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329:一行人,穿山越岭,披沥风雨!
    329:一行人,穿山越岭,披沥风雨!

    与此同时。画面仍在播放,并且,所有观众都看的无比专注。

    崇祯九年,徐霞客与迎福寺的静闻和尚结伴,辞别故土,一叶孤篷,沿赣江而行。

    两岸苍山,猿声阵阵,船行至梅林渡时,忽然窜出来一伙盗贼,打家劫舍。

    徐霞客弃船跳江,上岸后,仓皇逃向梅林村。

    后来,在梅林村保长的帮助下,又挂帆远航,继续前行。

    《荀子修身》曰:“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在通往大理的路上,危机四伏,险象环生。

    徐霞客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但他都靠着一份向往,渡过难关。

    他不辞辛苦,身手矫健。如果不说,你很难想象眼前这个白天跋涉蛮荒,夜间笔耕不辍的人,已过知天命的年纪。

    星云大师曾说:“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老,不是年龄,而是心境。”

    面对年龄,总有人遮遮掩掩,拒绝接受。

    他们忽略了,年龄只是数字,真正让人衰老的是自弃的心态。

    岁月不饶人,徐霞客也未曾饶过岁月。

    四年后,他终于到达了云南。

    望着奔腾的金沙江,他久久伫立,或许在这一刻,他给了自己一刻宁静的喘息。

    常年的徒步旅行,为徐霞客留下了严重的足疾。

    启程归乡时,已无法站立,只能坐着轿辇,山一程,水一程地缓缓走向故乡,也缓缓地走向生命的终点。

    崇祯十四年正月,抵达江阴半年后,徐霞客溘然长逝。

    然而,对徐霞客而言,他的生命是无止境的,不能用岁月衡量。

    壮心未与年俱老,一生为热爱而活的徐霞客,他的心永远25年轻,他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近代,有个德国人,叫李希霍芬,他曾说:“华夏读书人专好安坐室内,不肯劳动身体。要华夏人自己做地质调查,希望甚少。”

    说这句话时,他一定不知道,早在他出生的280年前,我们中华民族就有一位做地质调查的读书人。

    他叫徐霞客,游历30余年,写下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是我们祖国地质地貌领域,经验认知的一大高峰。

    回顾徐霞客的一生,我们不禁感慨:因为热爱,他涉过三千道水,踏遍十万里路。

    因为热爱,他“达人所未达,探人所未知”。

    也因为热爱,他成全了自己,圆满了人生。

    最幸福的人生,莫过于活在自己的热爱里。

    花不可无蝶,山不可无泉,人不能没有热爱。

    愿你心有所爱,如徐霞客一样,勇敢坚韧地飞向你的山峰。

    ……

    与此同时。

    画面如同惊鸿过隙般,一闪而逝。

    1499年,明朝弘治十二年,孝宗皇帝的案头上放着一本棘手的奏折。

    这份奏折关系着朝廷要职的更换,也牵扯了天下读书人对科举的信心。

    这事儿要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说起,他叫徐经。

    这一年,江阴富商徐经进京赶考,这本不是什么大事,但他在路上遇到了另一个赶考的人,这个人在当时已名满天下,他就是江南才子唐伯虎。

    二人结伴赴京,一个有钱,一个有才,一时间在京城风光无比。

    不料,科考结束后,二人却被举报舞弊,皇帝下令彻查,查无实据。

    但为了维护科考的尊严,平息渔轮,徐经、唐寅被削除仕籍,发充县衙小吏使用,告状的人也因奏事不实,被降了职。

    牢狱之灾过后,豪情满怀的唐伯虎,仕途却就此打住,以放浪狂癫的形象过完了余生。

    而徐经同学呢,一生默默无名,还背了个作弊的骂名。

    88年后,徐经的一个曾孙子降生了,他叫徐弘祖。

    徐弘祖自小就喜欢地经图志,博览群书却无心功名,十几岁去考个童子试都落榜。按当时求取功名光耀门楣的社会常理,考那么烂的话,回家怕要被一棍子锤死。

    不过,他的父亲徐有勉同样对科考深恶痛绝,看到儿子落榜反而乐呵呵地说:“儿啊,你不是立志周游天下吗?想去哪就去哪儿吧!”

