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零四章 百家争鸣,各自证道【求全订求自订】
    第二百零四章百家争鸣,各自证道

    志。”

    老子微微一笑道:"大道无形,你未曾行大道之理,自然郁郁不得

    “何为,未曾行大道之理?"孔子大惊,颇为不解道。

    “天道无常,时时变化,你钻研三皇五帝治世之道,学周公,召公治国之道,虽也是道,不过是那个时期的道。"

    老子缓缓道来:“你可曾记得,我给你讲过,~水近乎道也?""记得,先生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尽于道也。“孔子非常恭谨。

    老子微微点头道:“除此之外,我还给你讲过水柔弱,却无往不利,水避高趋下,从不回流。”

    "正是如此,先生是说弟子,没有借势传道,才导致无人采纳弟子的道?"孔子不解。

    老子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道:"是如此,又非如此。"

    “请先生详细指点。"孔子恭恭敬敬请教。

    “山河百川,其险要之地,干奇百怪,其山势更是各有不同,时光流逝,更有沧海桑田之变,岂能因循守旧,不顾眼前形势,以旧法代替新法?天道无常,天机常变,你需要顺势而为,才可达到避高趋下,从不回流,勇往直前的境界。”老子细细解释道。孔子闻言,十几年盘旋在心头的难题,终于有了解答。他大彻大悟,不禁叹息道:“确实如此,先生高明!"

    恰巧二人走到黄河边上,孔子看咆哮而来的湍急水流,犹如万马奔腾,水流声音更如虎啸龙吟。

    他心中震撼,又想起自己这些年,郁郁不得志,便叹息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翻涌不息,人之年华不断流逝,直到死去,归于尘土之中。河水不知流向何方,人肉体归于尘土之中,灵魂归宿又在哪里?”

    “人生于天地之间,食天地所产五谷杂粮,长于自然之中,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大道之物也;人生,亦大道之物。天地有春、夏、秋、冬,人也有幼、少、壮、老的变化,合乎大道,为何感慨悲戚?"老子凝视着那奔腾不息的黄河湍流,淡淡道。他已经悟道,自然比孔子要平静许多。

    孔子闻言,沉思许久才道:“先生之言,发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之后,孔子又逗留几天,和老子交流学习,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周王室。

    等到两人第三次见面,老子已经回归故里,隐于世间,不再出世。

    孔子此时,已经是名满天下,时年五十一岁。

    他再次来到周王室,向老子问道。

    “自从上次分别,数年间,弟子四处游历,著书立说。只是,却仍有疑问,不得其宗。”孔子虚心请教道。老子此时,虽年事已高,可仍旧精神墨铄。

    他淡淡道:“是何问题?”

    “何为天道?一国有一国之道,一人有一人之道,何为天之道?"

    孔子询问道。

    "天之道,乃阴阳之道,生养世间万物,让天地以春夏秋冬四季照常运行,蕴含世间百种道理,包罗万象深不可测。凡人得道,不过是体会天道,圣人得道,乃是以自己的修为,和无量功德来证道。"

    老子思量片刻,解释道:"天道深不可测,捉摸不透,人穷其一生,只能近道。”

    "先生道尽天机,弟子受益匪浅。"孔子感悟良久,叹息道。

    王室衰微,诸侯崛起,更有霸主者挟天子以令诸侯。

    老子见周王室以无再挽回的可能,便离开故土,骑着青牛,往西而去。

    此时,驻守函谷关的守关将领尹喜,他善观天象,在看到东方紫气氤氯,长达千万里,便知有圣人到来。

    他当即出关迎接。

    果不其然,他刚刚出关,便看到须发如雪般洁净的老者,骑着青牛,自东而来。

    他身后千万里,紫气氤氯,无比祥和。

    “先生为何要出关?"在听老子说自己要出关云游之时,尹喜颇为遗憾道。老子简要回答道:"云游四方。

    尹喜劝说道:"此地山清水秀,为要道之咽喉,先生不如就在此地修行?”

    0求鲜花……

    老子摇头表示不愿意。

    尹喜又拿出无数理由来劝说老子,都被老子-一拒绝。

    尹喜无奈,只能拿出最后杀手锏:“先生既然路过此地,便是与此地有缘,先生若想出关,便留下著作,慧及百姓,方可出关。”老子见尹喜诚恳,便留在函谷关三日,写下五干字洋洋洒酒大作,交给尹喜,便骑着青牛,往西而去了。

    尹喜一看大作内容,大喜过望,赞叹道:"句句真言,句句道尽天机!”

    这五干多字真言,后被人整理成书,名曰《道德经》。

    老子云游四海,九十多岁之时,悟尽天道,剃去自己的毛发,入天竺化为佛陀,教化胡人。…

    至此,老子化身为释迦牟尼佛,建立佛教,开始教化印度人,积累无量大功德。

    三次问道于老子的孔子,也著书立说,有教无类,广收门徒,教化百姓。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以自身之浩然正气,凝结一股清流,以儒证道,成就圣人之位,世尊称其孔子。

    除过孔子的儒教学说,其他学说也在百年间渐渐兴起,自成一派。儒、法、道、墨、名、阴阳、纵横、农、杂等家,如蜂殷涌出,各自著书立说,广收门徒,游说争辩,宣扬自家学说。

    其中,大神通者,也都纷纷以自己的学说证道,成就圣人之位,被人们尊称为诸子百家。

    那从花果山出来的美猴王,四处寻仙问道,却始终不得其法,无缘得遇仙人。

    期间,他不断向西,一日,竟然走到西海汪洋处。

    “这东胜神州已经被我走遍,只遇到过凡夫俗子,从未遇到过仙人,莫非仙人不在东胜神州之上,而是在海外虚无缥缈之处?!"美猴王灵机一动,忽然道。

    美猴王越想越觉得此种想法,非常有道理。他当即砍竹子,做了竹筏,往海外飘去。

    时来运转,美猴王一扫之前困难重重的境地,从它坐上竹筏出海之后,海上便刮起了东南风。之.看小说,就来5G小说网! 速度飞快哦,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