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五十二章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终
    赵旻唤来赵俨,遣其人带于禁、史阿二人赴尚书台,寻荀彧商议配货之事。

    随后,赵旻复又召开会议,继续探讨正旦大典下一个环节。

    赵旻心中虽对东汉礼仪厌烦至极,甚至腹诽不已,其人面上却始终带着笑意,仿佛其人乐此不疲…

    苟哥的境界,除当世寥寥数人之外,一般人难以企及。

    荀彧做事毫不拖泥带水,其人得知于禁和史阿来意后,短短两刻钟,便已安排妥当一切。

    于是于禁与史阿兵分两路。

    于禁率领其人麾下军司马,持赵旻兵符前往北军军营调兵;

    史阿则带着其人手下一众游侠,赶着马车前去城外作坊配货。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二人约好申时三刻,也就是下午三点四十五分在许都北门汇合,随后同赴关中。

    不提此二人行踪如何。

    暮色降临后,因上午时,众人在太常董昭、宗正刘艾引导之下,已将大典礼仪梳理完毕之故,因此下午会议进度便快到飞起。

    一个下午的时间,正旦大典的主体框架便已初步搭建完成。

    正旦大典绝非一场仪式,而是包括岁除(即今日除夕)大傩(驱邪傩戏,至今仍存)、岁除晚宴、君臣守岁、正旦群臣朝贺、郊祀…

    这一系列仪式感满满的活动。

    因此,廷乐、廷舞的目录,也需拟订出来。

    诸君可以将此视为东汉版春晚。

    不出意外,赵旻那两首曲子,也被纳入宫廷奏乐曲目之中,或许还会被编成廷舞。

    此外,自岁除至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段时间的许都城内外治安,也是重中之重。

    首发&:塔>-读小说

    不过,这当然难不倒赵旻和赵甲二人。

    简言之,这一日下来,卫府效率极高,只是苦了一直在做会议记录的毛玠。

    受前世戎马生涯影响,赵旻有令人做会议纪要、并将其签发至己方实际割据所有州郡的习惯。

    这也算是赵旻所独创的“卫府邸报”。

    最后是任务分派。

    赵旻做好分工安排、并加盖印玺签发卫府诏令后,开了整整一天的会议便宣告结束。

    众人纷纷起身,放松一下筋骨。

    老干部段煨站起身,锤了锤自己的老腰,忍不住抱怨道。

    “主公,此等议事,老夫不堪其忧也。”

    年龄与段煨相仿、但精气神明显强于其人的程昱哂笑起来。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忠明,你尚比老夫年幼一岁,老夫并未不满,你何出此怨言?”

    段煨不敢惹暴脾气的程昱,因此其人只是抱拳赔笑,不再开口。

    赵旻见状笑道:“段公,旻委实抱歉,今日卫府吃火锅、涮羊肉、饮美酒,为段公补补身子如何?”

    段煨的怨气登时荡然无存,老头儿抚须颔首:“甚好!若如此,老夫今后亦可参与议事。”

    众人哄堂大笑。

    赵旻对赵甲道:“阿甲,遣众亲军司马请杨太尉、孔北海、荀令君至此赴宴,若后将军仍在,亦请其人前来。”

    言罢,赵旻再次抱拳。

    “诸公可请家眷至此,美酒、菽制品、葵菜、羊肉足量供应。”

    已成家者,便笑呵呵地唤来各自仆客请家眷;未成家者,则仍留在正堂闲聊。

    赵旻趁机溜回卧房,与小老婆杨樱月温存一番…

    塔读^小说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二人热吻后,杨樱月声若蚊蚋,满脸娇羞。

    “夫君切勿贪杯。”

    看杨樱月这个架势,赵旻便明白,杨美女是准备赖在卫府不走了。

    赵旻色色一笑:“阿月放心,旻必与阿月共度春宵。”

    夫妇二人相视一笑。

    这时,曹彰、曹植这两个电灯泡,陡然兴冲冲赶来,打断了夫妇二人的美好气氛。

    “徒儿拜见先生,师母!”

    赵旻扶起这俩不开眼的半大小子,正欲责备,杨彪和袁夫人便联袂走来。

    赵旻瞬间乖巧无比…

    “阿彰,阿植,你二人明日便启程返乡,某遣一曲亲卫护送你二人。下马后切记不可脱衣,以免受风寒!”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已近正旦,赵旻应将这俩孩子送回谯县。

    杨彪颔首:“阿彰、阿植,你二人确需回乡拜祭曹氏列祖列宗,然学问亦不可耽误!”