    大概是看到祖上图个仕途这么心酸,徐家人看开了,要什么权贵,中什么科举,去他的,爱考不考吧。

    有这样的家庭氛围,徐弘祖在少年时便立下的志愿:“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从20岁第一次出游,到55岁拖病体而归,30多年来,徐霞客的足迹遍布今中国19个省市,留下了洋洋洒洒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是的,徐弘祖,就是徐霞客。

    徐霞客同时代的文人钱谦益所作的《徐霞客传》中描述。

    霞客曾登临峨嵋、瓦屋两座蜀地名山,且“北抵岷山,极于松潘”,甚至远达西域:“出玉门关数千里,至昆仑山,穷星宿海”。

    但不少学者指出,传记中的游踪有夸大的成分。

    因为部分游记散失,已无从得知徐霞客完整的旅行线路。

    很多年来,我们对徐霞客的印象都是一名地理探险家、旅行家。

    更令人羡慕的是,他这辈子能一直游山玩水,似乎从来不缺一样东西,就是:钱。

    其实,徐霞客很缺钱,不少时候——比如被偷被抢以后,都需要靠借贷和朋友的赞助来维持旅行。

    幸运的是,机票、门票、酒店、美食这些现代人旅行必不可少的东西,在明代几乎都不存在。

    徐霞客出行,通常“从一奴或一僧、一仗、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

    也就是说他主要就是靠脚走,累了就睡船上,睡山洞,实在不行随处借宿,反正古人都很豁达。

    比如在《浙游日记》里,徐霞客写道:

    欲归宿,托言马岭无宿店,遂止祠中。

    马岭没有住宿的地方,就住在祠里。

    余闻新岭路隘而无托宿,遂宿于全张之白玉庵。

    我听说新岭路险要没有地方住,就住在白玉庵里。

    得荒舍数家,日已西沉,恐前无宿处,遂止其间。

    遇到很多荒废的房子,天要黑了,担心再往前就没有地方住,就住在其中一间。

    至于吃,对于徐霞客就更简单了,比如在《江右游记》里,徐霞客想寻觅马祖岩,在路上时:

    心知已误,因避雨岩间,剖橘柚为午餐。

    心想已经走错了路,于是在岩石间避雨,剥了橘子柚子当午餐。

    这些小挫折根本影响不到徐霞客,在《粤西游日记》里,徐霞客又别有兴致地说道:

    惟竹豚未尝,而无奈其活不能携。

    只有竹豚没吃过,无奈是活的不好带。

    余自大鼻山刘家炙得观音笋,即觅一山篮背负之。

    路拾蕨芽,萱菌可食之物,辄投其中,抵逆旅,即煮以供焉。

    我在大鼻山捡了个篮子,背了一筐烤观音笋,路上用笋子换粥,还拾了些野菜到客栈煮来吃。

    徐霞客的路上并没有多么奢侈的开销,更不用谈买纪念品这些。

    令徐霞客真正忧虑的,是中国有个非常令年轻人纠结的传统礼教:父母在,不远行。

    然而。

    徐霞客有一个异常优异的母亲王孺人。

    徐霞客父亲去世较早,家里只有母亲,在周围邻居给徐霞客的出行泼来冷言冷语时,王孺人却对徐霞客说:

    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岂令儿以藩中雉,辕下驹坐困为?

    好男儿志在四方,难道要像鸡、马一样困在家里当妈宝吗?

    为了催促徐霞客出门,徐母还亲手为儿子缝制“远游冠”,为了打消徐霞客的顾虑,她甚至说道:“你可要遍览名山大川啊,我还想听你回来给我讲旅途见闻呢!”

