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51章朱元璋的黑料2
    朱元璋,这位是真的争论大,捧他的恨不得把他捧成圣君,骂他的非常想把他贬为昏君。

    这就得提到他干的那些事儿了,诛杀功臣、洪武四大案、南北榜案、卫所制、户籍制度、官员俸禄、宗室待遇。

    讲真,这些事情都是朱元璋干的,他赖不掉,之所以说是黑料,是因为数字被夸大了!

    比如那些开国功臣,共计60多位,被杀的有30个左右,占一半,看着是挺吓人的,但谣传的更吓人。

    为啥?因为谣传中,明朝开国功臣除了汤和外……全让朱元璋杀了,说的有鼻子有眼的……惭愧,我当初是真的信了。

    谣传中,明朝开国六王,徐达,吃烧鹅死的,朱元璋送的烧鹅。

    常遇春,朱元璋下的手,证据没有,全凭猜测。

    邓愈,朱元璋下的手,同样没证据,就是个猜测。

    李文忠,朱元璋下的手,因为朱元璋杀了太医,可能是杀人灭口,证据嘛……为啥要问呢?

    沐英,朱元璋下的手,因为不相信有人会伤心吐血,会伤心病逝,证据……这难道不能猜测吗?

    汤和倒是没人怀疑朱元璋下手,毕竟挺长寿一人,70岁才死。

    谣传中,淮西二十四将,除了汤和,也是全没了。

    说一下淮西二十四将,这二十四人是朱元璋从他老丈人那儿出来单干时带的24个猛人,分别是:

    魏国公徐达,洪武十八年病逝;

    信国公汤和,洪武二十八年病逝;

    江阴侯吴良,洪武十四年病逝;

    靖海侯吴祯,洪武十二年病逝;

    追封东丘郡侯花云,明朝开国前战死;

    临江侯陈德,洪武十一年病逝;

    济宁侯顾时,洪武十二年病逝;

    平凉侯费聚,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案死;

    追封高阳郡公耿再成,明朝开国前战死;

    长兴侯耿炳文之父耿君用,明朝开国前战死;

    延安侯唐胜宗,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案死;

    吉安侯陆仲亨,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案死;

    淮安侯华云龙,洪武七年病逝;

    荥阳侯郑遇春,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案死;(是郑不是常,明初有两个遇春)

    郑遇霖,郑遇春的哥哥,明朝开国前战死;

    巩昌侯郭兴,朱元璋的大舅哥,洪武十七年病逝;

    武定侯郭英,朱元璋的小舅子,永乐元年病逝;

    东川侯胡海,洪武二十四年病逝;

    凤翔侯张龙、洪武三十年病逝;

    普定侯陈桓,洪武二十六年,坐蓝玉案死;

    永平侯谢成,洪武二十六年,坐蓝玉案死;

    崇山侯李新材……据说封侯是因为给马皇后修墓才封的,死因,监工修河累死万余民夫;

    航海侯张赫,洪武二十三年病逝;

    江夏侯周德兴……这个挺冤,被儿子坑的,他儿子跑朱元璋后宫跟宫女搞一起了!

    以上,淮西二十四将,四人开国前战死,六人被胡惟庸、蓝玉案牵连被杀,李新材、周德兴作死被杀,余者十二人,善终。

    一个个列出来后,朱元璋的名声是不是会好一点?不会,因为淮西二十四将外,还有开国六公、二十八侯、两伯爵的下场,这些列出来后还有功臣后代的下场。

    比如受胡惟庸、蓝玉案牵连的开国功臣,已死的开国功臣,爵位被废除。

    再比如因为靖难没站朱棣这边,所以爵位被废除的。

    反正只要找详细些,总能找到黑点的,毕竟朱元璋本身也不是白玉无暇,他挺黑,却又没有传言中这么黑,仅此而已。

    再说说洪武四大案,空印、郭桓、胡惟庸、蓝玉,四大案杀得人头滚滚,官员人人自危,这没错,总共受牵连的人数高达十多万……说二十万也还行。

    之所以说黑……因为一些人一口咬定朱元璋杀了二十多万官员……妈耶,那是官员,不是耗材,不是割一茬就立马长一茬的东西。

    当时全国各地官员总数也就几万,四大案杀二十多万……咋滴,你朱元璋自个儿治国啊?

    再说南北榜案,本来吧,这种有争议的事情,等结果确定之后再说是最好的,奈何又成了黑料,扯什么阴谋论的……至于吗?

