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64章 多年生水稻收获
    不过,赢骞已经准备开始普及教育了。

    目前,大秦民间之所以无法普及教育,是因为粮食亩产量太低了。

    大秦目前的农民数量,起码超过三千万。

    而非农民数量,大约只有不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因为大量的人力被土地束缚住,加上大秦的耕地差产出不高,这导致,需要耗费的人力巨大。

    但是,如果等多年生水稻普及开来,那么便可以改变这种情况。

    因为多年生水稻一年的产出,相当于十亩普通田地一年的产出。

    粮食亩产高了以后,便可以减少农耕人数。

    这样,可以通过少量农民养活全国人口。

    而当粮食亩产量高了以后,种植主粮的土地少了,便可以让农民将他们的孩子送来学校。

    而且,多年生水稻还可以减少人力消耗。

    不过,想要完成这些,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多年生水稻要普及开来,不过这个问题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今年春播种的多年生水稻差不多已经可以收获了。

    当百姓看到多年生水稻的高产量以后,他们会主动要求播种的。

    事实上,随着上半年的多年生水稻逐渐成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百姓希望可以获得多年生水稻了。

    而一些在春的时候,被分配到多年生水稻种子,但是拒绝播种的百姓,可谓后悔的是捶胸顿足。

    ……

    “刘炳,你今是不是打算去收割那些稻子啊!”

    “是啊,这稻子差不多可以收了。”

    “唉,真是羡慕你啊,那田里的稻子我可看过了,起码有几百斤啊!”

    “我看可能不止哦,那么多的稻穗,起码有千斤啊。”

    “哪里,哪里……”

    刘炳原先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家里连老婆孩子算在一起,有三口人,一共有旱田四十二亩,水田三亩。

    去年哥布林入侵的时候,他们家因为跑的慢,被哥布林追了上来。

    还好,在关键时刻,被信源君府的骑兵所救。

    今年,信源君府给他们村分发了一种新的稻种,这种稻种长的稻子,产量是他们现在种的稻子的好十几倍。

    对于这种事情,村子里大多数人都是不相信的。

    毕竟比现在的稻子产量多十几倍,根本不可能。

    所以,整个村子基本上没什么人种,因为大家根本不认识这种稻种,都担心种了以后粮食产量大减,甚至是颗粒无收。

    而刘炳不同,因为信源君府的骑兵,救了刘炳一家。

    刘炳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是,他已经过世的父亲告诉他,做人要懂得感恩。

    所以,刘炳便想着,自己这条命都是信源君救的,不过是种一些稻种而已。

    哪怕这些稻种种出来的稻子最后颗粒无收,但是刘炳至少认为,自己算是为信源君报了一些恩情。

    当初,拿到稻种的时候,刘炳便想,就算最后这稻种种不出粮食来,最多自己去沐阳城里面打一份零工,或者是到矿上当一个冬的矿工,怎么着也饿不死自己一家三口。

    所以,刘炳便领了十几斤稻种,把自己家那三亩水田都种上辆子。

    刚开始,村里人都来劝他,这种来路不明的稻种,还是不要种的好。

    哪怕哥布林今年不会再了入侵,可以多收一季的粮食,但是,总不能怎么糟蹋土地,尤其是还是糟蹋的最好的三亩水田。

    不过面对这些,刘炳都默默承担了下来。

    村子里慢慢的都叫刘炳是傻子。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的村民和刘炳发现,事情在往他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发展。

    因为刘炳播种的稻种越长越大。

    不管是谁都发现了一个问题,这稻子肯定可以产很多粮食。

    而随着稻子结蕙,所有人都确定了一个事情,当初信源君府的话居然是真的。

    这种稻子真的可以让产量达到以前稻子的十几倍。

    这让他们村除了刘炳以外的所有人都后悔不已。

    当然,刘炳也从他们村的傻子,变成了村里第一大聪明。

    而今,是刘炳收割地里稻子的日子。

    当刘炳到自家田里的时候,却发现,村子里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来了。

    就连平时不怎么露面,已经有八十多岁的太公都来了。

    其实村子里的村民前来,是想看看,刘炳这一亩地里,到底可以产出多少粮食。

    “大家今都出出力,早点把刘炳家的三亩水田里的稻子都收了。”

    随着村子的太公发话,整个村子里面的一百多男女老少,纷纷开始收了割稻子。

    村民们收割一茬,便将稻子拿到打谷桶哪里,就稻谷打下。

    村民们快速的收割着稻子,明明不是收割自己家的稻子,但是所有收割的村民,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好像是在替收割自己家的粮食一样。

    因为村民们知道,这稻子以后他们也可以种。

    虽然今年没有种上,但是下半年还是可以种的,村民们自然是开心的。

    看着忙的热火朝的村民,刘炳一时间发现,自己居然变得无事可做。

    “刘炳啊!”

    “老太公!”

    “你放心,大家今来帮你割稻子,不会要你一分报酬,你这田里的稻子,不会少一斤,谁敢拿你田里一颗稻谷,我打断他的手!”

    大秦虽然律法严苛,但是,在农村,村民们最惧怕和敬重的,并不是本地的村长或者里正。

    而是村子里年龄辈份最大的那位。

    有时候,村里的长辈发话,可比村长里正管用的多。

    在一百多村民的协助下,不到一个时,刘炳家的三亩水稻便已经收割完毕。

    而接下来,便到了称重环节。

    村民们开始称重。

    “一百二十五斤七两!”

    “一百一十八斤五两!”

    ……

    一个个打谷桶里面的稻子被称出重量。

    然后开始叠加计算。

    “老太公,算出来了。”

    过了一会,村长便来汇报成果了。

    “有多少粮食?”

    村长这时候,激动的道:“太多了,老太公啊,这第一亩有一千三百八十七斤三两。”

    “第二亩是一千三百二十九斤六两。”

    “第三亩则是,一千三百九十八斤一两。”

    “三亩稻田,一共产了四千一百一十五斤稻子啊!”

    当这个数量报出来的时候,所有村民都震惊了。

    虽然在之前,村民们就已经预料过了,刘炳这三亩地稻谷产量非常大,不过最大胆的,不过预测过千斤而已。

    但是事实上,三亩稻田,每一亩地产量都超过一千三百斤。

    三亩加一起,足足有四千多斤。

    就算把稻子晒干,再脱壳,除去米糠这些部位,只留下最好的部分,这起码也可以得到两千五百斤白花花的大米啊。

    如果以现在大米一斤一文钱的价格算,这就是两千五百文钱啊。

    一斤猪肉五文钱,这足足可以买五百斤猪肉。

    而且,还是猪身上比较好部分的部分,如果换成比较差的部位,数量会更多。

    这种三亩地,便可以一年到头吃肉,谁不羡慕,谁不高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