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1章 名不正言不顺!
    “朱重八,你少来,快放开我!”

    “一会儿,标儿回来看见我们这样成何体统啊!”

    马秀英边说边挣扎着想要离开朱元璋的怀抱。

    “妹子,你就放心吧!有秦卫看着标儿呢~”

    话落,朱元璋拦腰将马秀英给抱了起来,朝床榻行去。

    “行吧,你乐意折腾就折腾吧!”

    马秀英也放弃了挣扎,其实这么久不见,她也是十分想念朱元璋的。

    “嘿嘿~~”

    朱元璋咧嘴一笑,将马秀英放在了床榻之上。

    “妹子~咱来了....”

    太阳西斜后落下,黑夜降临,月亮悄悄的爬上天空,点点皎洁的月光洒落在坤宁宫上。

    坤宁宫中传出的靡靡之音,与那抹月光相互缠绵。

    翌日,清晨。

    朱元璋迷迷糊糊的睁开眼睛,看了看身旁熟睡的马秀英,伸手将她垂落下来的青丝捋置耳后。

    淡淡一笑,随即便起身下了床榻。

    从地上捡起散落的衣服穿上后,随即缓缓的朝外行去。

    刚刚走出坤宁宫,就看见了等候在外的秦卫。

    “禀天王,吕由诚求见。”

    朱元璋打了一个大大的哈欠,伸了伸懒腰道:

    “将他带到乾清宫吧。”

    “是,天王!”秦卫答应一声后,随即便退了下去。

    朱元璋则慢悠悠的朝乾清宫而去。

    不多时,乾清宫。

    朱元璋坐在上首的龙椅上看向面前的吕由诚,以及一位中年男子。

    “先生,这位是...”

    “禀天王,这位是洛阳府尹赵鼎。”吕由诚回道。

    “天王之前交待下来制作黄历的事情,便是由赵府尹所做。”

    “哦....”朱元璋不由上下打量着赵鼎。

    赵鼎是南宋四大名臣,同时又是中兴贤相之首。

    他曾两度拜相,主张休养民力,稳定根基。

    并且在主政期间,运筹帷幄,力挽狂澜,为巩固南宋根基贡献甚大。

    绍兴十七年(1147年),受秦桧陷害,绝食而逝,享年六十三岁。

    后宋孝宗即位,获赠太傅、丰国公,谥号“忠简”。

    淳熙十五年(1188年),配享高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脸型有些圆润的赵鼎,面向朱元璋躬身行礼道:

    “赵鼎见过天王。”

    说着,随即将手中的黄历双手递了上去。

    朱元璋朝秦卫示意了一下,秦卫会意,来到赵鼎身旁,从其的手中取过黄历。

    随后回到朱元璋面前递了上去,朱元璋伸手接过皇历,仔细的翻看着。

    片刻过后,满意的点点头,看向赵鼎道:

    “很好!”

    “赵府尹,咱命你尽快将黄历颁行下去。”

    还不等赵鼎领命,吕由诚就开口阻止道:

    “还望天王三思,此时便颁布黄历某认为不妥。”

    “某以为既然叫皇历,那就意味着先有皇而后有历。”

    “故新朝皇历应该在天王登基开元之后,再颁行天下。”

    “而且开元那一天,新朝的第一诏也应该是天王的登基诏书。”

    “之后才是陆续颁格各种法典律令,包括这部皇历,如果未开国先颁行皇历,恐怕名不正言不顺啊!”

    闻言,赵鼎不由得看向吕由诚反驳道:

    “吕知府此言差矣,黄历不光是过日子所用,更是朝廷展示皇天之道。”

    “诏告天下百姓日月时辰的律令,黄历不仅详细记录了新朝元年的四季更替,日月循环。”

    “甚至还有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时刻,且其中还标明了全年当中最为重要的农时,潮信,以及大吉大凶的日子。”

    “这也是普通百姓生产劳作的基础。”

    吕由诚轻轻摇头,随即开口道:

    “赵府尹,历朝历代皆是先有皇再有历,若是顺序颠倒,那就有不伦不类了。”

    赵鼎点头又摇头。

    “吕知府此话虽然没错,但是不知吕知府有没有想过,中原国土万里,一本黄历以京城送到边疆就得两三个月。”

    “许多边民直到开始春播了,甚至还没有拿到本年度的皇历。”

    “因此,我觉得天王提前颁发皇历是一个英明的决定。”

    “只有如此才能让全国百姓赶在农事之前拿到新朝的第一本皇历。”

    听到赵鼎的话,朱元璋微微点头。

    看来这个赵鼎已经完全理解了自己的意思。

    “赵府尹所言不错,天下百姓先看到皇历,那么他们会认为咱这人心系百姓,这还没当上皇帝就先惦记上老百姓了。”

    “如此一来,在建国后,百姓就会更加拥戴我们大明的。”

    赵鼎面向朱元璋揖礼道:

    “天王明鉴,这正是天下百姓的心思!”

    “天王圣明,吕某看问题还是有些浅薄了。”吕由诚面露尴尬之色。

    闻言,朱元璋轻轻摆手:

    “唉唉唉.....先生莫要妄自菲薄,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说到此处,朱元璋不由轻咳了几声。

    “咳咳咳...”

    “这段时间咱一直做着同一个梦。”

    “在梦里,有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告诉咱,咱前世名叫朱元璋,今世之所以叫晁盖是为了避讳某些东西。”

    “不过眼下拨云见日,今世需要避讳的东西已然消散。”

    “眼下新朝开国,正是换回原名的大好时机,若是此时不换,日后再换的话会给新朝带来灭顶之灾。”

    “因此,咱决定从今往后,将换回自己前世的名字!”

    其实朱元璋也不愿如此,但为了大明的国姓,不得不出此下策。

    而且他朱元璋总不能顶着别人的名字过一辈子不是。

    听到朱元璋所说的梦境,吕由诚和赵鼎相视一眼,纷纷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不解与茫然。

    思虑片刻,吕由诚面向朱元璋开口道:

    “天王,此事事关重大,还望天王再三考虑一二。”

    “一旦改了名字,那么天下百姓就只知道朱元璋,再也不会记得晁盖这个名字了。”

    “是啊,吕知府所言不错,还望天王再行考虑一下!”赵鼎附和道。

    朱元璋轻轻摆手,面色严肃道:

    “不必再行考虑了,咱已经决定好了,日后咱不再是托塔天王晁盖,而是大明王朝的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