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94章 黑旗军
    【盘点史上十大抗倭名将,第九位,刘永福!】

    借用国父孙先生的一句话:余少小即钦慕我国民族英雄黑旗刘永福!

    所以,各位可曾闻黑旗军之名?

    张之洞:黑旗不去,法虏不安!洞敬其为数千年华夏吐气,故竭力护持之,洞于边事大局已无补救,不过欲保全一义勇奇男子耳。

    袁大头:老头子还在呢?

    雍正:这黑旗比前明戚家军何如?

    袁大头:比清军强,嗯,强很多!

    雍正:……

    公元1837年,即清朝道光十七年,广东、钦州、防城司属、古森峒小峰乡,刘永福出生了。

    刘永福祖籍福建、汀州府、上杭县,于明朝弘治年间迁至广西、白州衙、前村,务农为生。

    此后,其父刘以来、叔父刘以定举家迁往广东、钦州、防城司属、古森峒小峰乡定居。

    兄弟俩安家后,除了务农耕种外,还兼作些小买卖,刘以来甑酒零沽,刘以定屠猪挑售,家境渐有起色。

    十年间稍积余资,建起一座一排三间的泥砖屋,经济好转,终于有能力娶妻生子。

    那一年,刘以来四十岁,娶邻村再婚妇陈氏,于公元1837年10月10日生下独子刘永福。

    起初,刘永福还叫刘建业,因为有个同母异父的哥哥李保哥,所以他小名又叫刘二,谐音刘义。

    刘永福年幼时,他叔父刘以定沾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刘家再度败落,兄弟俩只得分家。

    随即,刘永福家迁往北鸡村,却不幸碰上土地歉收,一家人辛勤操劳一年,却连温饱都不能维持。

    刘以来只好退田弃耕,转而向山里人收购香菇,加工后拿到镇上出售,赚取些蝇头小利。

    母亲陈氏则靠着帮人接生,祷神祈福,拿些微薄收入贴补家用,但这些钱远远不够全家人生活,所以,家境依旧贫困。

    刘永福八岁那年,父亲刘以来因为香菇生意越来越难做,无法挣钱养家活口,便在一个堂兄的劝说下,将家产变卖作盘缠,举家搬到上思平、福新圩,几年后又搬到平福河对岸的迁隆峒。

    十三岁时,少年刘永福被雇为船工,挣些小钱,闲暇时就回家练习武艺。

    16岁,那一年是刘永福一生最昏暗的一年,一年内,连续丧父、丧母,丧叔父。

    兄弟俩只能变卖家产来偿还父母生前欠下的债务,随后投奔相邻的高凤村,他父亲的朋友陆二叔家。

    这期间,刘永福曾赶往越南、芒街打工,后来又回高凤村打猎或当船师维持生活。

    公元1857年,即清朝咸丰七年,这一年,刘永福20岁,因两广地区受太平天国运动影响巨大,反清起义风起云涌。

    刘永福兄弟俩为了谋生,便投奔了钦州、那良人郑三领导的起义军中,没错,他造反了!

    但很可惜,造反没多久后,哥哥李保哥去世,到这里,刘永福的近亲一个也无,真个成了孤家寡人。

    此后,刘永福在郑三军中待了三年,倒是没和清军打过,相反,他跟其他起义军打过。

    那一战,刘永福受了重伤,差点丢了性命,公元1860年,23岁的刘永福改投农民军首领吴二,但因待遇不好,很快改投王士林。

    很明显,这时候的刘永福不过跟我们这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样,没有雄心壮志,也不奢望封侯拜将,只想……活下去!

