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12章 钱庄效果,成立报纸
    成立钱庄、发行钱币,这两件事情都交由李大勇全权负责,并成立了一个新的银行司,挂在财政部之下,总司长由李大勇兼任。

    银行司的成立,必然会为刘博源带来巨大的利润。

    它不仅可以有效的掌控辖地内的钱财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钱财的作用。

    而且,发行钱币所带来的利润,更是难以想象。

    有了银行司之后,刘博源所担心的财政问题,必将再无后顾之忧。

    ......

    几天之后,银行司所属的第一个钱庄,正式挂牌营业,名字为大明民生钱庄。

    身为永昌侯的刘博源,也露了一次脸,前去给大明民生钱庄剪彩。

    这一举动,也是在告诉城内的军民百姓,这座钱庄是永昌侯所经营的。

    挂牌营业的第一天,钱庄掌柜便在门前挂了一块巨大的木牌,上面详细的写了钱庄的业务范围。

    其中有一点,最是吸引围观百姓们的目光。

    “存入现银不仅不收取任何费用,而且还有一定的利息可拿,这是真的?”

    “这怎么可能?存入现银怎么还有利息可拿?”

    “木板上的毛笔大字写着呢?怎么可能有错!”

    “这怎么与其他的钱庄大不一样啊!竟然还有这种好事?”

    “怕不是骗人的吧!世上能有这种好事吗?”

    “这有什么不可能的,难道永昌侯会骗我们吗?”

    “就是!永昌侯怎么会欺骗我们这些老百姓。”

    “......”

    围观的百姓们议论纷纷,各自发表着自己的意见。

    不过,尽管许多百姓们不相信有这种好事,但出于对永昌侯的信赖与拥戴,还是有不少百姓拿着家中的现银,存入到了钱庄之中。

    而当百姓们拿着存款凭据出来时,才逐渐相信此事确实为真。

    一时之间,整个榆林城内的军民百姓们,都把家中的现银存入钱庄,只为那一点微薄的利息。

    当然了,取款的军民百姓们也是有一些的,那只是在尝试而已。

    两天之后。

    “侯爷,侯爷,好消息,好消息啊!”

    李大勇兴冲冲的跑到了永昌侯府。

    “到底是什么好消息,竟然让你这般高兴。”刘博源疑惑的问道。

    “侯爷,两天......两天时间,钱庄就已经......存入现银......现银一百三十五万四千多两了。”李大勇一脸兴奋,说话间都有些喘不上气。

    “嗯!确实不错,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刘博源满意的笑了笑,鼓励道:“那就尽快加大钱庄的铺设力度,争取在延绥镇与陕西镇的每一个城池,都开设一个钱庄。”

    “是,侯爷!属下会尽快完成的。”李大勇抱拳应是。

    “对了,关于发行钱币的事情,准备的怎么样了?”刘博源又问道。

    “回禀侯爷,依照您给的钱币图纸与金属配比,新的钱币还在紧张的铸造当中,预计再有几天的时间,便能有样品造出。”李大勇回答道。

    “行,那就尽快加紧铸造。这铸造一两银元,可就相当于一两银子,我们便能省出一钱银子,这可是一笔巨大的利润啊!”刘博源叮嘱道。

    “属下明白!”李大勇点头应是。

    随后,刘博源又嘱咐了一些关于钱庄之事,李大勇都一一虚心的应下。

    ......

    随着钱庄之事的逐渐散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军民百姓们,都将家中的现银存入钱庄。

    一些官员与商人在观望了一段时间后,也都将地窖中的现银存入到了钱庄之中。

    而大明民生钱庄吸收的现银,也达到了恐怖的上千万两白银。

    如此巨多的现银,也实在是出乎了刘博源的预料。

    不得不说,民间还是挺富有的。

    当然,刘博源所指的民间,是指那些商人与地方乡绅,底层的军民百姓们哪里会富有,能摆脱饥寒交迫的贫苦生活,就已经是军民百姓们最幸福的日子了。

    ......

    在历经了数次的谣言中伤之后,刘博源心有所想,觉得是该成立一个新的部门,专门宣传延绥镇与陕西镇的价值观、生活观、潜移默化的改变民众思想。

    同时,还要在舆论这一方面,压倒那些牛鬼蛇神的幕后小人。

    朝廷的邸报,就有些类似的作用。

    但邸报主要是在官场之上传播,底层的百姓们根本接触不到。

    因此,刘博源就将后世的报纸给折腾了出来,并又组建了一个新的司——新闻司。

    新闻司,挂在教育部之下。

    而报纸的名字,就取名为大明时报。

    得益于成熟的活字印刷,大明时报的成本也必然会降到了最低,不会出现亏损的情况。

    同时,也会接受一些商人的广告,以便能赚取微博的利润。

    大明时报的发行,一般是十天一次。

    报纸上刊登的内容,主要是各地的政事与永昌侯府发布的政令,另外还有一些为民的好事,这肯定是要宣传的。

    刘博源的目的,就是要将舆论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确定了心中所想后,刘博源当即召来了教育部部长叶正文。

    “学生拜见侯爷!”

    叶正文拱手作揖,对着刘博源行礼。

    “哈哈哈!少卿来了,快快坐下!”刘博源笑着招呼道。

    “多谢侯爷!”

    叶正文再次拱手道。

    待叶正文坐下后,刘博源便问起了关于学堂之事。

    “皆赖侯爷鼎力支持,目前学堂都已开设到了每一个百户堡之中,就连在村寨之内,也都有私塾成立。”

    “凡延绥镇境内的开蒙孩童,都已进入学堂就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延绥镇境内皆是有学识之人,能明事理,开教化。”叶正文一脸向往的道。

    “好!少卿做的不错。”

    “不过,在陕西镇境内,也一定不能落下,要尽快的普及知识教育,让境内的孩童们明事理,开教化。”刘博源嘱咐道。

    “侯爷放心,学生会尽快完成的。”叶正文认真应道。

    刘博源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即便说出关于成立新闻司、发行报纸的事情。

    叶正文听后,很是赞同的道:“侯爷此举,实在是高见啊!”

    “这报纸的发行,不仅可以加进官府与百姓之间亲近关系,而且也能让百姓们了解官府发行的政令。”

    “还有最主要一点,由官府发行报纸,那这舆论的主动权,将彻底掌握在官府手中,而不是那些士大夫与地方乡绅的手中。”

    叶正文一针见血的说出了报纸的优点。

    刘博源面色惊讶,很是另眼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