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80章你他喵的,真该死啊!
    明武宗毅皇帝,正德朱厚照,威武大将军,总兵官,镇国公朱寿,这孩子打小就聪明,对于各类语言非常精通,且非常喜欢军事。

    最重要的是,他对新鲜事物永远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这一点很重要,明白这一点,才能明白他的所谓荒唐行为。

    弘治十八年,明孝宗朱祐樘驾崩,年仅十五的皇太子朱厚照灵前继位,正式开始执政。

    朱厚照继位之初,刘健、谢迁、李东阳这三个内阁大佬还在,朱厚照这时候也表现得非常乖巧,堪称乖巧、懂事好宝宝。

    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说得就是李东阳、刘健、谢迁三人。

    这三位的名声也非常高,号称大明贤相中,除三杨、商辂、彭时之外最贤者……这里不包括李东阳。

    至于原因吗?正德元年,因为朱厚照大力提拔重用太监一事,导致刘健、谢迁辞职不干了。

    作为十多年的老搭档,当刘、谢二人转头望向李东阳时,这家伙装傻,没跟着辞职,虽然后来证明李东阳只是忍辱负重,但名声确实坏了。

    正德三年,在刘健、谢迁走后,朱厚照同学一改往日乖巧的模样,设立豹房,不搁皇宫住了。

    传统史书对于豹房的描述永远是一个享乐之所,养着狮子、老虎、豹子、美女、美男、乐师,为朱厚照享乐服务。

    但近代以来,不少人越来越倾向于朱厚照设豹房是为了抑制文官,掌握朝局,拿回兵权。

    也有人觉得,豹房豹房,有养豹子,但确实不是享乐之所……观点多且杂,难以辨真假。

    朱厚照生于弘治四年九月,两岁时就被立为皇太子。由于明孝宗一生一世一双人,而张皇后只为他生了两个儿子,次子朱厚炜又早夭。

    就剩根独苗苗,那可不得使劲宠?

    朱厚照自小就深受宠爱,且非常聪明,老师教他的东西他很快就能学会。

    强大的天赋造就了他的自信,以至于自负,他本该可以成为儒家体系中的圣明君主,但他偏偏不走寻常路,他想打破这个规矩。

    前文说过,明孝宗朱祐樘,这个皇帝是明是庸有点难以判断,但如果仅仅以死后遗产来说,他给朱厚照留的就是一个空国库。

    同时,还给朱厚照留下一个废弛的边防,蒙古小王子,几乎年年来串门,大明再是有钱,也经不起这邻居年年来打秋风不是。

    面对这摊子,朱厚照首先干的是重用太监,像汉唐皇帝一样,用太监势力去平衡其他势力。

    或许,朱厚照也没发现,他的创新其实一直都还在那个框架中,不论是太监还是武将,这些手段汉唐皇帝早玩烂了。

    朱厚照登基后便重用自己东宫的几名随侍太监,分别是:刘瑾、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时人称为八虎。

    仗着皇帝的支持,八虎横行无忌,肆意打压朝臣,导致朝中只剩下应声虫。

    话说这里有一个问题,都说正德朝乌烟瘴气,但是,如果要大家说一下正德朝的糟心事,大家会想到什么?

    豹房?贪玩?宁王之乱?八虎?除此之外似乎想不到有什么大事发生,连农民起义好像都没啥动静。

    没有胡亥的杀戮亲眷,没有汉成帝流连后宫,没有杨广的大动作不断……

    屠戮文臣武将?迷恋妃子美色?或者如北齐高家玩同族姐妹,学南朝宋的刘子业,不伦、残忍?

    ……后面俩划掉,大一统王朝的皇帝,很难找到这么变态的。

    都说豹房,可豹房里具体有些什么东西,就一直是个迷。

    都说朱厚照贪玩,但似乎并没有人说他懒政、怠政,留着政务不管。

    宁王之乱,月余平定,基本没朱厚照的戏份,捎带的只有关于朱厚照想把宁王放掉重新抓一次的话。

    所以,宁王到底有没有被放,最后又是怎么抓的?这还是一个谜。

    八虎横行霸道,但他们具体干了啥,造成了些什么大乱子……还特么不清楚。

    多数都是未知,曾经都是听说,听说这个皇帝非常荒唐,但到底荒唐在什么地方……这个又说不上来。

    给人的感觉就非常怪,属于是大家都在骂,但你一问大家都在骂啥?又突然无话可说……

    据说,朱厚照的豹房里充斥着美女、娈童、奇珍异兽……更绝的还有说钱宁、江彬、一百多个义子都是朱厚照的男宠的。

    你别说,光看记载确实荒唐,但如果放现实里,一个男皇帝,折腾给你打仗的武将,还不是个别,而是所有亲信武将……这居然还能当十多年皇帝,想想也是有点炸裂的。

    有个记载说的是,正德元年,朱厚照刚刚登基不久,英国公张懋就上奏说:仰惟皇上嗣位以来,日御经筵,躬亲庶政,天下喁喁望治。

    迩者忽闻宴闻之际,留心骑射,甚至群小杂沓,经出掖门,游观园囿,纵情逸乐,臣等闻之,不胜惊惧。

    说朱厚照刚即位四个月,就开始微服出宫,自觅淫乐!所以英国公张懋上奏劝谏。

    同一时间,吏科给事中胡煜也对朱厚照不重视学习、玩物丧志的行为提出规谏,上奏说:

