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24章 百姓举荐?
    第524章百姓举荐?

    京畿地区。

    有一个县,名为平阳县。

    辖内有一个乡镇,名为舒川乡。

    今日,对于舒川乡来说,是一个重要日子。

    因为一大早,就有两名县衙的衙役,来到了乡镇入口,将一张榜文,张贴在了围墙上。

    衙役的举动,自然是引来了不少百姓的好奇观望。www..cc

    伴随着百姓们越聚越多,两名衙役见状,也是好心的开口,讲述了榜文上的内容。

    “诸位乡亲,诸位父老,今儿告诉大伙儿一个好消息。”

    “皇帝陛下下了圣旨,弄出了一个百姓举荐制。”

    “正好县衙急缺一个文吏,所以县太爷发了公函,请父老乡亲们推举出一个人才,若是合适,便可进入衙门办事。”

    两名衙役话音刚落。

    顿时就是引起了一阵子惊讶之声。

    很多百姓都是瞪大眼睛,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什么?百姓举荐制?”

    “这是什么意思?”

    “笨蛋,这意思是让咱们举荐人才,去做官。”

    “不会吧?这种事情,也能轮到咱们?”

    “看来是真的,这两个衙役没有必要糊弄咱们。”

    “想不到有一天,我们也能有资格推举人才?”

    百姓们的心里,自然是掀起了惊涛骇浪,一个个吃惊不已。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会有这种好事落在他们的头上。

    在百姓们的心中,他们自知身份卑微,地位低下,是没有任何话语权的,更不要提参与到官员选拔当中了,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但是现在,这件事却是颠覆了他们根深蒂固的认知,他们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能有资格推荐人才,这堪比是太阳从西方升起啊。

    几乎所有百姓,都是难以置信,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不过看衙役的姿态,百姓们倒是不再质疑什么,毕竟衙役们也没必要戏耍他们。

    “官爷,敢问这是真的吗?没有开玩笑?”

    “我们这些小老百姓,真的可以推举人才?”

    一些百姓开口,询问着那两名衙役。

    两名衙役点点头,说道:“当然是真的,县太爷公函都已经发了,怎么可能是玩笑,你等若是知晓贤才,赶紧推举出来,我二人还要回县衙复命呢。”

    众多百姓,你看我,我看你,俱是有些懵圈。

    或者说,百姓们的心里,太过于震撼,一时间有点不知所措。

    不知道过去了多久,就在两名衙役等到不耐烦之际。

    这才是有人鼓起勇气,开口说道:“我们舒川乡,最有名的贤才,应该是那为父守孝三年的孙承泽。”

    “对,孙承泽本来已经考中了秀才,但是因为父亲逝世,于是乎决定守孝三年,错过了县试,不然的话,他现在至少也是一个举人了。”

    “那孙承泽自小就聪慧过人,七岁识千字,九岁会背百首古诗,十岁便能熟读四书五经,再加上忠孝仁义,是个不可多得的贤才啊,他的贤名,我们舒川乡的人都知道。”

    “小孙虽说年轻,但是极有礼貌,有一回老汉路过他家门口,他还给老汉鞠了一躬嘞。”

    “我是小孙的邻居,家中有两个不成器的孩儿,小孙经常指点他们学习,并且还分文不取,太有节操了。”

    百姓们七嘴八舌,都在说着孙承泽的贤名。

    由此可见,这位孙承泽,确实是有着极大的才气和名声。

    一个人夸奖,说不定是意外。

    但是一堆人都在夸,那么就说明此人绝不会是浪得虚名,应该是有真材实料的。

    “哦?舒川乡还有如此贤才?快带我等去。”

    两名衙役对视一眼,非常的高兴。

    高兴的原因是,他们可以早点完成任务,返回县衙了。

    在一群百姓的引领下,两名衙役很快就找到了那位贤才孙承泽的家。

    孙承泽本来家境还不错,父亲还在世的时候,他不愁吃穿,还有很多书籍可看,所以这才是积累了许多知识,等到了一定年纪后,只用了一次乡试,就考中了秀才。

    很可惜的是,乡试之后,孙承泽的父亲便因病逝世了,孙承泽在极度悲伤的情况下,决心守孝三年,在这三年期间,他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日守候在父亲的灵牌前,哪怕是错过了县试,也是并不在乎,所以孙承泽的孝名,在整个舒川乡,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不过三年之期过后,孙承泽家里便入不敷出了,因为只有一个母亲在做短工,孙承泽不忍心母亲受累,于是经常出去做工,补贴家用,正是因为如此,孙承泽才没有时间温习课业,也没有余财去考县试了,就此沦落,实在是让人叹惋可惜。

    但是。

    天无绝人之路。

    已经快要贫苦到极点的孙承泽,迎来了命运的转机。

    “小孙,县衙的衙役来了。”

    院墙外,有一个邻居大声喊道。

    正在院子里劈柴的孙承泽,稍微愣了愣神,显然不知道衙役来这里作甚。

    这位衣着破旧的孙承泽,年纪不过是二十出头,十分年轻,面容清秀,身材消瘦,身上有着一些书卷气,但是不多,毕竟经过了好几年的做工,渐渐的消磨改变了他身上的气质。

    “你就是孙承泽?走吧,去县衙一趟。”两名衙役进门,直截了当的说道。

    孙承泽望了望门外围观的百姓,拱拱手问道:“敢问官爷,小人可是犯了什么事?”

    两名衙役连忙避开孙承泽的行礼,说道:“莫要叫我二人官爷,我二人可承受不起,你就随我们走一遭吧,说不定以后我二人还要仰仗你呢。”

    低矮院墙外的众多百姓,也说道:“小孙,你就去吧,有好事,家中我替你照顾。”

    “小孙,你家要转运了,你要发达了。”

    虽然不明就里,一脸懵圈,但是孙承泽还是随衙役走了,毕竟他知道,淳朴良善的乡亲们不可能坑他,说是好事,那么就一定是好事。

    到了县衙后,不出意外,年轻且才气名气都极大的孙承泽,获得了县令的接见,他也将其余候选人比下去,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平阳县衙的文吏。

    这位孙承泽,便是从一名小小文吏开始,渐渐的走向了成为一代名相之路。

    显而易见。

    这就是百姓举荐制的好处了。

    能够从百姓当中,发掘出真正的人才。

    这样的人才,不仅仅能力出众,同时还会受到百姓的爱戴。

    正如孙承泽一样,通过百姓举荐,一大批人才走进了官场,给原本死气沉沉的官场,带来了极大的活力与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