    第游名胜,归袖图一一示我。

    徐家祖辈是江阴望族,虽然曾今家大业大,不过留给徐霞客的家财并不多,但持家的王孺人还有个本事,就是善于织布。

    她的布“又密又细又平整,轻薄如蝉翼,市者能辨识之,称为徐家布。”

    在徐霞客探访山川的时候,母上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情感上,都给了徐霞客莫大的支持。

    徐霞客对母亲的感情也尤为深刻,坚持“游必有方”,常常在路上就会涌来排山倒海的乡愁,千方百计也要回家看母亲一眼。

    在徐霞客早期的路线上可见一番牵挂,在王孺人去世前,徐霞客的目的地大多耗时不长、难度系数也不太大,诸如:

    雁荡山。

    武夷山。

    黄山。

    庐山。

    嵩山。

    华山等等。

    徐母80岁的时候,徐霞客准备在家奉养老母,但徐母却主动邀儿子一同出游,路上还努力走到前面。

    向固与若言,吾尚善饭。

    今以身先之。

    知子莫如母,徐霞客知道,自己若不出游,即使天天陪在母亲身边,母亲也会不高兴。

    1625年9月,徐母去世,徐霞客守孝三年。

    一个非凡的母亲,一个“不靠谱”的爹和一个倒霉的祖爷爷,使得霞客热爱自然的天性得以保存和发展。

    在旅行开始的时候,可以说,没有任何外因驱使徐霞客踏上旅途,不带宗教信仰,亦不寄托功名抱负,他的旅行,是对内心渴望的响应,是纯粹的与山水的对话,是290经历生命的一种形式。

    而徐母去世以后,不辜负母亲养育和知遇之恩,成为另一股支撑徐霞客坚持走下去的强大力量。

    1636年,50岁的徐霞客感到自己老病将至,酝酿已久的西行计划再不能迁延,于是,毅然踏上旅途,开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也最壮烈的一次“万里遐征”。

    这一年的九月十九日,徐霞客“乘醉放舟”,水陆兼程,穿越江浙,一个月后,进入江西。

    在江西盘桓两月有余,遍访名山古寺,1637年正月初一抵达武功山,并在大雾天登顶。

    十天后。

    徐霞客离开武功山,进入湖南,以衡州为原点,游历湘南,登临南岳衡山。

    五个月后,经湘江进入广西,西行之旅开始进入巅峰。

    石峰林立,岩洞密集,桂林山水的精彩纷呈让徐霞客应接不暇,他把最高的赞誉也留在了这里。

    洵神仙之境,首于土界得之,转觉神州凡俗矣。

    在广西云游近一年后,自南宁北上,进入贵州。过贵阳,至安顺,寻白水河瀑布,既今日之黄果树瀑布。

    1638年五月中旬,徐霞客进入云南,经曲靖,抵达昆明。

    无限好风光的云南,再度迟滞了他的脚步。

    为考察南北盘江源头,徐霞客沿滇池东岸南下,在滇南兜了一大圈。

    途中与当今的两个小众网红目的地——兴义和罗平撞个满怀,惊叹道:

    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

    十一月下旬,徐霞客离开昆明,北上赴鸡足山,穿越元谋县时,被一种从未见过的地貌景观所陶醉:

    金沙烨烨闪闪发光,如云母堆叠,而黄映有光。

    时日色渐开,蹑其上,如身在祥云金粟中也。

    1639年正月二十二,在鸡足山还愿后,徐霞客继续北上丽江,意在完成自己的终极目标:探寻长江源头。

    在丽江木府,徐霞客被土司木增视如珍宝,宴乐之余,又是修书,又是题跋,还要给土司的儿子辅导作业,忙的不亦乐乎。

    可当他提出要进一步北上溯源的时候却遭到木增委婉而坚定的劝阻。

    无奈,凭栏眺望远处巍峨的玉龙雪山,留下深深的叹息:

    从楼北眺雪山,隐现不定,南窥川甸,桃柳缤纷,为之引满满杯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