    君值英妙之年,正力学之时,但儒师日讲之时,课业未毕就有鸿鹄之思,几席研读未几,忽生逸乐之想。

    他提醒朱厚照,身为帝王,一念之不纯,一动之失中,都会产生极大影响。

    他劝武宗应灭宴安愉佚之志,正心以视朝廷,力图天下之治。

    还是同一时间,兵科给事中汤一漠,上奏劝谏朱厚照少出去打猎游玩。

    还还还是同一时间,内阁大学士刘健上奏说:陛下近日以来,视朝太迟,免朝太多,奏事渐晚,游戏渐广。

    说完问题说要求,他劝朱厚照说:别没事就骑马出宫溜达,别没事就去找太监,别没事就出去玩,别没事就出去打猎,别乱吃外面的东西。

    朱厚照:杀了我吧,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事实是,朱厚照完全没听,按记载不但没听,反而玩得越来越离谱,在宫里大搞扮演游戏。

    让太监们假扮商贩、百姓,他自己假扮富商,买卖东西。

    又让宫女假扮妓女,自己假扮嫖客,进去听戏、淫乐。

    这些操作急坏了弘治朝过来的大臣,他们奋不顾身,联名上书请求严惩八虎,劝朱厚照做个好皇帝。

    内阁、七卿、御史言官,各部侍郎、主事基本全火了,联名进谏……据说朱厚照怂了,想砍了八虎,平息大臣们的怒火。

    然后,他被刘瑾唬住了,这家伙搁他面前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把朱厚照搞心软了,于是……瞬间又硬气了。

    不仅惩治了首先进谏的大臣,还批了内阁大学士谢迁、刘健告老还乡的请求(威胁)。

    浓浓的三国演义风有木有?张让、赵忠一哭,何皇后就心软了,然后就把哥哥卖了……神奇。

    此役,八虎大胜,气焰更加嚣张,擅权跋扈。

    特别是刘瑾,靠着朱厚照的宠幸权倾朝野,甚至于代替朱厚照批阅奏章,江湖人称——立皇帝!

    话说,自从朱瞻基搞了票拟、批红后,太监不是一直在帮皇帝批阅奏章吗?咋成朱厚照单人秀场了?

    话说这位立皇帝也没逍遥多久,正德上位后开始掌权,但仅仅五年后,也就是正德五年,刘瑾就无了。

    罪名是私藏甲胄、玉玺、意图谋反……太监想当皇帝,不得不说想法很奇特,很大胆。

    如果仅仅是文臣、边将杨一清等人状告,朱厚照大概理都不会理,要命的是,八虎之一的张永也参与了“反刘”!

    哦豁,自己内部都出问题了,刘瑾还能留吗?保不住了,于是朱厚照下令查抄刘瑾的家……他亲自带兵去的。

    查出数百万两金银,甲胄、玉玺、玉带等等,于是朱厚照大怒,下令凌迟刘瑾。

    刘瑾为什么死?除了传统史书中说的谋逆大罪外,按现在的推测,最有可能是什么?

    这个其实看看刘瑾干的那些事儿就知道了!

