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84章 北渡黄河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穆彰阿的意思与赛尚阿基本一致,但是他表达得更加巧妙,尤其是将皇帝给摘了出去,仅仅只是说让京城的几十万八旗妇孺迁往盛京,也就让道光并没有过于恼怒。

    当然,把几十万八旗迁往盛京也有很大的好处,除了加强满洲根基以外,也能缓解当下京畿的供给压力——清廷为了在前线维持三十万军队,就差把底裤拿出来当掉,若是将来两江的物资彻底切断,那京畿连同前线可都要急眼。

    道光皇帝沉默了许久,终究还是点头认可,道:“该迁的还是尽快迁走,将来平定了粤匪再回来也不迟......朕是不会走的。就算是死也要死在这里。”

    穆彰阿无奈地叹了一口气,皇帝愿意松口已经是求之不得,其他的根本不用再去想,他连忙跪下道:“奴才领旨。”

    时间来到道光二十九年七月中旬,道光皇帝终于下达了一道名为《开垦满洲谕》的上谕,“凡系旗人,各写籍贯姓名,赴户部投递,听候察收。有人才壮健,愿入行伍者,给予粮饷,照满洲一例恩养。”

    在上谕中,明确规定从道光二十九年八月开始,凡是京中八旗兵丁官佐,除去在八旗新军或是朝廷任职者,其余人等一律不得再领旗饷禄米。无生计者可自愿前往满洲开垦土地,五年内都无需缴纳皇粮国税,且前往满洲者每人会发放二十两银子充当安家费,且这笔钱都由皇帝从内帑银子中支取。

    不得不说,《开垦满洲谕》固然让一部分满蒙亲贵极为不满,铁杆庄稼这下是没了。可是对于那些底层的旗人而言,这却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在很多人眼里,八旗入关后就开始享受起被供养的特权日子,整日遛鸟斗蛐蛐乃至于抽大烟,但实际上能够享受到这个待遇的八旗子弟主要还是王公贵族、八旗官员以及上层旗兵,真正下五旗的底层旗兵还有余丁,日子过得却相当窘迫。

    跟绿营极为相似,底层八旗旗兵也会享受到类似的待遇,即经常遭到八旗将领克扣兵饷,还经常遭到多方勒索,以及一些八旗将领会私派徭役,役使兵丁为自己作挑水、赶车、牧马等事情,在这一点上跟绿营几乎毫无差别。

    而由于八旗子弟都属于兵源,因此他们也不能离开朝廷规定的地方去外地居住,就比如各地驻防八旗兵丁不能离开驻地范围二十里,而京城的旗人则不能离开京城四十里,且旗人代表清庭的脸面,除了当兵以外,也不能从事手艺工作,不得到外地经商,而很多丢了军职的八旗子弟往往会穷困潦倒,还被限制了求生的能力。

    其次,底层八旗兵丁和余丁会受到在旗旗主的约束,因为从身份上来讲,他们都属于旗主的奴才,因此一旦违背了旗主的命令,结果往往十分悲惨,严重者甚至会被问斩。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底层旗人的日子可谓十分难堪,连温饱都有些困难,如果一旦被人雇佣度日,那就等于甘心下贱,会损害朝廷颜面,将会被削除旗档,流放边疆。

    仅仅只是这些也就算了,底层旗人还有一点极为悲惨。

    根据清朝定制,八旗兵丁若是遇到战事出战,像马匹、草料、军装、武器都需要自己准备,而顺治十五年规定出征驻防披甲,人各备马四匹,而当时一匹马就价值银十五两,四匹六十两,相当于旗兵中的马甲两年半的兵饷,再加上日常养马的费用,寻常旗兵马甲也多少有些窘迫。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八旗旗兵为了出征,甚至得去借高利贷来置办马匹军械,为此还得典地售房,其中有个旗人叫茶哈儿兔曾记录过这些花销,买鞍辔和鞍笼用银十七两,弓一张和箭二百枝用银十九两五钱,一把刀用银二两,撤袋一副用银十二两,修理盔甲用银十两,光是这些就花了六十两五钱,再加上四匹马需要六十两,导致他不得不出售房屋。

    在历史上,八旗高层对底层的压迫已经到了十分严峻的地步,尤其是嘉道中衰期间,当时就有宗室子弟海康、庆遥等人加入了反清起义当中,他们连同宫中的太监一起给天理教教徒带路,杀进了紫禁城,差点威胁到了嘉庆皇帝的安全,后来还是嘉庆特意下旨把他们杖毙在老祖宗恭亲王的坟墓前,才将这件丑闻给遮掩住。大风小说

    总之,《开垦满洲谕》从某种角度来说,也算是给了京城底层旗人一条生路,他们纷纷报名愿意前往关外,总好过真饿死在京城里头。

    ......