    此后,刘永福整整在王士林麾下当了五年兵,别问为什么能待这么久,问就是有饭吃,饿不死。

    在王士林麾下刚开始那两年,待遇挺好,每人每天有白米一斤、钱20文。

    但过了三年后,待遇渐渐变差,缩减为每天只发一斤米,钱没了!之后更差,连一日两餐都无法保证。

    没办法,在公元1865年,时年28岁,活不下去的刘永福又改投到黄思宏军中。

    倒霉的是,刘永福投军不久,黄思宏便离开军中,以致于军中无米可发,每人每天只有钱18文,刘永福只能喝粥度日。

    次年,不想继续喝粥的刘永福带着愿意跟随他的两百多人投奔了当时广西南部最大的反清势力——延陵国领袖吴阿忠。

    吴阿忠允许刘永福指挥他所带来的两百多人,且给钱给粮,刘永福于是在归顺州、安德北帝庙建立了黑旗军。

    随后,刘永福渐渐发迹,因屡立战功,被吴阿忠委任为左翼先锋。

    但好日子不长,次年,吴阿忠被清军击败负伤,势力一落千丈。

    见此,刘永福决心脱离吴阿忠,自立门户,他在庭中设大案,燃香焚楮,昭告天地,与部众歃血为盟,愿共同戮力,永勿反悔!【1】

    【6】

    【6】

    【小】

    【说】

    随即,用剑击碎吴阿忠所颁发的左翼先锋象牙印。

    这时候的黑旗军,核心成员有潘哥招、邓阿英、陆满金、刘凤岗等20几人,非常团结。

    彼时,越南北圻局势混乱,越南阮朝政府无法平息,刘永福认为这是个机会,决定协助阮朝解决北圻问题,于是率三百黑旗军转进越南。

    黑旗军的第一个落脚点是原为农民军首领、后来进入越南取得阮朝政府授予官职的邓志雄、梁俊秀率领的百余人踞守的苏街大墟。

    见此,刘永福麾下部将农秀业建议袭杀邓志雄、梁俊秀,刘永福没听,而是主动到阮朝政府自首,随即被任命为宣光团勇头目。

    公元1868年正月,刘永福进驻六安州,与盘文义的白旗军交战。

    实力对比之下,刘永福只有三百黑旗军,而盘文义则有白旗军一万人,相差实在悬殊。

    怎么办呢?刘永福选择求助当地百姓,靠着百姓帮忙,巧布竹签阵,终于打败了盘文义。

    随即,趁着白旗军因战败而军心动摇的时候,设计刺杀盘文义,除掉了黑旗军入越后的第一个对手。

    紧接着,刘永福派黑旗军将六安州各处,那些盘文义封赏的伪官陆续擒获斩首,连同盘文义的首级一起呈送阮朝官府,由此升任百户。

    同年六月,刘永福认为六安州地盘太小,不利于进一步发展,准备攻打毗邻云南的商路重镇保胜。

    彼时,保胜被一个叫何均昌的华夏人占据,设卡收税,阮朝政府不敢过问。

    刘永福率军击败了何均昌,不敌之下,何均昌开始摇人了,派人到河阳请黄崇英的黄旗军助战。

    这黄旗军曾经也是吴阿忠麾下,且人多势众,简而言之,刘永福觉得自己打不过,于是,连忙派人向黄崇英卑辞求和,黄崇英随即同意刘永福驻守保胜。

    后来,刘永福怀疑黄崇英要偷袭自己,便先发制人,攻打黄崇英,公元1869年四月,刘永福与黄崇英战于保胜,五月击败黄崇英,入驻保胜。

    彼时,清军在冯子材的率领下,入越围剿吴阿忠,阮朝因不乐见刘永福久驻保胜,便请冯子材把他带回或者剿灭,但冯子材拒绝。

    公元1870年七月,黄崇英利用冯子材班师回朝的机会东山再起,击败了阮朝官军。

    同年八月,刘永福向阮朝请求围剿黄崇英,越王阮福时表示:以蛮攻蛮,一要著也,可善激用之,但野性难驯,勿使过望,转成难制。

    嘛意思?把刘永福和黄崇英当蛮子了呗,以蛮攻蛮,何乐而不为?于是同意让刘永福对付黄崇英。

    当然,刘永福也不傻,不愿意一个人去打黄崇英,而是准备拉上冯子材一起,嗯,老冯又回来了。

    不久后,冯子材派部将杨瑞山、冯月亮来保胜见刘永福,邀刘永福派兵助战,答应事成之后赏给刘永福蓝翎功牌。

    还有这好事?