    二子恭恭敬敬应是后,旋即兴奋起来。

    “先生欲纳阿姊为妾乎?”

    这就是典型的哪壶不开提哪壶。

    本来笑吟吟的杨樱月,一张俏脸登时冷若冰霜。

    赵旻则竭力忍住一剑刺死这俩熊孩子的冲动,黑着脸道。

    “无稽之谈!你二人既拜某为师,某焉可再纳你二人之姊为妾?再说,某何曾见过你二人阿姊?”

    赵旻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他偷偷打量曹氏女…亦即历史上的清河长公主时,曹彰曹植二人皆在场。

    所以曹彰满脸不服。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其人正要辩驳,却被杨彪拍了拍肩膀。

    杨彪叹道:“阿彰,阿植,休得胡言!你二人随老夫来,老夫带你二人尝一尝菽制品。”

    一老二少离去后,袁夫人也叹了口气。

    “阿旻,空穴来风,岂非无因。如此看来,卞夫人确曾有意也。天子深恨曹孟德,你好自为之!”

    言罢,其人拉着义女柔荑,走进卧房。

    赵旻心态有些凌乱。

    少顷,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赵旻夫妇二人出席。

    一张张几上,皆摆着一套铜制小火锅、胡麻酱、茱萸油、蒜蓉及涮菜,仆客们负责为众人传菜。

    众人按照年龄分几跪坐,杨彪喜爱曹彰曹植,故而令二子跪坐于自己左右。

    待新酿之白酒启封后,酒香登时与肉香混杂,飘满整个卫府正堂。

    塔读^小说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见众人鼻翼不住抽动,赵旻笑道:“宴后,诸公可各携十坛美酒回府。”

    众人皆动容。

    荀彧笑着作揖。

    “诸公有所不知,此酒费粮甚多,故其价不菲也。”

    荀彧如今对赵旻越来越喜欢。

    这倒不是因为赵旻让其人挣到大钱。

    荀彧对于财帛一向淡然,真正让荀彧高兴的,是赵旻大幅降低了书卷的成本。

    这就相当于大幅降低了教育门槛。

    何况赵旻曾亲口向荀彧说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于是乎,在火锅的袅袅热气中,荀彧忍不住抬头道:“卫将军,定凉州之策已着手实施?”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众人皆停止交谈,看向二人。

    赵旻颔首:“回令君,车马行货物既已上路,凉州兴盛便可期也。然则,税制方面,旻仍拿捏不定焉。”

    言罢,其人长叹一声,忍不住高歌道。

    “昔年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赵旻的歌喉愈发浑厚动人,而且,这首诗,与汉末乱世凉州的情况极为贴近。

    只是,堂上众人忍不住低声唱道。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杨彪见二子懵懵懂懂,便一左一右摸了摸他们的小脑袋。

    “阿彰,阿植,此乃令师感慨乱世无情、官不恤民之诗也,此诗反映之情景,应为凉州时局焉。”

    荀彧沉吟良久后,俊目含泪,喟然一叹。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也罢!卫将军,朝廷免凉州三年税收如何?”

    赵旻含泪抱拳。

    “此治标不治本也。荀令君,旻以为,当于凉州兴建工坊、倡导百工及商贾、且不将二者纳入贱籍,方为治本之策也。”

    两汉规定,“巫、医、百工、商贾”之外的子弟,才配称作“良家子”。

    彼时从事商贾行业,甚至被认为是自轻自贱的行为,比如王烈避难辽东时,便“为商贾自秽”。

    然而话说回来,除了良田万顷的名门望族,谁家里能仅靠耕种良田供饱暖?

    反正,因赵大娘多年经商,赵旻显然不是良家子,尽管他家极富有。

    曹孙刘三人,无一是良家子。

    两汉时的良家子,门槛何其高也。

    荀彧再次长叹:“卫将军,此事非三五年之功也,兼且各州歧之已久矣。”

    塔读@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如果这么说,那么董卓老贼简直是大汉好相国!

