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五十二章 灭楚人选
    徐绩与薛奎纷纷见礼:“拜见师尊(大师)。”

    李常笑微微颔首,继而迈步朝着不远处的惠生与法明二僧走去。

    他双手合十行了一礼,淡笑道:“贫僧东来,往后便是这白云寺的主持。神佛与天佛之精深,贫僧早有耳闻,择日不妨一同辩经礼佛。”

    说话间,一轮巨大的圆光自李常笑背后升起,宛如大日初临般璀璨,梵音环绕余梁,具有普渡一切的伟力。

    哪怕心性坚毅如惠生与法明,在听到耳边的梵音时,也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一种截然不同的理念贯彻全身,不断撞击着两位高僧蕴养数十载的佛心,似乎要将他们给同化。

    这是……

    两个僧人皆是变了脸色,脑海中瞬间蹦出四个大字。

    大乘佛法!

    这是他们掌握的小乘佛法所延伸出来的一重境界,由渡己到渡人,哪怕圆觉和尚与罗什古僧都没能参悟。

    在场众人见到这一幕,除了佛门弟子之外,其他的全都存了看热闹的心思。

    常言道:强龙压不过地头蛇。

    他们倒要看看,这位初来乍到的白云寺住持能否压制两位老牌佛门高僧,开创出一个三足鼎立的局面。

    可惜,事情并没有如他们预料的发展下去。

    李常笑收起了圆光,将法明和惠生从那玄奥的意境中释放出来。

    不然再要持续几个呼吸,这两位佛门名宿恐怕得当众出丑了,那可不符合李常笑的性子。

    他是个本本分分的老好人,打打杀杀那是年轻人的办法。

    惠生与法明回过神来,立即回了一礼:“东来前辈相邀,惠生(法明)不敢推辞。”

    李常笑点点头,而后头也不回地走进白云寺。

    殊不知,方才这一幕彻底满足了长安吃瓜群众的八卦之心。

    别的不说,光是当街被两位高僧尊称“前辈”这一事,就足够他们脑补好一段日子。

    ……

    傍晚之时

    李常笑在院中的鱼池旁打坐,忽然听到背后有脚步声响起。

    “李定边拜见老祖。”

    来者是李定边,当今大唐的圣上。

    李常笑对他的出现并不意外,侧身挪开一个位置:“陛下来了。”

    李定边倒也干脆,直接在李常笑身边坐下,脸上浮现几分歉意:“老祖见谅,国朝事务繁多,朕忙完立即过来了。”

    “你如今当了天子,背负万里河山,忙些也好。”李常笑点了点头:“陛下若闲下来了,那才是百姓的不幸。”

    李定边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可当面被说出来,不免有些戳心窝子。

    他叹了口气:“不瞒老祖,朕开始怀念从前带兵的日子了。”

    “打仗只需拼杀,再无他顾。倒是当天子,不仅要处理政事,还要约束臣子,体察民情。有些时候,朕都觉得分身乏术。”

    ……

    接下来的时间,都是李定边一个人在诉苦。

    李常笑安静地听着,从头到尾不置一言。

    饶是如此,李定边仍然说得很有兴致,只觉得将这些苦水倒出之后,整个人都轻松不少。

    天色渐渐暗下来,寺里的小沙弥点上灯火,盈盈的水波倒映着灯火,颇有一种别样的美感。

    “陛下修建这座佛寺,是真用了心的。”李常笑轻声道,语气中还有几分微不可察的愉悦。

    闻言,李定边面露喜意,仿佛是什么秘密终于被发现了。

    “也不怕老祖笑话,这是朕翻阅古籍,推敲老祖的喜好,这才命人建造的。”

    “多谢陛下。”

    紧接着他像是想到什么,小心翼翼地开口:“老祖,那朕平日可否来叨扰一二,就如今日这般。”

    “当然,”李常笑点了点头:“白云寺距皇宫不远,陛下想来可以随时过来,贫僧定然恭候。”

    “哈哈,谢过老祖。”

    ……

    在寺庙中用过膳,大唐天子满面红光地离开白云寺。

    不出半日,这消息就传到了长安各府耳中。

    一时间,朝堂诸公对白云寺的忌惮又多了几分,纷纷叮嘱子嗣谨言慎行,莫要给自家招来祸事。

    ……

    三个月过去

    随着大唐的秩序渐趋稳定,朝廷开始将注意力投向南方。

    如今宇文玄已经败走,南方只有楚王杜尧一家独大,昔日吴国留下的水师也被大都其收拢至麾下,势力不容小觑。

    唐廷一边调集兵马,一边开始筹划出征的人选。

    要知道,这是大唐一统神州的最后一战,而且是灭国之战。

    如果能全头全尾的活下来,光是这一场战争分到的战功就足以保证这辈子的富贵。

    再往后,可没有这样的好机会。

    大臣们的请战热情可想而知。

    武将早早瞄准了各支精锐的指挥权,文官也将视线投向了监军、文官等挥洒笔墨的军职,力图要在楚国的尸体上咬下一口血肉来。

    至于战事的结果是否顺利,几乎没有人怀疑,尤其在鲁王孟海通投奔之后。

    李定边坐在最上首,听着底下臣子毛遂自荐的说辞,都听得犯困了。

    臣子有热情是好,他很欣慰,奈何僧多粥少啊!

    君不见连太子都加入了行列,这无疑让李定边感到更加头疼。

    一边是从凉州、关中就跟随的老部下,一边是以太子为首的关东豪杰。

    无论偏袒哪一边,对大唐的稳定都不是什么好事。

    李定边顿时陷入两难之中。

    这时,他的视线落在其余皇子身上。

    与历代帝王相比,李定边的后宫算是比较冷清的,妃子加起来也不过一掌之数。

    嫡子更是只有太子李元和一个

    庶出皇子还有三位,分别是郑王李元景、徐王李元康、安王李元符。

    不过他们的年纪都与太子李元和相差不少。

    哪怕年龄最大的二皇子李元景,都比太子小了八岁,至于四皇子李元符更是只有三岁,与皇长孙年纪相仿。

    李定边坐到今天这位置,当然要开始考虑诸子夺位的可能。

    在凉州时,老李家还可以凭借祖训约束,将国公府的爵位平稳传递。

    可如今作为皇族,再往上一步就是九五至尊,这已经超过了祖训可以约束的范围。

    李定边对这事一直看得很透彻。

    子孙自有祸福,各凭本事,力担后果。

    他能管到的,也不过是自己这一朝的皇位更迭。

    太子一路随父建立战功,无论威望还是能力都远胜其余皇子,大唐未来的江山势必交到他手里。

    正因如此,李定边对太子收罗关东豪杰,全然没有阻拦的意思。

    换而言之,凉州与关中的老臣依附于他,而关东收拢的豪杰是太子班底。

    想到这,李定边收回眼神,终于做出了决定。

    以太子为主帅,出征的将领,关中,凉州各占三成,其余四成由太子任命。

    这是天子让渡权力迈出的第一步。

    姑且也打消了其余皇子的念想,省得徒生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