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83章嘉靖登场
    明世宗肃皇帝朱厚熜,俗称老道士,嘉靖皇帝,别称天池钓叟。

    道号: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玄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太上大罗天仙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

    个人爱好,养猫,是个资深猫奴,据说《西游记》中没有猫妖出没,靠的就是朱厚熜爱猫。

    这个号称明朝智商前三的嘉靖皇帝朱厚熜,老实说,曾经个人一度非常讨厌他,甚至于还超过讨厌朱祁镇。

    为毛嘞?因为自从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后,总觉得嘉靖年间,明朝群魔乱舞,修仙的道士、贪污的阁老、嚣张的小阁老,冷血的锦衣卫,倭寇肆虐、蒙古入侵,似乎压根没有能看的地方。

    就一直到现在,对朱厚熜知道的越多后,个人依旧讨厌他,可能是看书后遗症吧,反正觉得老道士不是啥好玩意,比朱祁镇还坏那种。

    对老道士没好感,但对于嘉靖年间群魔乱舞这个感受,我得收回,因为嘉靖十八年之前,嘉靖一朝其实很棒。

    纵然比不过洪武、永乐,但跟宣德、成化比比还是可以的,假如朱厚熜在嘉靖十八年嘎嘣,那可能评价就是明君,而不是……缺德冒烟老道士!

    而这一切的好,大体应该归功于四个人,第一个叫杨廷和,嘉靖是他带头拥立的,这自然不用说。

    第二个叫张璁,别名张孚敬,《明朝那些事儿》中将他描绘成一个幸进之徒,除了会写文章,基本没屁用的大臣。

    但仔细看看后……张孚敬你是真冤呐,这么多政绩没人提,偏提你帮朱厚熜搞大礼议的事儿,这不坑吗?

    第三个叫桂鄂,写了道奏疏叫《任民考》,创制新法叫“一条鞭法”可惜,嘉靖朝行不通,这就很遗憾了!

    第四个叫……除了朱厚熜还有谁?当然,这里指的是正常情况的朱厚熜,而不是被十三宫女刺嘉靖后的缺德冒烟老道士。

    君臣四人,除了杨廷和是拥立,然后很快被削外,其余三人才是嘉靖一朝前期社会繁荣的关键。www..cc

    另外,群魔乱舞这个词显然并不适用于嘉靖朝,因为这期间出现的一系列猛人,并非魔,应该说人才济济才更合适。

    文官大佬有:杨廷和、张璁、杨一清(这位属实真能活)、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

    武将大佬……带兵的文官一起算上有:俞龙戚虎、胡宗宪、谭纶、马芳、张经、卢镗、王崇古、毛伯温、杨博、唐顺之。

    另外还有锦衣卫大佬陆炳、太监黄锦、小阁老严世蕃、海刚峰海瑞、王阳明那一票徒弟等等。

    人才济济,实在是人才济济,就这储备量,嘉靖朝没折腾完的,隆庆朝、万历朝也还在继续发光发热。

    可以说,晚明时期,最耀眼的猛人基本都在这个时候出现,这些人一折腾光后……东林党上线了,那纯粹就没得看了。

    说回嘉靖帝朱厚熜,他生于1507年9月,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孙子、明孝宗朱祐樘的侄子,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为明朝第十一位皇帝。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后,无子继位,按照《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的规矩,时年14岁的兴王世子朱厚熜被选中承统。

    朱厚熜,这家伙打小就聪明,据说幼时他老爹教他读诗几次后就能准确背诵。

    少年时,就已经通读《孝经》《大学》等儒家经典,同时还熟悉各种礼仪制度。

    正德十四年六月,他爹没了,年仅12岁的朱厚熜在长史袁宗皋的辅佐下,以兴王世子的身份接管王府,将王府打理得井井有条。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死后,首辅杨廷和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规矩,在武宗驾崩当天,让司礼监请太后懿旨,正式宣布朱厚熜为皇位继承人。