    就在清廷求变之际,开封方向的太平军同样也在求变,杨秀清在豫西组织实行的实行《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迅速收到成效,再加上北王韦昌辉筹粮不力,使得太平军处境变得逐渐有些被动,杨秀清只能让北王韦昌辉率领五万兵马东征。

    然而这一次的东征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苗沛霖和淮北地主士绅在淮北发展了大量的团练武装,且改变了过去原始村落的自然形态,挑沟筑寨,一时间使得皖北、豫东一带大量的圩寨如雨后春笋似地拔地而起,挡住了太平军东征的攻势。

    面对这一困境,杨秀清发觉太平军已经处于极端不利的位置,开封三十万清军不用多说,淮北又出现了苗沛霖的团练,曾国藩也在豫东一代发展自身团练武装,再加上南边心思莫测的复汉军,使得太平军竟然没有一个真正安全的位置。

    洪秀全也不得不从温柔乡走出来,召集了一众王爷,共同商量当下的问题。

    “若是粮食足够,咱们就算在开封相持倒也不怕,清妖在开封维持了三十万大军,每天都需要大量的粮草供给,要是再耗个一两年,只怕清妖穷都要穷死。”

    冯云山感叹了一声,道:“关键是咱们把豫西都给打穷了,这里已经没有多少粮食能够筹集了,咱们得尽快行动了。”

    “真要耗下去,咱们岂不是在给赵源做嫁衣裳?只怕他巴不得我们跟清妖在开封再耗个半年,让他好梳理清楚内部......要是到了明年开春,复汉军肯定会取四川,到时候咱们的形势也就更加被动了。”

    杨秀清有些不满地冷哼了一声,他一直在关注复汉军的内部改革,尤其是对于复汉军提出来的‘王在法下’和宪法颇为感兴趣——在他看来,这无非就是复汉军版本的《天朝田亩制度》,而如今的结果也很显然,太平军在豫西推动不了制度,可是复汉军却显得颇为顺利,这让杨秀清嫉妒之余,也生出了几分羡慕。

    洪秀全皱了皱眉头,杨秀清说的这番话的确有道理,如果一直留在开封牵制清军主力,毫无疑问便宜了复汉军,且现在也的确没有继续消耗的余力,要么去强攻开封,要么就得改变战略规划。

    对于强攻开封这一点,众人则全部表达了反对,他们在兵力总数上实际要低于清军,且没有多少攻坚的手段,如果强行猛攻开封,只怕会掉进清军设下的圈套里。

    “那该如何是好?”

    “咱们干脆不管开封的清妖,直接渡河发起北征。若是僧妖头胆敢追上来,那咱们就在野战中彻底击败清军!”

    杨秀清眼神中浮现出一丝狠厉,一旦清军敢发起野战,那他有信心将面前这三十万清军给彻底击溃。

    说到底,太平军自从起义以来,野战中除了输给过复汉军以外,对清军往往能形成相当的心理优势,根本没有人会害怕跟清军的野战,反之,对于清军而言,他们现在除了固守以外,任何形势的野战都会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

    洪秀全在这个时候也发挥出了魄力,他反而发觉北征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当即下令全军修整三日,三日后即撤营离开这里,找地方渡河北征。

    而就在这个时候,皖北捻军也纷纷响应了起义口号,尤其是从原先的分散斗争趋向联合作战,一众捻军在安徽亳州雉河集歃血为盟,力推张乐行为盟主,并且还指定了《行军条例》十九条,正式组建了捻军。

    捻军效仿八旗建立了黄、白、蓝、黑、红等‘五旗军制’,总兵力多达十万人,其中总黄旗主由张乐行自兼,总白旗主龚得树,总红旗主侯士维,总蓝旗主韩老万,总黑旗主苏天福,几人都是捻军中的首脑人物,而且每个旗主左右都有一个以宗族、亲戚、乡里关系结合起来的领导集团,表面上是一个整体,可实际上各旗间互不统属,内部山头林立。

    得知了捻军成立的消息以后,杨秀清大喜过望,他立刻派人前去寻找捻军寻求同盟,一方面帮助捻军压制淮北团练,另一方面则是希望捻军能够出兵,从侧面对清军形成牵制。

    总之,有了捻军的崛起,整个中原的形势变得更加混乱,无数人都在看着风暴的中心,等待着这一场决战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