    呵呵。

    都怪这个世界太浮躁,能静下心看书的人越来越少。

    不说此事,咱们聊一聊董卓和徐荣。

    公孙度起于微贱,发迹契机是被玄菟太守公孙琙收养。

    关于收养的始末因由,《魏书八公孙度传》有详细记载,不再赘述。

    如果说公孙琙给了公孙度入仕的途径,那徐荣则给了他一步登天的机会。

    同郡徐荣为董卓中郎将,荐度为辽东太守。--《魏书公孙度传》

    徐荣是董卓麾下中郎将,极受宠待。

    董卓上洛之始(西历189年)。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其人“矫情忍性、擢拔群贤”,因此自己人不得不“官止将校”。

    (董卓)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后汉书董卓传传》

    徐荣是董卓阵营里为数不多的“中郎将”之一。

    其余诸如李傕、郭汜、樊稠、张济、贾诩等辈,彼时不过校尉而已。

    注意:凉州集团的中郎将,另有段煨、牛辅(董卓女婿)等人。

    陈寿称徐荣与公孙度“同郡”,但公孙度曾有过籍贯改易(辽东→玄菟),因此不知徐荣究竟出于辽东还是玄菟。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因为徐荣的保举,公孙度才得以平步青云,这才发生之前提到的“鞭杀襄平县令于市”的一幕。

    公孙度的官爵既然是董卓所任免,其立场无疑亲善董氏。

    公孙度出镇辽东在中平六年(189),翌年初平元年(190)正月又恰好是“关东义兵”兴起之初。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魏书武帝纪》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因此,公孙度可以被视作董卓集团安插在关东的棋子。

    其人与孔融(青州北海)、刘表(荆州)、壶寿(冀州)、金尚(兖州)诸人一样,用来牵制关东义军。

    然而随着初平三年(192)董卓与徐荣先后死去,公孙度失去了效忠对象。

    虽然诸书皆言公孙度出镇之始(190)便“阴怀奸计、狼子野心”,但举主(徐荣)与故主(董卓)之死,对公孙氏的割据行为,也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初平元年,(公孙)度知中国扰攘,语所亲吏柳毅、阳仪等曰:“汉祚将绝,当与诸卿图王耳。”--《魏书公孙度传》

    因此公孙度正式独立,当自初平三年(192)而始。

    公孙度不仅割据幽州(今辽东半岛与朝鲜北部),还把势力拓展到了青州。

    青州东莱即山东半岛东北部,囊括今烟台、威海、即墨等地。

    辽东、胶东,乘船走海路极近。

    公孙度割据辽东后,“越海收东莱诸县”,并在此新设“营州刺史”(不在十三州之内);

    首发&:塔>-读小说

    其人僭越不轨,乃至郊祀天地,俨然一副天子派头。

    注意:这一点,士燮与公孙度如出一辙!

    (公孙度)越海收东莱诸县,置营州刺史。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追封父延为建义侯。立汉二祖庙,承制设坛墠于襄平城南,郊祀天地。--《魏书公孙度传》

    公孙度能割据东莱,离不开孔融的支持。

    与东莱接壤的州郡,只有青州北海与青州城阳。

    城阳郡被泰山诸将控制。

    从建安四年(199)吕布败死、曹操承认泰山兵的既得利益,并任免孙康(臧霸铁杆小弟、泰山贼诸将之一)为城阳太守即可知。

    太祖以(臧)霸为琅邪相,(吴)敦利城、(尹)礼东莞、(孙)观北海、(孙)康城阳太守。--《魏书臧霸传》

    北海郡则被孔融控制。

    且孔融官职,也来自董卓任免(189),且与公孙度出任辽东太守同时(189)。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董)卓乃讽三府同举(孔)融为北海相。--《后汉书孔融传》

    按《续汉书》作者司马彪另一著作《战略》记载,孔融在北海郡“举军曜甲、于海岱结殖根本”。

    所谓“交结英豪于海岱”,除东莱豪族太史慈之外,恐怕主要指渡海而至的公孙度。

    (孔融)自许大志,且欲举军曜甲,与群贤要功,自于海岱结殖根本。--《九州春秋》

    公孙度与孔融,一东一西、一南一北两相呼应,无疑是同气相闻的盟军。

    但随着初平四年(193)与建安元年(196)孔融先后被管亥、袁谭击破,公孙度在青州的盟军也便不复存在。

    然而孔融虽然谢幕,公孙氏对青州东莱的控制,却得到延续。

    太史慈、邴原、刘政等豪强或儒生,先后经青州渡海远赴辽东,在中原稍定之后又原路返回。

    可知公孙家族在辽东与山东之间,已经开辟了固定航路。

    这就好比后世威海、青岛到大连一般…

    首发&:塔>-读小说

    邴原字根矩,(青州)北海朱虚人也。黄巾起,原将家属入海……遂至辽东,与同郡刘政俱有勇略雄气。辽东太守公孙度畏恶欲杀之……政窘急,往投原,原匿之月馀,时东莱太史慈当归,(邴)原因以(刘)政付之。--《魏书邴原传》