    都说文官集团、文官集团,咋滴?这集团无所不能啊?要真这么牛,还能让朱元璋、朱棣吓成那怂样?

    南北榜案,从时间上联系一下,就是因为元朝停了太久的科举,北方经历了太多战乱,导致读书人多往江南跑,以至于北边重武、南边重文。

    你说南北榜案是因为南北方教育环境、资源不同可以,说是为政治考量,要考虑北方学子的感受,也行,但是,关阴谋论个屁关系啊!

    甚至还有人说朱雄英、朱标、马皇后死于文官集团之手……哦,朱元璋的死也有人说是文官集团……

    什么文官这么牛?啥都能插手,那干脆集团联合一下夺了朱元璋的鸟位,或者学习一下东晋,让皇帝们集体短命,不好吗?

    为啥让朱元璋、朱棣、朱厚熜、朱翊钧等皇帝高寿?小皇帝不是更好控制。

    还有说于谦是摄政王的……玛德,生前就被清算的摄政王,死后家无余财的摄政王,简直是个笑话。

    究竟是阴谋论还是史料缺失导致的无端猜想?

    继续,关于卫所制这个问题,是朱元璋学习唐朝府兵制度搞出来的,被骂是因为后来卫所制度崩溃,卫所士兵的战力也就一农民战力,甚至还不如。

    这个过错算朱元璋身上有问题吗?没有问题,全算朱元璋身上有问题吗?大大的有问题!

    一句话,谁能保证自己定下的制度能传承几百年不出问题?换句话说,什么制度可以几百年不改还不出问题?

    朱元璋有错,想得太多,管得太宽,明明只是一个人,偏想干几代人的事,最终怎么的,他有多勤奋他后代就有多懒。www..cc

    朱棣的内阁,朱高炽的内阁兼职六部,朱瞻基的太监批红,还有那俩绝世懒虫,老道士和大宅男,他们没能力吗?不是,他们只是想偷懒。

    卫所制于明初为明朝提供了大量兵力,洪武十三次北伐、永乐五次北征、宣德几次巡边、成化几次出击草原,靠的难道不是卫所士兵?

    至于之后的崩坏……开中法是谁搞崩的?是哪个拿西洋货物当俸禄发的?哪个让士兵建房子,当工兵的。

    有利于自己的时候,祖制不可改,不利的时候……朱元璋说太监不能干政,朱棣、朱瞻基干嘛了?

    朱元璋说不能设丞相,朱棣、朱高炽干嘛了?

    朱元璋说黄册十年一更,后面皇帝在干嘛?太湖上放着发霉的黄本本是啥?

    祖制祖制,有用的叫祖制,没用的就是废纸?

    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祖制岂是如此不便之物?

    再说户籍制度,网传明朝的匠户、军户、民户,除民户还勉强外,匠户、军户不能科举,更要子子孙孙为匠为军,就不能干其他的。

    问题来了,为毛明朝科举出身的官员中,三分之一是军户出身,最出名的比如张居正,根正苗红的军户啊!

    至于匠户,首先,这玩意元朝就有,他喵的元朝匠户还连婚姻都不能自由作主,得按官府要求来,还全年无休。

    明朝的匠户没听说婚姻也得官府包办吧?没听说全年无休吧,轮班制难道不是他朱元璋搞出来的?匠户按工匠类别,分为一年一换、三年一换,五年一换。

    至于科举,除了贱籍和皇族外,没听说哪种户籍的人没资格参加科举吧?

    说到户籍瞬间又想到殉葬、裹脚、贞洁牌坊这三个东西,没错,网传都是朱元璋定下的万恶之源。

    问题来了,明朝之前是没有殉葬还是没有裹脚,亦或者没有贞洁牌坊?

    说朱元璋有罪,这点没必要否认,他确实有推动殉葬、裹脚、贞洁牌坊,但把几个朝代的锅全扣他头上……咋滴,身板硬实,活该背锅?

    殉葬制度是什么时候死灰复燃的?辽国啊,江湖人称灭绝师太的辽国第一位皇后述律平搞出来的啊!

    金国灭辽,继承了辽国的制度,继续推行殉葬,甚至于,因为靖康之耻,金国入主中原,还把这东西带入了中原。

    蒙古灭金,继续继承这个东西,民间更是大肆流行,元朝皇帝似乎没有殉葬,但民间却是一直未绝。

    然后就到了明朝,朱元璋继续殉葬,殉葬宫妃的家族被称为朝天户是吧?

