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45章 相忍为国
    东暖阁。

    “无耻,混账!林则徐无耻,赛尚阿混账,就连耆英也是个彻头彻尾的蠢货!”

    年迈且头发花白的道光皇帝怒不可遏,脸上的皱纹也因为愤怒而变得扭曲变形,过去的两年时间里简直就是他人生中的最低谷,几乎没有过一次好消息......

    为了抑制内心的郁闷,道光皇帝甚至已经开始吸起了内务府上供的鸦片,当然报给皇帝的说法可不是鸦片,而是一种叫做‘百忧解’的灵丹妙药!

    道光皇帝懵懵懂懂间吃了鸦片,只觉得身轻体健,心情也好了许多,就连夜里甚至还有心思临幸了后宫的宠妃,而就在皇帝飘飘然之际,林则徐、赛尚阿联名的《请办团练开满洲疏》则一下子将他打落入了现实。

    在这一封折子里,林则徐和赛尚阿竟然声称眼下局势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必须要尽起地方团练,以团练为核心来抵挡教匪的进攻,才能等待时机扭转——当然,这个也就意味着朝廷必须给汉人大臣放权,甚至还得让汉臣去勾结地方豪强搞藩镇!

    为此,赛尚阿甚至还提出了一个方案,那就是让林则徐担任两淮团练大臣,让孔繁灏担任山东团练大臣,让潘曾绶担任江苏团练大臣......总之,让这些誉满天下的汉人大臣去地方搞团练,用他们的名望来团结地方士绅大族,从而尽起团练来抵挡叛军。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严格来说,这个方案具备很高的可行性,至少在实现后会有不少人买账——但问题是,这事是赛尚阿或者是林则徐一个作为臣子能提的吗?

    除了这个问题以外,赛尚阿和林则徐提出的第二件事就不是戳道光的肺管子,而是在戳道光的心脏了......他们竟然打算开发满洲?

    赛尚阿和林则徐认为,大清朝发展到这个时候,就不能再继续让京城的旗人安稳地待在京城里享福,得有忧患意识,那该怎么办呢?就得强根固本,也就是让京城里所有没有差事的旗人前往满洲,给他们分配土地,让这帮人去种地.......

    考虑到旗下大爷们压根没有半点农业知识,他们还提出了一个非常贴心的主意,那就是可以把土地租给一部分汉人,让这些汉人去当佃户,到时候八旗大爷们就可以安安心心收租度日,到时候省下来的银子还可以用来办新军搞洋务。

    看完了折子后,道光皇帝只觉得胸口气血翻涌,险些一口老血就要吐出来.......这个计策哪里是什么强根固本?分明是在刨大清朝的根!真要让这些汉人去关外做了佃户,到时候关外岂不就变成了关内,到时候还有满洲八旗的容身之所?

    林则徐作为一个老奸巨猾的汉人提出这条阴毒的策略也就罢了,可赛尚阿一个蒙古人怎么也跟着掺和这件事?还有那个耆英,朕派他去上海办事,他到底是怎么办事的?

    道光皇帝深深吸了一口气,将内心的愤怒强行压了下去,他冷冷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僧格林沁和穆彰阿,沉声道:“赛尚阿的这封折子,你们怎么看?”

    他已经连林则徐的名字都懒得再提,已经充分不再掩饰内心的愤怒。

    穆彰阿敏锐地察觉到皇帝内心的不豫,他低声道:“臣以为,此策实为妄言,自广州之战以来,可见为国牺牲者多为八旗,反叛谋逆者无一不是汉人,若是大肆任用汉人团练,无异于自寻死路......至于开拓满洲,可容后再议,只是不许汉人出于柳条边,以防万一。”

    所谓的柳条边,即大清在东北兴建的一道堤防壕沟,因是在用土堆成的宽、高各三尺的土堤上植柳条,谓之柳条边,又名盛京边墙。www..cc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柳条边主要分成了东、西、北三段,最早由于朝鲜人时常到宽甸等地采挖人参、山货等土特产,与满清百姓时常发生冲突,于是为了保护大清的所谓‘龙兴之地’,皇太极便下令在凤凰城到碱厂一带修建边墙。

    后来到了顺治五年,大清入关之后,为了划分蒙古游牧牧区和农耕界限,开始修筑西段的柳条边墙,其中边外为蒙古牧民的游牧区,边内则为盛京辖区,包括盛京皇宫和清朝祖坟永陵,这也是为了防止蒙古游牧入侵‘龙兴之地’。

    至于最后一段北段柳条边,则兴建于康熙二十年,当时主要是为了防止百姓去大规模开采被清政府视为‘大清龙脉’的长白山。

    但是话说回来,清廷最初入关时,并不禁止汉人移民辽东,甚至从顺治元年开始就实行了移民奖励政策,拨内陆各省百姓开垦东北,其中有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各省汉民就前往了辽东安家屯垦,鞍山地区的绝大部分村屯都是顺治元年后所建。

    到了顺治八年的时候,清廷甚至还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甚至用耕牛、种子来奖励移民垦地,并且以开垦面积之多寡,决定地方官的升迁,或赐匾额,高悬门第,以示褒奖,由于政策非常优惠,便吸引了大量的百姓前往辽东,甚至有许多地方都是整村屯迁来,有效推动了辽东人口的增长。

    到了康熙年间时,移民垦荒的政策得到了进一步支持,不仅扩大了东北的垦殖范围,且要求各省荒地自康熙元年起五年内必须垦完,完成者甚至会给与种种政策上的优待,从而确保辽东人口和土地得到了迅速增长,到了康熙四十年后,东北地区的农业水平已经连年丰收,甚至开始向关内出口粮米。

    后来雍正继位后,他进一步推动移民垦田的政策,甚至还开放了部分蒙古地区,允许汉人入边屯垦,且垦地范围不仅仅局限在奉天附近,还进一步深入到吉林、黑龙江地区。

    此外,雍正不仅对移民垦田大力支持,甚至对越禁长白山一事都采取了优容政策,他甚至曲加庇护越禁犯科的流民,也不去管私挖人参,命令刑部以及辽东方面的官员,让他们对私刨人参的罪犯采取了从轻处理的政策。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当时的清廷并不存在所谓的偷越边界的事情,因为这事从根本上就是合法的,当然这也是因为当时的清廷还处于相对优势的时期,并没有将进入辽东的汉人视作为威胁。

    直到乾隆时期,政策才突然出现了大变样,乾隆皇帝屡屡下令严禁在辽东移民,且严格盘查出入山海关的旗民人等,并加强边口的巡守能力,还惩处了相关处理不利的满清官员。

    塔读@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穆彰阿脸色有些发紧,他将一条条听上去就很屈辱的条款念了出来,最终深深跪在地上,“奴才以为,此等要求着实......着实有些过了......只是不敢瞒着皇上,故而冒死启奏。”

    道光皇帝看了一眼穆彰阿,却罕见地并没有发怒,只是叹了一口气,“穆彰阿,你一心为国,朕如何不知?这些夷人不知礼义廉耻,不知上下尊卑,多有冒犯实属正常,朕也不会因此怪你,眼下国事艰难,你我君臣都需相忍为国.......都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