    建安十一年(206)被李典、乐进击破的“海贼管承”,从地点(北海、东莱)来看,恐怕也与公孙度有瓜葛。

    太祖征管承(东莱人),军淳于(属北海),遣(乐)进与李典击之。承破走,逃入海岛,海滨平。--《魏书乐进传》

    且翌年(207)公孙康(公孙度之子)斩杀袁氏兄弟,可能就是因为自己在东莱的据点被曹军击破(206),因此不敢收留二袁,以免激怒曹操。

    (袁)尚、(袁)熙与乌丸逆军战,败走奔辽东,公孙康诱斩之,送其首。--《魏书袁绍传》

    魏太和七年(233)公孙渊(公孙度之孙)给孙权上书,称“被幽州刺史与东莱太守诬告,因此获罪魏朝”。

    …此事前文刚刚提及。

    今魏家不能采录忠善,褒功臣之后,乃令谗谄得行其志,听幽州刺史、东莱太守诳误之言,猥兴州兵,图害臣(公孙渊)郡。--韦曜《吴书》

    从此事不难看出,半个世纪之后,公孙家族的影响,依然可以越海直达东莱。

    考虑到曹魏中期,辽东公孙氏与江东孙氏的军事同盟关系,以及双方屡遣使者的记载(见《吴书二》);

    首发&:塔>-读小说

    可知袭扰青州,对公孙氏而言易如反掌。

    辽东问题困扰曹魏许久,直到曹叡死亡前夕(238)才被司马懿平定。

    如果结合曹叡去世十年后(249)即“鼎移司马”(正始之变),那么辽东问题,大抵可以看作与曹魏相始终。

    公孙家族在辽东的始末变迁,是个相对冷僻的话题。

    士燮…好吧,比公孙氏更冷僻。

    现代学者对辽东问题分析比较精辟者,有王永平的《公孙氏对待流寓士人之态度极其遭遇》。

    不过其着眼点,在于流寓士人对辽东学术风气的影响。

    咱们着手于公孙度“官不避籍”的怪异现象。

    遂借此切入,结合董卓、徐荣、孔融、太史慈等人的履历,围绕幽州(平州)与青州(营州)的势力变迁,加以勾稽串联。

    虽然董卓(公孙度故主)与徐荣(公孙度举主)都属于帝国文化的边缘人物,但公孙度的仕宦问题(官不避籍)明显过于刺眼,不能用简单的“不守礼法”来解释。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或许另有深意。

    (皇甫规)妻知不免,乃立骂(董)卓曰:“君羌胡之种,毒害天下!”--《后汉书列女传》

    如果从统治方式看,公孙延“避吏玄菟”,那么其家族衰败显而易见。

    因此公孙度发迹后,自然而然地走上了法家道路。

    对青州东莱的武装殖民,也可看作其武力扩张的具体反映,孔融则是牵涉其中的早期同盟。

    然而随着管亥与袁谭的蹂躏,孔融迅速谢幕。

    到了曹操征讨东莱、北海时,史籍留下的记载,便只剩下“海贼管承”了。

    假设管承确实与公孙家族存在某种联系,那管承之败(206)无疑是二袁之死(207)的导火索。

    因为此事使公孙康清楚认识到,对抗曹操的下场。

    公孙氏与始终当土皇帝的士燮有一点不同: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不是吸纳流寓士人,这一点是士燮与公孙度父子另一个高度重合点;【1】

    【6】

    【6】

    【小】

    【说】

    而是公孙氏借渤海,打通了辽东和胶东通道。

    换言之,公孙氏存有觊觎青州、乃至中原的野心。

    虽然事实证明,他们只能想想而已。

    而士燮则比公孙氏高明许多。

    士家就是想长期割据交州、做土皇帝而已。

    明日、后日事情太多,因此只有每日一更;

    五月一日恢复两更,请诸君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