    问题来了,从辽国开始流行的玩意,辽、金、元大家觉得正常,明朝却一致被骂,什么原因?因为他是汉人王朝。

    咋滴?对辽、金、元等其他民族的要求这么低,只要像个人就好,对明朝的要求就必须高,要做个“好人”?

    再说裹脚,许多史料,以及个人著作,比如宋朝车若水的脚气集,苏轼、辛弃疾为小脚女人写的诗词,都证明了从宋朝开始,裹脚这东西就有了。

    元朝入中原,蒙古人确实不裹脚,但他并不反对,甚至鼓励汉人女子裹脚啊!

    明朝一样,他同样是鼓励女子裹脚,清朝一样,满族女人不裹脚,但不反对汉人裹脚。

    问题来了?裹脚起源在宋,发展在元明,巅峰在清,宋元清都没被骂,明朝被骂了!啥原因?

    是觉得宋朝有这操作很正常,还是对元清的标准放得很低,合着只把明朝当正常人,其他那仨都要关爱?

    贞洁牌坊亦然,还有句著名的话,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是宋朝理学大家二程的名言,本意是让士大夫守住气节,不要当软骨虫。

    结果怎么滴?金国南下造成靖康耻,一大批士大夫精英为了苟活,毫不犹豫的抛弃了尊严。

    金兀术搜山检海捉赵构,凭什么速度这么快,把赵构吓得当起了海上飞人?

    因为那些投降的士大夫在为他提供地图,提供精确路线啊,咋滴?明朝就记得水太凉和反成仇。

    宋朝的金人外公被人遗忘了?

    到元朝更牛,忽必烈是什么?儒家大宗师,士大夫给的称呼。

    以致于元亡的时候,一大批士大夫精英要给元朝守节,守住他们的忠义。

    孔府衍圣公更是丝毫看不起泥腿子朱重八,但是呢,刀子一亮,他不是又乖乖往应天府跑了?

    明亡清兴,孔府衍圣公生动形象的演示了什么叫做墙头草,闯来迎闯,清来降清,剃发易服,头皮甚痒,属于是孔子看了都得掩面痛苦的行为。

    说回正题,部分士大夫是这个德行,自然得把不利于自己的话改一下。

    士大夫:先贤的话岂是如此不便之物?

    于是怎么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瞬间变成形容女人贞洁的话,改嫁不行了,得守活寡,被人看到身子,那不行,得沉塘、浸猪笼。

    “自愿”守节的女性,那不得了,朝廷得专门拨款给你建一座贞洁牌坊,通告地方,表彰你的节烈。

    清朝时达到巅峰的贞洁牌坊有多少,上百万座,这么多贞洁牌坊死了多少女性,算不过来,也不敢算……容易气疯。

    关键改变先贤话语,士大夫也有话说。

    谁叫大宋有靖康之耻呢?那开封城中一车车被拉着往金营跑的女性、那论多少钱一个的赵宋皇族女性,那可全是扇在大宋脸上的耳光。

    我们士大夫可是好人啊!虽然我们没能力打回去,虽然我们没能力报仇,但是我们可以用笔淡化这个伤疤啊。

    于是,从南宋开始,贞洁牌坊开始大力发展,女性可以死,但不能被玷污,虽然是肉食者们没用,但是你们得找找自己的原因。

    为什么这么多年还是这么柔弱,为什么面对暴行没有反抗?为什么遭受暴行后没有去死?

    多找找自己原因好吧!

    那怎么滴,百姓又不识字,当官的怎么教,他们怎么干呗,女性少有读书、习字的,人少力量小,也是没法反抗。

    士大夫内部也有反抗的,比如宋朝的车若水、明朝的李贽、清朝的袁枚,他们反抗对女性的压迫,反对裹脚、反对贞洁牌坊,但抵什么用?

    人微言轻,当政者不注重,民间也没那个意识,他们在那喊着、闹着,倒像是无理取闹一样。

    说回正题,无论是殉葬、裹脚,还是贞洁牌坊,那都是经过无数年的发展,最终形成的一种社会风气,皇帝在其中,也就是个推动者。

    问题来了,从辽、金、宋到元,到明,到清,这么多推动者没人骂,只有朱元璋在挨骂,为啥?是因为他比较能扛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