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96章 建卫生室
    刘佳佳和周京立在看见李明清的时候立马分开写,跟被电了似的。

    两人欲盖弥彰的对他笑了笑。

    村里有不少人看出来他们俩有事,男未婚女未嫁以为在处对象。

    但照刚刚的架势来看目前还不是对象。

    周京立说道:“他在供销社上班,怎么会隔三差五的拿那么多精贵的东西回来。”

    “我也见过两三次,每次走他家门口都能闻到肉味。”

    刘佳佳说着说着直流口水。

    真是太馋了,每天清汤淡水的,是个人都坚持不了。

    知青们想着等过两日去山上看看能不能抓到野鸡野兔。

    新屋。

    孙佳雪和李老婆子在忙活着腌咸菜,已经开始收尾。

    李明清从车把上把肉拎下来。

    “媳妇儿,晚上包芸豆肉的水饺吃吧,鲜肉包饺子正合适。”

    李老婆子见这么大块肉惊呼道:“我了个乖乖,这么大块。”

    “这热天得腌着要不然明早就臭了。”

    “娘,留下来吃水饺。”

    “我跟你爹中午还剩下土豆丝,我俩就不过来了。”

    “行,这麦乳精你带回去。”

    “你这孩子,自己留着喝,上次你送的我和你爹还没喝完。”

    不是李老婆子吹,家里太多吃的,根本吃不完。

    “明日逢大集,我和你爹去卖篮筐。”

    “爹编了多少筐子?”

    “这两天编了五六个,运气好的话能卖个两三块钱。”

    在临近天黑的时候李明方带着孙小成一块回来。

    “李大哥,忙什么呢?”

    “小成来了,快进来坐。来的还真是时候,你嫂子正在下水饺。”

    孙小成把手里的白酒和香烟放在桌子上。

    “来就来怎么还拎东西。”

    “我要去当兵了,以后可能没时间回来。”

    “恭喜啊,本想着你回去读高中然后考大学的,竟然当兵了。”

    这时候一直处于备战状态,十六七岁的年纪就可以当兵。

    军人穿着六五式军服。

    无论是干部还是小兵都是朴素的军装,一颗红星,两个红领章,简洁鲜艳。

    “能当兵全靠你,要不然我瘸个瘸个的只能在家里。”

    俩人聊了一会就李明方便过来。

    他能去肉联厂上班是孙组长给牵的线,人家儿子过来肯定是要喊到家里吃饭的。

    “四弟,小成,到家里吃吧。”

    “三哥家里饭菜这就出锅了,今晚上让小成在这里吃,明儿早晨去你家吃。”

    “成,就这么定了。”

    “三哥,坐下吃点吧。”

    “我回去和你三嫂说一声不用准备菜肴了。你们吃吧,我回家吃。”

    李明方回屋杨大丫正准备打鸡蛋。

    “媳妇,小成明早晨过来,鸡蛋明儿个再打吧。”

    “四弟的人缘还真是好。”

    次日早晨孙小成在李明方那吃完饭后便回县城了。

    李明清把白酒和香烟都送到老屋。

    李老头看见后迈不动步都不想去赶大集了,在家里小酌一杯多好。

    “爹,去集市帮买个扫把。”

    家里的扫把直接用秃噜皮了,没法用。

    “花那钱做什么,等下午回来我给扎扫把,去年从山上割的芭茅还没用完。”

    芭茅,生长在山坡、河岸旁。

    长出来的穗子柔软细长,做扫把的好材料。

    “爹,等我下午回来和你一起扎。”

    李明清说完便去镇上上班。

    村里的卫生室正在火热的建造中,规划的是一间小屋,一天就能盖完。

    村长专门找了几个人去山上砍粗的树干来撑屋顶。

    村里的小孩在等大人挖地基。

    他们是等着捡蚯蚓的,挖出来的土里有不少的蚯蚓。

    老李家的孩子一边捡蚯蚓一边背三字经。

    三字经是李明清教他们的。

    其他小孩子好奇也跟着念叨,“人之初,性本善……”

    光着膀子的老爷们刨土刨的汗流不止,但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只觉得满是力气。

    他们想,老李家的孩子竟然会背这些在学校才能学到的三字经。

    村里的孩子只想着下河爬山,捞鱼打野味。

    张铁柱笑着说道:“听说李家几个孩子过了夏就去上学。”

    “花那钱干什么,还不如攒着。”

    “就是,浪费钱,皮的跟小猴子似的上窜下跳根本不是上学的性子。”

    “不过上个一两年好歹能认识几个字。”

    几人一边干活一边讨论上学的事。

    林岩家里有个七岁的儿子,按理说是到上学的年纪了,不过没打算送去学校。

    他问张铁柱:“以后你儿子会送去学校吗?”

    “我听李明清说上学怎么怎么好,是愿意送去学校的。”

    “有钱谁不愿意啊,可惜的是没钱。孩子在家里一天还能赚两个公分,不过上学屁用没有。”

    “到时候再说,孩子还没出生,就算是上学也得七八年之后。”

    村长在一旁听着欲言又止的模样。

    他想着把向农和向工两个皮孩子再送去学校。

    上次在学校不到三个月就死活不想去,这次有向东几个孩子一块应该能待住。

    他从李明清身上深切的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

    读一书,增一智。

    家里就两个孩子,上学的钱还是能负担的起的。

    大队长啥也没说毕竟每家都不富裕,只够温饱的。

    傍晚时分,李明清和孙佳雪回村时卫生室基本上盖好了。

    “媳妇儿,我去老屋和爹扎扫把。”

    “我跟你一块去,去问娘借个鞋样子。”

    “你要做鞋子吗?”

    “对,准备冬天的鞋子,供销社卖的棉鞋不够厚实,骑自行车更冷,等做好棉鞋后保准你暖和和的。”

    听了这话李明清笑着说道:“好,辛苦媳妇大热天的给我做棉鞋。”

    两人相视一笑去老屋。

    李老头已经把家伙事全部拿出来了。

    晒好的芭茅,浸泡在水里的高粱和细线。

    细线要求比较结实,李老婆子拿起两根细线,放在腿上用手吃力一撮,细线合二为一,特别的牢固。

    李明清看了之后觉得这时候的人们人均手艺人。

    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爹,知道你筐子编的好,没想到扎扫把也这么拿手。”

    “你爷爷扎扫把的手艺可是传给我了,手艺一绝。”

    “是嘛。”

    “那是,你爷爷要是知道你这么有出息肯定高兴。当年就差几天你出生,唉,最终也没见上一面。”

    回忆起至亲离世难免伤怀。

    李明清宽慰道:“爷爷肯定知道,咱爷几个上次可是摸黑去山上的坟头分享这个好消息了。”

    “说的不错,我前两天还梦到你爷爷奶奶了。”

    父子俩一边闲聊一边扎扫把,丝毫不耽误手上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