。

    保证长时间航行的给养和单次航行的利润,加之航行海域安全系数高,其船以水平隔舱为主,装货量大。

    东海和南海海上行船颠簸不稳,船载货品又以鱼类、陶瓷、大米、食盐等大宗散装固货为主,对船舶稳性要求很高。

    中国海船采用了能够固定分割货物、方便货物转运、提高船舶稳性、类似集装箱功能的密实的横隔舱结构。

    欧洲海船的复杂帆装、体大难驭等特征,在东南亚海战和短途贸易中,不但没有技术优势,反而成为致命缺陷。

    在历次对抗当中,东南亚苏丹政权往往利用兰卡桨船形成对葡萄牙大船的优势。

    我水师往往能够因以制敌,利用诸番舶“大而难动”的缺陷,用火攻、登船等灵活机动的战术,取得对欧洲船舶的胜利。

    海船建造是传统社会最复杂的工业门类之一,牵涉面广,生产链条长,技术难度大,各个环节彼此依赖,互相制约。

    欧洲船舶技术与明朝船舶技术分属两个独立的技术系统。

    彼此都有一套满足航海需求十分成熟的技术体系,各自环境依存度高,技术传统差异大。

    很难形成彼此借鉴,相互学习的局面,反而彼此漠视,相互排斥。明朝战船船舶技术的变革,是船舶技术传统发展,应因舰炮需要的结果,是对原有技术传统的改进、强化或弱化。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水师如果按照西方作战模式作战,船舶优势难以发挥,失败是必然的。

    但是西方的战争艺术又随着武器装备的革新发生了剧变,我传统兵学在很大程度上又不太适应这种变化。

    因此也出现了因为武器代差而出现的战术思想代差,所以说,我水师是很难战胜西方高度专业化的海军的。

    朱由检听了半天,才发现自己没有听懂。

    他只好尴尬的笑笑:“徐阁老真乃国之栋梁也。”

    徐光启听到皇帝夸他,老脸一红:“陛下说笑了,这些东西稍微查询一下就知道了。”

    “对了,快给陛下上茶啊。”

    朱由检摆摆手:“朕今天来不是来喝茶的,就是想问你最近有没有什么事情?”

    事情?

    徐光启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最近什么事情也没有啊。

    “回陛下话,臣这段时间一直住在新学院,工部的事情都交给两位侍郎了。”

    “臣事情确实挺多,不知道陛下说的是哪一个。”

    朱由检听到不是徐光启授权,新学党这么干的,他也就放心了。

    历史上的徐光启就对这些权谋之争不感兴趣。

    更别说如今的徐光启了。

    “哦,我的上帝啊,陛下,您不能这样拿,会伤到你的。”

    人群中一个大胡子洋人老头,连忙夺下朱由检手中还未制造好的枪械。

    “大胆,什么人。”

    几名侍卫连忙就要把这个白胡子老头抓起来。

    徐光启连忙解释:“陛下赎罪,这个人是臣的至交好友。”

    “没有恶意的,他不懂天朝的规矩。”

    “他叫汤若望,是来到天国取的名字,原名臣也给忘记了。”

    汤若望?

    朱由检的脑海中突然闪现出这个人。

    陶渊明曾经写过一首诗,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这一句诗道尽了人生的无常,还有生而为人的渺小。

    而对于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传教的外国人来说,故乡是个很遥远的词,支撑他们生活在陌生大陆的,是传教的信念以及对天主虔诚的信仰。

    汤若望就是这样一个人。

    然而这个在中国呆了大半辈子,也葬身在中国的传教士,在死前却被判处了凌迟。

    作为一个被派往中国的传教士,汤若望无疑是优秀的。早在少年和青年时期,汤若望就表现出超出常人的聪慧与好学。

    在他十七八岁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了。

    未满二十岁时,他就加入了耶稣会,成为一名修士,继续深造。

    天文与数学是他最大的爱好,前往中国传教,成为像利玛窦那样优秀的传教士,将天主的光辉与恩泽播撒到中国大地,是他的理想与抱负。

    二十五六岁的时候,他正式晋升为神父,也成为了最优秀的修士之一,各方面都十分优异。

    就是在这个时候,在一个人正当壮年的时候,汤若望和其它二十余名传教士一起,搭上了前往中国的帆船,肩负起在中国传教的任务。

    经过一年多的海上漂泊,他们终于来到了中国这片广阔而又繁盛的土地。

    潜伏几年以后,汤若望终于凭借自己的天文数理知识见到了万历皇帝,开始了自己的传教生活。

    由于他信奉利玛窦的“合儒”思想,再加上他自身的才华与努力,很快,他就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同与赏识,入朝为官。

    即便后来明朝倾覆,新兴的清王朝也因为他的才能没有处置他,反而十分重用他。

    他将自己的天文与数学知识回报朝廷,将西方的先进科技引入中国,推动着中西文化的交流。

    他著书立说,推动了中国传统历法的更新,他潜心工作,为大清鞠躬尽瘁。

    反正对于他一个老外来说。

    改朝换代无所谓,主的光辉最重要。

    老子压根就不在乎满人夺了汉人的地方。

    不过《天学传概》引发的惨案

    有一句话,叫做树大招风。

    汤若望凭借自身的才干很快就获得了大清皇帝的赏识与宠爱,尤其是顺治时期,他不仅是钦天监的监长,还受封一品,可谓是荣极一时。

    也正因如此,信仰天主教的中国百姓越来越多,1658年就多达十几万人。

    汤若望的风光让同在钦天监为官的杨光先很是看不惯。

    杨光先认为汤若望推出的新历法其实错误百出,他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传教,新历法封面上的“依西洋新法”就是明晃晃的证据,越来越多的基督教徒也是证据。???.

    为此,他多次上书弹劾汤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