    对此,刘永福立刻从黑旗军中挑选精壮,编为福字前后两营,交由部将农秀业率领和清军一起会剿黄崇英。

    这两营黑旗军作战很英勇,协助冯子材攻下了黄崇英的根据地河阳,冯子材倒也没食言,果然给了四品蓝翎功牌,并给木质关防一颗。

    此后,刘永福率领黑旗军主力在兴化省一带和黄崇英作战,并在龙鲁将黄崇英打伤。

    而随着刘永福在越南北圻渐渐站稳脚跟,入越的几支广西农民军,如杨著恩、吴凤典、黄守忠都先后前来投奔。

    特别是黄守忠部,数量很多,吸纳了这些人后,黑旗军迅速扩军到两千多人,成为越南北圻一支举足轻重的武装力量。

    公元1873年九月,因击败黄旗军、收复湖宁、立石两县之功,阮朝政府命刘永福权充兴化保胜防御使。

    彼时,刘永福虽有越南官员的身份,但依然留着辫子、穿清朝衣服,只有和越南官员相见时才将辫发盘成发髻,穿越南官服。

    没有越南官员的时候嘛……什么越南官服?哦哦哦,抱歉,我扔一边去了!

    刘永福在越崛起的时候,正值越地多难之秋,内忧外患,国无宁日。

    公元1873年,F国殖民者为了打通从红河通往云南的航路,派海军上尉安邺带100多名西洋鬼子,入侵越南北圻。

    同年十月初一,F军攻陷越地重镇河内,阮朝大臣阮知方殉国。

    越南北圻统督黄佐炎是刘永福的上司,之前曾多次保举刘永福升官,两人关系较好,得知河内失守的消息后,黄佐炎急调刘永福去抵御安邺。

    刘永福接到军令后,立刻率黑旗军将士数百人兼程南下,赶到离河内城只有十里的罗城地方安营扎寨。

    黄佐炎所领越地官兵则后退二三里,双方商议由黑旗军充当先锋杀敌,而所有修建营垒、守营、押运粮食的杂事则由越地官兵承担。

    十一月初二,黑旗军城前挑战,彼时,正与阮朝官员陈廷肃谈判的安邺闻讯,急忙带20名F军和几名越地土兵及一门山炮出城迎战。

    这一战,黑旗军佯装败退,将安邺引入事先设下埋伏的纸桥,斩安邺及其麾下将士十多人。

    这是刘永福抗F的第一战,也是民族英雄真正崛起的开端。

    话说回来,一个农家子,在那样一个乱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勇于抗争,却是比当时清廷当政那帮子魂淡强多了!

    让人无语的是,当时阮朝已经决定对F妥协,阮朝官员也在河内同F国人谈判,因此越王阮福时对此役评价不高,仅擢升刘永福为副领兵官。

    后来F国将河内归还阮朝,同阮朝签订了《甲戌和约》,规定阮朝开放北圻和红河航道,无视华夏对越地的宗主权,称阮朝为自主独立国家,阮朝外交须与F国协调。

    这是什么?妥妥无视华夏,由此,也埋下了十年后中F战争的种子。

    当然,这事儿暂时跟刘永福没啥关系,所以在这之后,刘永福继续履行剿匪的责任,他的黑旗军也成为阮朝剿匪军队的主力军。

    时间来到公元1874年八月,这一年,刘永福37岁,因在兴化等地围剿黄崇英有功,被阮朝升为正领兵官。

    同时,正式允许黑旗军在保胜设关收税,每年抽取税银五万两左右,黑旗军也逐渐发展到三千人。

    同年十月,阮朝调动兴化、谅山、高平、宣光四路大军进剿黄崇英,命刘永福权充三宣副提督,督率四路大军。

    次年七月,黄崇英被清越联军生擒,随后凌迟处死,事后,经云贵总督岑毓英保举,清政府赏给刘永福四品顶戴。

    黄崇英被剿灭后,阮朝政府害怕刘永福阻挠F国通航云南,从而影响F越关系,试图将刘永福从保胜调到海宁或太原,没成。

    见此,刘永福也不愿再受阮朝的鸟气,便向滇桂两省官员恳请回国谋生,表示宁为中朝千总把总,不愿作阮朝提镇大员。

    可惜,清廷直接拒绝。

    彼时,黄崇英残部化整为零,继续活动于越北山区,阮朝官军无法剿灭,只能乞求黑旗军和清军帮忙,刘永福由此得以继续以保胜为根据地发展势力。

    公元1878年冬,清将李扬才反叛入越,刘永福协剿有功,被阮朝政府实授三宣副提督,并封英勇将军。

    嗯,封侯没成,拜将有了,就是职责没变,还是继续在越北剿匪,虽然始终也没能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