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38章 提拔重用戚老【1】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明之大奸臣严嵩 ”查找最新章节!

    在嘉嘉的目光中,那骑在马上的威猛武将,一直带兵追杀折畔人足足数十里,杀得折畔人屁滚尿流,留下了满地尸体,才凯旋而归。

    听了严蒿的介绍,嘉嘉知道这武将是大雨世代忠良之后,又看到他不同于其他世家武将,不仅武艺高强,更统帅有力,打得折畔人土崩瓦解,龙颜大悦,十分满意。

    戚老带着数百颗血淋淋的折畔人头颅,跪在嘉嘉面前,向皇帝报捷。

    看着数百个丑陋的折畔人髡头(折畔人的发型),嘉嘉龙心大悦。

    严蒿趁热打铁,向嘉嘉道:“皇上圣明,才能出戚老这样的猛将,实在是社稷之福、万民之福啊。”

    嘉嘉听得顺耳,哈哈大笑:“严爱卿说的不错。戚老实在是上天赐予朕的虎将啊。不知他现在官居何职?”

    严蒿介绍:“世袭明威将军。”

    嘉嘉皱起眉头。

    明威将军听着很威风,但其实是个武散官阶称号,并非实职武官官衔。也就是,刚才威风凛凛杀折畔人的戚老,其实还没有正式的官衔。

    雨朝重文轻武,武将品级和待遇都很低。这其实只是一个四品官,还需要被苏州当地文官节制。

    所以战场上威风凛凛的戚老,一到了官场,便缩手缩脚,受尽冤枉气,连区区六品文官都敢对他指手画脚一番。严蒿要趁嘉嘉高兴给他加官进爵,让他早日掌握更大权力。

    果然,嘉嘉听说这么忠勇的猛将,只是世袭四品官,还是武散官阶称号,立即传旨:“戚老世代忠勇,抗折畔有功,着晋升为江苏总兵,统领江苏各卫所军,抵抗折畔人。”

    江苏总兵,是正三品武官,且掌握实际军权,相当于现在的战区司令。

    戚老大喜过望,想不到严蒿大人带着皇上一来,就给他如此一份重礼,感激涕零跪在地上,虎目含泪,沉声道:“敢不效死,以报皇上隆恩!”

    嘉嘉重重赏赐了戚老,心满意足,但一转脸又阴沉下来:“苏州知府何在?”

    听到他阴沉的声音,苏州知府尚维持一个哆嗦,知道该来的终究躲不开,苦笑一声,走出队列,跪在地上:“臣,苏州知府尚维持,参见陛下。”

    严蒿皱起眉头,知道苏州的惨状,深深刺痛了嘉嘉敏感而脆弱的帝王之心,他要找替罪羊出气了。

    嘉嘉从来都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等的圣明皇帝。既然皇帝是没错的,折畔人之祸又这么惨烈,那必然是下面的官吏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

    苏州知府,自然就是皇上的替罪羊。

    嘉嘉冷眼瞪了尚维持一眼:“你这个苏州知府,是怎么做的?折畔人在苏州横行肆虐,你束手无策,朕看你不是贪赃枉法之人,就是软弱无能之辈!要你何用?”

    尚维持叹息一声,也不敢辩解,跪在地上,流泪叹息。

    眼看苏州知府尚维持要被嘉嘉迁怒,遭受雷霆之怒,严蒿却眼珠转动了两下。

    据他所知,尚维持其实是个不错的官员。他担任苏州知府不久,但敢于放权,最大限度支持戚老、任环等名将抗折畔,还亲自兴建铁铃关,与关前的古运河、枫桥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易守难攻,成为一道扼守苏州城西的重要军事屏障。

    尚维持,人如其名,他的存在让饱经折畔人践踏的苏州尚可维持,如果他不在了,或者换了个庸才,怕是苏州城早已沦陷。

    严蒿决定将尚维持保下来,让他欠自己一个人情,更为饱经战火的苏州留下一个好知府。

    “皇上,这尚维持其实上任不足八个月”严蒿笑眯眯道:“苏州百姓说,继光继光,折畔人杀光,维持维持,尚可维持。说的就是尚维持啊。”

    嘉嘉这才知道,原来尚维持是刚到任的苏州知府,这黑锅也不该他来背,无奈笑了笑:“看来,朝廷对苏州亏欠太多,才让局面糜烂到这个地步啊。”

    嘉嘉一句话,不仅让尚维持感动地热泪盈眶,更是将周围苏州的百姓一个个感动坏了。

    前面提到过,苏州其实与雨朝有很大一段恩怨情仇,那真是三岁孩子没了娘,说来话长。

    苏州曾经是张士诚的都城,被老朱课以重税,整的凄惨无比。

    到了嘉嘉年间,折畔人大举入侵,苏州又成为折畔人肆虐的重灾区,更是让苏州人对大雨的怨气,达到了巅峰。

    在苏州人看来,老子给大雨贡献了那么多钱粮,还有那么多人才官员,结果折畔人一直入侵,烧杀抢掠,大雨却拿不出精兵强将,庇护苏州,保护这里不受折畔人侵扰,那老子交税纳粮有个屁用?还不如用来重金贿赂折畔人,破财免灾呢。

    于是,在嘉嘉龙舟抵达苏州之后,并没有如同其他地方,受到热烈欢迎,一方面固然是折畔人入侵,烧杀抢掠,另一方面还因为苏州人民心中的怨气未平。

    如今,在众目睽睽之下,嘉嘉皇帝却感慨:“朝廷亏欠苏州太多”,让满腹怨气的苏州人,终于狠狠出了一口恶气,心说:“你才知道啊。”但有了出气口,苏州人民便不再视皇帝如仇寇冷漠以对了,立即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

    “皇上圣明啊”

    “还请皇上为我苏州做主!”

    “我苏州盼望皇上,如同久旱盼望甘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