    显然,这事老早就商量好了,就等朱厚照驾崩呢。

    同年三月,朝廷遣八虎之一的太监谷大用,以及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礼部尚书毛澄等人奉内阁拟定的明武宗遗诏前往安陆兴王府迎朱厚熜继位。

    朱厚熜以兴王的身份接见了使团并接受了太后的诏书,在王府接受诸臣行礼,随后同使团前往京师。

    当队伍到达北京城外的良乡时,冲突爆发了,大臣们要求朱厚熜尊明孝宗朱祐樘为皇考,也就是法理上的老爹,改称自己亲爹为皇叔父。

    前面说过,朱厚熜很聪明,且熟悉朝廷的各种礼仪制度,对于大臣们要他换爹的行为,他自然不愿意,于是矛盾就此爆发。

    他对兴王府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遗诏是让我来当皇帝的,可不是来当太子的!

    杨廷和让他听从礼臣所出具的礼仪,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极,朱厚熜也不同意,因为那不是皇帝登基的路线。

    双方互不妥协,就此僵住,搞到最后,朱厚熜甚至准备启程原路返回。

    这就尴尬了,宪庙以下,就你朱厚熜最有资格继承皇位,你不当这个皇帝,难道杨廷和就能随便换人?

    眼看事情越闹越大,朱厚照他妈,皇太后张氏坐不住了,下诏令群臣上笺劝进,退让一局。

    于是,朱厚熜在郊外受笺,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拟定年号为——嘉靖!

    朱厚熜继位不久,下令让大臣们一起商议兴献王的尊号,就关于以谁为法理上的父亲一事展开议论。

    史称大礼议,议论时间长达三年半……

    显然,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认爹问题,而是朝廷究竟是谁当家做主的问题,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政治问题。

    三年半的时间内,大明朝廷争论得厉害,几乎每月都有人因为建议朱厚熜认朱祐樘当爹而被打出朝堂。

    与此同时,西南地区的三宣六慰逐渐被此时兴起的缅甸东吁王朝吞并。

    三宣六慰的土司们上奏云南布政使司请求支援,甚至于还有人专程赶赴北京求援,奈何……朝堂上都在热衷于给朱厚熜找爹,实在没空搭理。

    于是,东吁王朝趁机吞并三宣六慰,明朝在东南亚的霸权由此宣告结束。

    练习时长三年半后,大礼议终于结束,朱厚熜靠着超级辨才张璁一番引经据典的鸿篇巨制,终于确定了继统而不继嗣的继承法理。

    也是因为大礼议之争,朱厚熜争取到了大量支持自己的人才,正式开启嘉靖新政,领头羊自然不必多说,舍张璁其谁。

    因为要避朱厚熜名讳的原因,朱厚熜甚至亲自给张璁改名,改称张孚敬,可见宠信。

    下面看成果,嘉靖继位后,虽然因为大礼议跟大臣们闹得非常不愉快,但正德朝的旧人,他可没留着碍眼。

    正德十六年五月,朱厚熜罢大理银矿,同月诛杀钱宁,六月诛杀江彬,同时释放内苑的珍禽异兽。

    正式掌握大权后,朱厚熜倚重张璁、桂鄂,整顿朝纲,推行新政。

    先裁司礼监的权力,又撤镇守太监,严肃监察制度,严分厂卫与法司职权,加强对宦官的管束,中央集权得到复兴和加强,使朝政为之一新。

    同时,用人也很有自己的一套,他比较注意以人品和才干选拔官员,多次降旨,要两京大臣、科道及在外抚按官询访贤才。

    朱厚熜表示:如果有才识优异堪当重任的,应当不拘资格,从公举荐,吏部如果遇到空缺,也应当酌情简用,不许避嫌推托。

    嘉靖八年,根据吏部尚书方献夫的上奏,朱厚熜下令已经封爵的贵戚只令其一人终身,其子孙不得再承袭爵位。

    今后皇亲、驸马,都不得再请求册封爵位。

    这项制度经过朱厚熜裁定后成为永制,即便是他亲娘蒋太后的娘家、老婆陈皇后的娘家也不准爵位世袭。

    针对的就是从洪熙朝后,开始的外戚爵位世袭问题,毕竟,在他看来,朱家的人世世代代吃俸禄已经够可怕了,连外戚也要跟着世世代代吃俸禄,这不扯淡吗?必须撤。

    撤完外戚的世爵后,朱厚熜发现这操作是真的香,于是后面又对朱家人下手了,毕竟天下姓朱的这么多,不少人都出五服了,跟他也扯不上什么好关系,还是削减俸禄拿来自己用比较合算。