    刘瑾的政治生涯很短,只有短短五年,但这五年内,刘瑾却干了四件大事,还特么都和朝廷体制,或者说跟文官有关系。

    首先是裁撤官员,正德二年闰正月,太监李荣传旨,让吏部开具天顺朝之后各衙门添设的官职清单。

    清单一开,裁官立马就安排上了。

    正德二年二月,吏部上奏,自天顺之后添设的内外大小官职有129个,包括陕西三边总制在内。

    不能裁撤的官职有70个,可以裁撤的官职有59个,最终裁撤数量为124个。

    同年三月,又裁撤了天顺朝以后添设的通判等官职445个。

    其次,裁撤巡抚一职,这个朱棣时期设立,宣德朝正式设为常驻官职的封疆大吏,刘瑾动了。

    正德三年,刘瑾以巡抚为旧制所无(洪武朝的旧制吗?),欲罢革天下巡抚,经内阁劝止后,止将腹里巡抚革去,其漕运及边方都御史俱不革。

    刘瑾掌权时革除的巡抚有云南、贵州、山东、河南、山西、江西、郧阳、蓟州、保定、苏松、凤阳等地共11个巡抚。

    同年,刘瑾又主持裁撤了部分地方官府添设的县丞、主簿等官职,以及个别少数民族地区的流官。

    再次,抑制官职加赠、官员恩荫,一次性把文官、勋贵全得罪了。

    恩荫这个东西由来以久,从秦到清,一直都有这个政策,比如,一个武将如果功劳实在太大,不好封赏,皇帝一般会把这份功劳赏给武将的子嗣。

    一些著名的武将,之所以能有几个儿子领爵位,靠的就是父辈恩荫。

    至于文官,武将恩荫靠战功,文官恩荫就是靠政绩了,明朝之前,文官有政绩的可以封爵。

    到了明朝,除李善长、刘伯温、汪广洋等开国文官,靠着军功能封爵位外,其余不过“三王”等廖廖几人。

    原因就是朱元璋规定文官封爵必须有社稷军功,不然,任凭你政绩再大,也没有爵位给你。

    比如三杨、李东阳、杨廷和、张居正等人,能耐大吧,但就是不给爵位。

    文官非社稷军功不予封爵,那该怎么赏呢?答案很简单,加赠官职、恩荫他们的子弟当官,不用科举,不用考试,直接拼爹就能当官。

    当然,这个操作并非明朝独创,宋朝的时候就已经很流行,甚至于很严重,造成了冗官。

    言归正传!

    明朝从洪武二十六年到正德元年,规定文官一品到五品,有政绩的,退休致仕的时候都可以加赠官职。

    比如你一辈子只干到吏部侍郎,到老退休时,朝廷一般会给你加个尚书衔,让你领着尚书俸禄退休。

    换成武将就是,一个伯爵,病逝、战死后,朝廷会追封你为侯爵,侯爵的追公爵,公爵的追封郡王爵,比如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等。

    而到了正德二年,刘瑾掌权后,极大缩小了文官、勋戚的加赠范围。

    文官正一品、从一品,有政绩的,依旧可以加赠官职。

    但正二品到正五品的文官……抱歉,没戏了,管你有多大政绩,品级不够,通通不行。

    勋贵也跟着遭殃,要么你有军功,要么勋贵干着文官的活的,必须正二品以上,政绩显著,才能加赠官职。

    换句话说,要是你文官品级不够,勋贵战功不够,那你退休前什么职位,退休后还是什么职位。www..cc

    生前什么爵位,死后就还是什么爵位,想要个荣誉,简单啊,把品级提上去,把军功拿出来,没有?抱歉,这也没有!

    再就是抑制恩荫,从洪武朝到正德朝初期,不管你是文臣还是武将,只要你有政绩、军功,你是有可能替你的子孙后代挣一个铁饭碗的。

    爵位不现实,但那什么世袭锦衣卫指挥使、千户、百户,国子监生、地方县丞还是可以想想的。

    但刘瑾这么一搞后,不行了,要么你是正一品、从一品大官,还有显著政绩,那你的后人可以跟着沾光。

    要么你勋贵上阵杀敌,拿军功给你的后人换个铁饭碗,要是都没有,那抱歉,这铁饭碗不给你。

    最后,也是刘瑾干得最缺德的一件事,算旧账。

    曾经是人死账消,只要你没有干谋反的事,没有参与十恶不赦的事情,那你人一死,旧账翻篇。

    刘瑾掌权后变了,只要你干的事违背大明律,或者说违背了正德皇帝的意志,那你就得被清算,死了也要清算。

    抄家、流放、坐牢、追夺加赠,反正只要有证据被他捏住,那他就得搞你,管你死没死,通通办你。

    经过这么一搞,官职大幅度缩水,本来人多粥少,现在粥更少,朝臣的怨气可想而知的重。

    再撤巡抚,想做个封疆大吏基本等于没戏,三司使回归,地方上又是三权分立,想当土皇帝,没戏了。

    又削减加赠、恩荫,想要个荣誉,难!想给后人挣个铁饭碗,难上加难!

    甚至于,还要追查旧账,人死账不消,得一辈子兢兢业业,保证不犯错……

    文、武:……奸贼、逆贼、恶贼,阉狗,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带坏皇帝……总而言之,你他喵的真该死啊!(???_??)

    就这操作,就这规模,别说刘瑾意图谋反,就算不谋反,努力当一个贤宦,他也死定了,无他,动了太多人的蛋糕了!

    大臣们在弘治朝被皇帝捧着、敬着、宠着,哪里受过这种委屈?

    不给你刘公公、立皇帝一点颜色看看,你真当文官都是文弱书生,勋贵都提不动刀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