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零三章 道心已开,出海求道【求全订求自订】
    第二百零三章道心已开,出海求道

    一众猴子当中,突然跳出一只通背猿猴来,激动不已道:"恭喜大王,贺喜大王!”

    美猴王闻言一愣,他如此难过悲伤,何来贺喜一说?

    这通背猿猴,莫不是在和他找不痛快?

    "你为何如此说?"美猴王压下心中不愉快,细细问道。

    “大王今日担心日后身陨命衰,不再只沉迷于玩乐之中,乃是道心已开的征兆。”"通背猿猴振振有词道。

    美猴王不解道:"何为道心已开?"

    "道可道非常道。道,便是大悟大彻的极致之路。"

    通臂猿猴慢慢解释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为大道之理也。大王灵窍已开,有心求道,正因为如此,我才恭喜大王,贺喜大王。”

    "道心开通,有何用处?"美猴王还有些不知道所以然。

    通臂猿猴继续道:"大王有所不知,如今三界五道之内,惟有三种人,阎王老子无法管辖他们。”“哪三种人?"美猴王好奇道。

    通臂猿猴——说来:"西方佛祖,天上仙人、无量圣人。这三种人修仙证道,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

    “修仙证道因"

    美猴王沉吟一番道:"既然如此,那这三种人,都在哪550里?"

    "西方佛祖在虚无缥缈的极乐世界,天上仙人则在九天云霄之外的天庭,无量圣人们,则在仙山洞府之中,他们不在三界之内,故可以不经受轮回之苦。"通臂猿猴道。"真个如此神奇!"美猴王惊艳道。

    他从石塌上站起身来道:"明日,我便下山出海,四处游历,踏遍天涯海角,找到这三等人,修仙证道,学一个长生不老诀来,教那阎王拿我无可奈何!”

    "大王好志向!"

    一众猴子齐声称赞道:"我等现在就去采摘蔬菜瓜果,寻觅仙桃蜜露,明日大摆筵席,为大王送行!"

    第二天,花果山洞天福地中,一众猴子设宴款待,为美猴王践行。美猴王在宴席之后,便和众猴子道别,他离开花果山,穿越汪洋大海,开始寻找西方佛祖,天上仙人、无量圣人,想要拜师学艺,得一个长生不老。

    话说美猴王在花果山中逍遥自在,不知今夕何夕,明日何日,过去三五百年,人间也悄然变化,从周室初兴,到周室式微,诸侯兴起。

    仙山洞府之中,太清圣人静坐修炼。

    他掐指一算人间天数道法,便知时机已到。他把自己的善尸,转世于人间,化身为老子。

    之后,又把自己的一缕神识转世于人世间,化为孔子。

    老子来到人间之后,姓李名耳,字聃。他学识渊博,被周王室请入任守藏室史。

    只是后来,他被权贵排挤针对,最后被甘筒公免去守藏室史一职。

    无事一身轻,老子干脆出游鲁国。

    鲁国,乃是孔子母国。

    恰逢好友去世,老子德高望重,他的好友家人,便请他主持葬礼。老子本就缅怀故友,此番见好友家人如此请求,便答应了下来。孔子这时十七岁,在听闻李耳出游鲁国,恰好因为举行葬礼,而有所逗留,便匆匆赶往李耳寄居之处,拜见李耳。

    “先生认为,这世间至高至善的德性是什么呢?"孔子恭恭敬敬询问道。

    老子淡淡道:“水的德性。"

    “为何是水的德性?"孔子不解。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尽于道也。

    老子解释道:"抱弱守强,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见孔子在细细冥想,老子又道:"大江大河,为何能成百水之归宿?皆因为,它愿意去下游之位,容纳百川,是以成百川之王。

    “天地之间,最柔弱的(babb)东西莫过于水,可水却可以凭借自己柔弱的力量,滴水穿石,更可磨平水底砾石。”

    “抱弱守强,柔能克刚,弱能胜强。"孔子细细咀嚼着老子的这三句真言。

    过了一会儿,他眼睛一亮道:"先生真不愧是得道高人,几句话便使我茅塞顿开。天下万事万物都喜欢高高在上,只有水愿意处在下方,以柔弱之姿,度过艰险之地,洗刷污秽之渠,水所遵循的道义天下万事万物皆不愿意遵循,故而唯有水,达到至高至善的境界

    “是也!”

    老子领首称赞:"当你不与这世间的万事万物相争,天下万事万物皆无法与你相争,如此,你便达到了至高至善的境界。"

    "善哉!"孔子悟出其中道理,欣喜不已。

    “一草一木皆为道,道无处不在,水亦无处不在。

    老子继续给孔子讲解:"道无言,却有大神通,水柔弱,却无往不利,水避高趋下,从不回流,于山泽之中,汹涌而下,飞流瀑布,其声势,无物可比拟。饶是那寒潭碧水,看似平静无波,实际也深不可测,这正是水力量所在之处。"

    "道至善至仁,含有无量大功德,水也含有无量大功德吗?"孔子追问道。

    老子微微颔首道:"水默默滋润万物,养活代代人家,却从不求回报,此乃水至善至仁之处。”

    "先生之言,使弟子矛塞顿开,恍然大悟,多日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彻底迎刃而解,多谢先生。"孔子跪拜老子道。

    老子只是微微领首,不再多言。

    自此一别,孔子再见老子,已经是十年过去。

    老子在第一次和孔子见面之后,又被周王室请入,任职守藏室史。这一次,孔子二十六岁,他恰好有机会,观礼周王室,便借此机会,再次拜见老子,问道于老子。

    “距离上次相别,已经有十一年,你得道了吗?"老子微笑着看着孔子道。

    孔子破位惭愧地摇头道:"先生,弟子愚笨,这十一年来,日日钻研,仍然没有得道。”“有何难处?"老子询问道。

    “实不相瞒,弟子十几年以来,一直拜读《诗经》、《书经》、《周礼》、《周乐》、《易经》、《春秋》等书,钻研三皇五帝治世之道,学习周公,召公治国之道,可弟子游历多个国家,从未有国君愿意采纳弟子的学说。”孔子郁郁寡欢道。看小说,就来5G小说网! 速度飞快哦,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