    啊,当然,这个操作我只能说干得漂亮,虽然朱厚熜的初心可能并不是让朝廷变得更好,但只要那些藩王能被限制,那就已经是让明朝变好了。

    除此外,于朝廷经济上,朱厚熜再次严惩贪赃枉法,清查皇庄和勋戚庄园,还田于民。

    明朝从弘治到正德年间,已然有人时常提及土地兼并问题,奈何,想搞的人没那个能力,有能力的人又不想搞,于是问题一直拖到嘉靖朝。

    朱厚熜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奈何也是治标不治本,只能拿皇庄、勋贵庄田开刀,却拿士大夫兼并的土地毫无办法。

    嘉靖九年,内阁大学士桂萼上疏建策清查新增田地及编审徭役,也就是一条鞭法的初始版本开始登场,朱厚熜批准施行。

    奈何,第二年桂鄂因病乞休,归家养老,于是一条鞭法在嘉靖朝就这么冒个头……没了!

    至于文化上,朱厚熜自继位后就马上开始整肃科举制度,以确保科举选举的良性发展。

    他与张璁倡导整顿学政,以强化学校的教育功能。改正孔子称号和典祀。

    可以说,朱厚熜执政前期,两个字,靠谱,四个字,十分靠谱。

    经过他和张璁、桂鄂等人的一通操作后,明朝的文化、科技空前繁荣,优秀文学作品和杰出人物大量涌现,史称天下翕然称治。

    晚明的市井文化,由此登上舞台,什么颜色文大行其道,男人涂脂抹粉,也是这个时期的发展。

    同时,张璁认为科举考试在当时存在着两大弊端,即应试文体不正和主考官不得其人,并认为这是改革科举制度的突破口。

    为此,张璁提出了两大对策,一是考试文体务必要平实尔雅,裁约就正。进行说理,一定要极尽事物的原理;议论事务,必须要通晓经济天下的道理。

    如果不是这样,必然不可用。二是各省乡试主考官应访查举荐翰林、科道、部属等有学识有人品的人,另外派遣二人为考官;在两京进行乡试的除了命题的主考官外,增添京官两三人作为分考,以及时弥补主考之所不及。

    一定要严敕各御史一同参加考试选拔,以保证选取的都是有真才实学之人,遏制私自举荐的风气

    对此改革主张,朱厚熜予以全力支持,他要求礼部按照张璁的提议,选择学行兼优的京官或进士,每省派出二人,前去监察考试,但不得参与内部决定。

    两京乡试除了主考外,五经房仍然各加科、部官一员,派遣京官主考各省乡试,以维护考试的严肃性,这在明代历史上尚属首次。

    嘉靖七年,明朝正式推行这一重大举措,如工科给事中陆粲、兵部郎中华钥前往浙江,礼部郎中丘其仁、国子监博士王庭前往山西。

    吏部主事王激、大理寺评事余前往广东,户部主事王嘉宾、行人李仁前往陕西。

    主考顺天府乡试的春坊右庶子韩邦奇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这一改革措施予以积极的肯定。

    表示:当今圣上关注科考之事,对科场把握非常严格。

    此次乡试因按张璁所定新制举行,故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次年,张璁在阅完会试试卷后,对从各地乡试选拔的三千七百多人的考卷文风的崭新变化深表满意,并大加赞赏。

    认为如今文人有如此大的成绩,都是因为当今圣上的决策正确。

    在朱厚熜亲自批完廷试考卷之后而排列名次时,朱厚熜并不以己意而定,而是要求张璁等人从公论定。

    所谓花花轿子众人抬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