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16章,纸币第二版
    枇杷街,今天最关注的不是秋闱。

    钱玉仙这儿,周缙都被淡忘,大家叫望金楼。

    这名字虽然俗点,人可是天天爆满,赚的个盆满钵满。

    钱德祖在这儿干活,也赚够了,够他过富足的日子。

    傅水仙虽然每天累,就像田里有收获。

    儿子女儿养大,她就能退休,和外婆一样,找个地方养老。回古槐村就好,还能没她住的地方?

    莉莉养外公外婆,钱德祖都没养过,老了,有舅舅表兄弟,也挺好。

    李瑜进来,奔望金楼。

    这地儿不错,望金楼更是视线好,看着枇杷街。

    枇杷街这热闹啊,今儿新安钱庄、携第二版纸币正式进州城。

    李瑜四十出头了,虽然比较朴素,也是面如冠玉,儿子李发十七岁,还稚嫩。

    小厮抢到纸币上来“人多的。”

    老仆叫他看窗外。

    小厮无语呀“卖纸币,跟过年似的。抢到就是自己的,准备压箱底呢。”

    李瑜看纸币。

    这第二版,确实比第一版好。

    伪造你是拦不住的,但这,也给伪造出了难题。当然,关键是徐小姐镇着,谁敢造?这是逮谁抄谁,估摸着下回京城也抄了。

    毕竟不是她一个,别的、就没这底气。

    李发年轻气盛“徐小姐有这能力?”

    李瑜教育“比你想的还牛。”

    李发“那干嘛还在徐家村?”

    李瑜“因为有宝。”

    陆浑县,再发展,都不会扔了根基,随便都是玉啊。不能说徐家村啥没有。

    这第二版,有发行时间,还有废止时间。这小字。

    李瑜拿放大镜都看不清,不知道怎么印上去的。

    几位经验丰富的“技术太厉害了。”

    李发懵懂着“那些兵,是看着技术?”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大家越想越对,这才是真相!

    t套路太深了,拿宝器做幌子,其实很有道理的,若是有重要技术当然要守着。

    那些祖传手艺不是也传男不传女咋地,工院的技术何止一点。

    李发还单纯“工院说姚家的呀。”

    李瑜“姚家就像管事,平时管着,徐小姐也管不过来。但姚家管不了的,就得徐小姐出手。现在明白了?”

    李发知道了。

    陆浑县也驻军了,但人家是看着你。与这不一样。

    一个是你干爹一个是你干儿子,陆浑县几时能混到这程度,就牛哔了。

    李瑜不想。安心做一件事吧。其实有军,有些事好办多了。

    又有徐小姐在前面,后边跟的,都是省事。

    几个师傅议论“这得几百万。”

    隔壁有人说话“听说是五百万。”

    一个比李发还年轻的孩子“岂不是可以卖五十万两银子?这成本是多少?但是,纸币是可以兑换的,岂不是白忙活?”

    这问题早就议论过了“看,有效期五年,这成本应该十五文左右,一百万张是一万五千两银子。不算总的,只说这一张,钱庄是拿到银子或铜钱的,可以去做别的买卖,只要五年内赚的超过十五文,就是赚的。而豪商,一年都能赚一到两成,这相当于无本买卖。”

    岂不是谁都想印钱、卖钱?

    没错啊,但别人的钱没这么好卖。

    只有徐小姐有这声望。

    拿这个,不会坑你。

    商人都黑心,唯有徐小姐不是正常商人。

    李瑜说“钱存到钱庄,一是一年付六厘利,二就是拿着纸币用。而钱庄,存钱五年相当于付三十厘的成本,纸币,十五的成本。”

    那边听着,是能这么算的。

    虽然开着钱庄,还有啥啥,但大概这意思。一张纸币若用的频繁,用不到五年。

    有人纸币没坏,就要去换,肯定是增加成本。

    有人说“即便一张成本是八十文,造假也是有的赚。”

    利润太低。成本五十文,别被抓住,否则代价就大。

    前边,钱玉仙在收钱。

    一个拿着纸币,给的银子“第二版饶桐县没有吧?”

    钱玉仙点头。

    “哈哈!我们第二版更好!有纸币吗给我找两张。”

    钱玉仙给他找。

    当然,钱玉仙这儿是没得赚,一张纸币就是一百文换来的,一两银子十张。

    人若是来她这儿换,就是人气。如今不差人气。

    虽然淡忘周缙,大家却知道李白与望金楼的关系。

    李白越火,望金楼也火。望金楼就和书里一样。

    一个书迷找钱玉仙“李白在吗?”

    钱玉仙很淡定“不便透露。”

    其他人笑死。李白确实写的好,但要分清啊。

    书迷执着“李白一般几时来?”

    钱玉仙“不好说。”

    那少年,穿的就是李白同款。

    书迷忙冲上去“哪儿有?”

    少年、里边那,洗完澡出来一两银子一套,做工挺好,稍微贵了点。

    钱玉仙、就是雇几个人做同款,莉莉姐设计的,端木小姐照着这写。一条龙。

    李发都有兴趣,买一身。

    李瑜无语,和钱玉仙聊“要不要在陆浑县卖?”

    钱玉仙“我这做的不多,饶桐县娟娟姐那儿有做。”

    李瑜准备去饶桐县呢。看好多人买钱都高兴,这种幸福感别人感受不来。

    记者在街上随便问“你觉得纸币最好在哪儿?”

    路人甲“符合我审美,铜钱不美。”

    路人乙“一吊钱七八斤,背两吊钱就重了,二十张纸币就好揣。”

    铜钱有时候大有时候小,最大大概一吊十斤,小的大概五斤,现在标准是八斤。两吊钱十六斤?光背钱了。

    路人丙“你这纸笔哪儿有卖?”

    记者呵呵“这就是炭条,做的比较精细。”

    “知道啊,问你哪儿有卖。”

    “估摸着在弄,弄的更方便,肯定会卖的。”

    “到时报上说一声呗。”

    记者呵呵、我以后和京城卖报小孩一样,身上挂个袋,卖炭笔了。

    李瑜看的新奇。

    显然不是炭条都好写,这有时候真方便,识字的增加,随时需要写。能做的事儿越来越多。

    所以,那些不抓紧做,随时会被淘汰。

    一个家族,就败落了。取而代之是一批反应快的。

    愿取代你的太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