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百三十八章:付出了自然有回报
    “希望杨奇有点良心,以后可千万别辜负了小芬和他们的两个孩子。”沈安茹在叠衣裳。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她也是为小芬松了一口气,至少杨奇出息了。

    可是想起曾经杨奇跟小芬之间的事儿,再加上自己丈夫林业说的那些话,她心里还是为小芬捏了一把汗的。

    村里那些不好的传言,沈安茹也听过了,也不乏有这种可能不是。

    “杨奇这一考上,村里指不定有多少知青羡慕呢。”沈安茹说道:“杨奇抓住了机会。”

    “羡慕有啥用,天时地利人和,也是缺一不可。”林业说道:“去年那些去参加高考的人落榜之后,看看他们一年是怎么过来的,再看看杨奇这一年是怎么过来的,同样的,这次机会给到他们,他们也考不上,没付出那份辛苦就想要摘取那份果实?这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儿。”

    在看到报纸上公布高考的规定之后,林业为什么能立刻想起杨奇,除去杨奇今年陆陆续续的来还他钱之外,就是冬天的时候,杨奇为了复习学习,整天大清早天还没亮就往县城里跑,耳朵,手上,脚上都长了冻疮,还是林业给他弄的药。

    林业是看到了杨奇因为要学习,吃了苦,所以报纸上一刊登关于高考的消息的时候,他就想到了为此付出的杨奇。

    杨奇考上了,也就不奇怪了。

    这两年想要参加高考容易,但是难的是弄到复习资料。

    杨奇的勤奋和用功,恐怕在县城里的图书馆都是出了名的,有这个态度在,跟图书馆那边沟通想要借学习资料,应该不难。

    没有人会阻挡一个热爱学习的人。

    “说的也是,冬天的时候在诊所见到过一次杨奇,看他的手和脸,都冻成什么样了。”沈安茹说道:“你说的对,人家付出了这份辛苦,如今成功了,也是理所应当。”

    只能说是盼望着杨奇以后能够回村,将小芬她们接出去,杨奇不在的日子,家里没有顶梁柱,日子指不定怎么难过呢。

    但是熬出头了,往后就算是苦尽甘来了。

    因为杨奇金榜题名的原因,小芬终于不用在村里被人家戳脊梁骨了,村里的人也都知道,两口子之所以离婚,是因为杨奇要去参加高考,等到以后自然两人还是会在一块的。

    人家连信都寄回来了呢。

    现在,杨奇要在外面上学,等到毕业之后,分配了工作,就会将小芬和孩子接出去享福。

    原先在背后议论纷纷的人现如今都开始羡慕小芬。

    因为都知道,小芬再熬几年,就能过上好日子了。

    而村里的人,不管熬多少年,日子都是这样,看不见什么盼头,只能说还是盼望着地里的活干完了之后回家能吃顿饱饭。

    杨奇没有回村子,而是直接带着东西去入学了,要住在学校的宿舍里。

    在外面的杨奇,也会偶尔写信寄回来,跟小芬分享他在学校里的事情,除却关心家里之外,更多的是他在那里的学习情况。

    好不容易进了学校,杨奇自然是比其他人更加珍惜这个机会,比起他的其他同学来,他的年纪已经算是不小的了,所以,他要加倍的努力,才能混出个名堂来。

    等到将来毕业分配工作的时候,才更加的有优势。

    小芬就靠着杨奇给她写的这些信,在村里努力的生活着,杨奇写给她的信,已经成了小芬的寄托,成为了信念。

    日子一天天过,又是一年夏天,三叔家的林明也要参加高考了。

    比起林明参加高考的事情,村里大多数人的心思还是放在地里,因为也到了收成的时候了。

    林业也关心今年地里的情况,而且,更关心这段时间的报纸。

    要知道,去年有人签了生死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今年就是要看结果的时候了。

    虽然知道是一场大丰收,但是林业还是想要亲眼看到报纸上的报道。<a href="http://www.166xs.cc" target="_blank">www.166xs.cc</a>

    因为这事儿藏不住,而且,曝光了之后,也没有那么严重,反而是让人反思,这种行事方法是不是可以大规模的推广开来。

    有人骂,也有人推崇。

    以这件事为时间节点,很快就会得到上头的夸赞,紧接着就是出具正式文件,逐渐的在全国推行开。

    早上吃完饭,林业照常在家看报纸。

    终于,他在报纸上看到了结果。

    妥妥的大丰收。

    林业的脸上浮现出笑容。

    “报纸上有啥新鲜事啊,这么开心。”沈安茹一边拾掇饭桌一边问道。

    “就先前,我跟你说的那个村子,签生死状的那个。”林业说道。

    “怎么了?出什么事儿了?”沈安茹的注意力霎时间就被吸引了过来。

    “大丰收啊。”林业笑道:“报纸上都写了,你看看。”

    林业将那一张报纸递给沈安茹。

    沈安茹在围裙上擦了擦自己的手,而后接过报纸,仔细的看着。

    “真的呀。”沈安茹瞪大了眼睛:“不过,这消息怎么登了报纸了?难道他们就不怕被处分吗?”

    “大丰收是好事,为啥要处分?”林业说道:“高兴都来不及,登报,那意思就是要宣传这件事,该上缴公社的也没差,剩下的,给到包产到户的人手里,这有啥错嘛。”

    也不是说假如每年该上缴公社一千斤粮食,他们就上缴八百斤。

    还是一千斤,只不过,剩下的多了,都落入了庄户人手里,人家家里就能吃饱饭了。

    这还不算好事儿?

    精心伺候庄稼,增产了呀。

    “厂子那边准备了也有一年了,也快到了要开工的时候了。”林业说道。

    “你觉得,上头很快就要将这种制度推广开,然后农具的市场就来了是吗?”沈安茹说道。

    关于这个问题,林业曾经跟她说过。

    “对啊。”林业点头说道:“这股东风,已经要刮过来了,得赶紧找李队长商量厂子里的人手了。”

    去年这事儿他就找李卫国说过,只不过那时候可没把人手定下来,一直都在暗中观察,看看可以吸纳村里的那些人进入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