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89章 背水之阵
    巴哈多的这一出突袭,造成的伤亡不算太大,却在百姓中引起极大恐慌。

    二十多万百姓眼见敌人已经追了上来,知道自己跑不过马腿,纷纷痛哭流涕,哀求明军用战船将他们运往南方。

    群情汹涌下,明军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是战是走,在军中引起强烈争论。

    包括汤和在内的绝大多数将领,都主张先行撤退,原因非常简单:

    “敌军粗略估计也在五十万上下,实力对比悬殊,此时不走,只怕有全军覆没的风险!”

    唯独徐达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提出了反对意见:

    “诸位所虑不无道理,然我军十九万大部皆为步卒,战船虽多也无法承载。

    更有数十万百姓无法安置,我听闻百姓述说,敌寇此次凶暴蛮横,沿途烧杀抢捋,祸乱甚广。

    就算我军能侥幸撤走,则河北、山东尽陷敌手,河南若再不保,敌军一马平川,兵锋可直指京师……”

    说到这里,徐达突然停了下来,可意思谁都懂了,这个后果当真是谁也承担不起。

    一阵难言的沉默后,徐达军中宿将——郭英站了出来:

    “大帅!非是我等怯战,而是敌众我寡,太原八万守军沦陷后,我军已是朝廷在北方的唯一主力,若是有个闪失,京师谁人来守?”

    此言一出,诸将皆为动容,郭英在上次大都之战中身先士卒,众人深知他并非贪生怕死。

    事实上郭英的意见,代表了大部分人的想法,那就是扔掉一切负担,火速撤往内地,至少能保住京师的安全。

    当然,还有一层意思郭英不忍直说,那就是一旦这么干,势必会将两省数以百万计的百姓置于水深火热中。

    徐达听了默然半晌,在众人殷切注视下,突然开口道:

    “试问诸位,我军何以北伐?”

    众人一愣,没想到在这种紧要关头,徐达竟提出看似毫不相干的问题,但静下来一想,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又渐渐浮上众人心头。

    徐达目光如炬,环视四周,朗朗上口道:

    “元朝倒行逆施,置百姓于水火,民众不堪其苦,纷纷揭竿而起!

    陛下顺应天意,统领群雄,提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

    自此一呼百应,天下归心,如今异族大举入侵,我军不战而逃,何以服众?

    百姓如何归心?置陛下于何地?”

    这番话震耳欲聋,尤其最后的三连问,说得在场诸将无不面红耳赤,羞愧不已。

    徐达见诸将皆有愧意,趁机登高而呼道:

    “敌寇虽强,我泱泱大明,难道就是好欺负的吗?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当年岳元帅能做到的事情,我等堂堂七尺男儿,就做不到吗?”

    心潮澎湃下,汤和第一个醒悟,站出来振臂高呼道:

    “大帅说得对!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我等纵然一死,也绝不让蛮夷前进半步!”

    群情激昂,众将纷纷振臂高呼,誓死保家卫国,与蛮军血战到底。

    军心安定,士气高涨,接下来就看怎么打了?

    首先便是援军的问题,没有援军,这一仗几乎看不到胜算。

    徐达当即下令,所有战船就地卸载军士粮草,全速赶往南京求援。

    汤和本来提出意见,希望这些战船南撤时,能够顺便将难民一起带走,却被徐达坚决否定。

    理由很简单,空仓发船速度更快,援军刻不容缓。

    至于难民,只要明军能守住这里,难民就有足够的时间向南逃去。

    郭英随即又提出:

    “我军既然要狙击敌军,不如依次向西展开,西侧尚有几处高地,对防守十分有利!”

    郭英的提议符合军事常理,谁知又被徐达一口否决:

    “我军兵少又多为步卒,若是一线展开,根本撑不了多久!”

    郭英与汤和对视一眼,困惑不解道:

    “如不一线展开,要如何挡住敌人?”

    徐达伸手一指地图上的那条长线道:

    “以会川县为支撑点,沿南运河结宅固守!”

    汤和倒抽一口凉气,这不是背水之阵吗?

    背水之阵是战争史上极为风险的一种布阵,一旦被敌军团团包围在河边,那就只剩下两种结果:

    要么浴血拼杀,在绝境中反败为胜,要么退无可退,全军覆没!

    历史上一代军神韩信曾使用过此阵,虽然最终获胜,那过程也是九死一生!

    不要以为会川县可以像洪都城那样,成为明军赖以生存的天险。

    明初人口稀少,会川县放到现在,也就相当于一个镇子的规模,根本装不下十八万明军,至于高大的城墙,那更是不存在的东西。

    汤和跟郭英越想越不对劲,更重要的是,这样布置根本挡不住敌军,敌军完全可以绕过明军,直接向南打去。

    徐达看出两人忧虑,随即淡然一笑:

    “兵无常态,水无常形!

    我军虽然背水,却有强大水师为后援,并非置之死地!”

    两人恍然大悟,明军跟古代军队相比,最重要的就是多出了一支,装备大量火器的强大水师。

    有这支水师在,无论是粮草补给,还是火力支援,明军反而能占据一定优势。

    见两人醒悟,徐达又接着说道:

    “会川县紧邻南运河,进可直达北平,敌军心腹之地,退可直走南京!

    敌军若敢绕过我军,就不怕我百里奔袭,直接抄了他的老巢吗?”

    原来如此,汤和郭英等一众将领纷纷叹服,徐帅一生纵横沙场,不愧为当世名将!

    有了如此出色的指挥,众人信心大增,纷纷撸起袖子抢修工事,只待守住阵地,陛下发大军来援。

    等众将散去,只剩徐达一人时,他才悄悄皱起了眉头。

    众人都以为,如今大明日渐强盛,陛下召集一支大军来援,应该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只有徐达知道,四川尚有明升(明玉珍之子)没有归顺,云南还有元朝余孽没有消除。

    陛下认为北方不会再有大战事,已经向四川和云南集结军队,仓促之间,又能去哪里找到一支强援?

    此时的南京城中,陛下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恐怕只有朱文正的虎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