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一十七章 香皂
    徐光启此时打趣道:“皇上还是别吃太多,这玩意他不留肚啊。”

    吃红薯治疗便秘。

    朱由检自然是知道的,可奈何不住人家产量高,一亩地顶得上数十亩。

    可红薯也有弊端,它只是饱肚,如果天天吃,拉的的比吃的还要多,身体也会垮掉。

    但目前谁还管你身体健康问题,能吃饱就已经是了不得了。

    北方人尤其中原一带不愿种红薯,纯属于是他们还不敢冒险。

    要知道这群农民从小到大就那么点地,世世代代耕种,每年的粮食都是严格的分配。

    谁会拿全家人的生命危险去种这些红薯,万一种死了,全家吃啥?

    就算种活了,别人家都是小麦,就我是红薯。

    这年代可没有什么美德,就是偷,偷的你家一个也不剩,我不好过,你也别好过。

    还有现在的红薯可没有后世那么饱满圆润,很多红薯都是细长条,还需要嫁接才能种出更好的红薯。

    就像后世吃的香蕉,在明朝海南地带也有,可惜都是喂猪的,猪都不吃,因为太难吃了。

    那种黄黄的香蕉都是经过培养才有的。

    还有大西瓜,全世界就属河南和新疆的西瓜最多最甜。

    可西瓜如果没有经过杂交,同样是喂猪的材料,又苦又涩还难吃。

    南方雨水多,山区多,老百姓随便插上几棵红薯苗就能活。

    中原地区人多地少,都是分配好的。

    他们种红薯离的远,会被偷偷挖着吃,离的近又没有地方。

    推广也是不容易。

    朱由检并没有太在意这个,因为他知道红薯到最后肯定会在全国普及。

    老百姓不是傻子,他能看出来,这还需要时间来慢慢调解。

    他知道徐光启和宋应星今天来找他,肯定不是为了红薯这种小事。

    应该是有什么重大发明了。

    想到这里:“这点阁老提醒的好啊,呵呵。”

    “这位就是新学党的党魁宋应星吧。”

    躲在身后的宋应星,听到皇帝点他的名字,立刻行礼:“臣宋应星叩见吾皇。”

    他还没有跪下,便被朱由检强有力的臂膀拉了起来:“你简直是在把朕的话当成耳旁风。”

    “朕刚才说了,你们以后不必拘拘礼。”

    宋应星惶恐道:“臣知罪,只是初见陛下天颜,一时没忍住…”

    “停。”

    朱由检打断了他:“说吧,什么事情。”

    看到皇帝知道了。

    宋应星索性也不瞒着了:“回陛下,这是这个月工部收集到民间工艺。”

    “这块是咦皂,加入草木灰,猪油,石灰,等等,可去除身上油脂,达到快速清洁的作用。”

    朱由检看着盒子里那块半灰不白的香皂,他知道香皂这东西在古代就有了。

    只不过没有普及开来,一些写小说的,发明香皂后,直接拿出去卖。

    然后一群富贵人家去抢,实际上人家可能不屑于你的香皂。

    只有那些洗衣服的民妇,干活的农夫才可能对这个感兴趣。

    但是看到香皂的价格,大部分人还是望而莫及。

    香皂这东西在古代可没有什么化学添加剂,制作起来非常困难。

    用料也比较多,比如说猪油,这玩意比盐还贵,别的就不说了,一块香皂最后的价格不低于三钱银子。

    而且猪油这玩意用的还很快,洗洗衣服,洗洗长发,可能就没了。

    所以推广不起来是真的。

    朱由检没有打断宋应星的话,听他讲完后,他才开口:“这是个好东西,宫里头的远不及这种。”

    “如果有条件的话,要大批量生产,由户部和宫里出钱。”

    “生产出来的东西,咱们不卖,就送给像宋党魁你这样的人和家眷。”

    “还有那些为了朝廷出生入死的将士和他们的家眷,让他们知道朝廷是在意他们的。”

    “没有钱了,朕给你们出。”

    宋应星有些兴奋,没想到皇帝竟然如此的在乎这个。

    只有一旁的徐光启听出了皇帝的意思。

    没办法,宋应星没有踏入朝堂,对皇上的话不理解也是对的。

    咦皂这种东西很难大面积制作,所需要的成本太高,如果生产一部分赏给别人还好。

    皇上是对的,能节约成本就节约成本。

    不能只看表面,还有看整体的效率。

    在得到皇上的认可后,宋应星又从怀中掏出一本图纸。

    一张张的摊开在御桌上:陛下,您请看,这是水利车,利用水流动的速度来灌溉农田。

    目前已经制作出来了,只需要旁边有一个人操作,便可灌溉方圆千里的田地。m.

    “您看,这是转盘,轴距,引水,抽水…”

    朱由检放眼望去,这是一个类似于风车之类的大转盘。

    在民间老百姓称之为天车。

    早在东汉末年类似于水车的东西就出现了,只不过因为战乱消失了一段时间,

    后来唐宋普及的也不多,到了明朝才被大规模研制出来。

    一架水车不仅有一组齿轮,有多至三组,而有"水转翻车"、"牛转翻车"或"驴转翻车",可以依风土地势交互为用。

    这项发展,使翻车的利用更有效益。

    翻车打东汉三国时代发明以来,一直停滞在人力的运转。至此,利用水力和兽力以为驱动,使人力终于从翻车脚踏板上解放。

    同时,也因转轴、竖轮、卧轮等的发展,使原先只用水力驱动的筒车,即使在水量较不丰沛的地方,也能利用兽力,而有所贡献。另外,则有"高转筒车"的出现。地势较陡峻而无法别开水塘的地方,也能低水高送,有所开发。

    宋应星给出的这个水车是八组齿轮,不仅可以前后移动,还可以利用齿轮左右移动。

    属于哪里有干旱的地方就有他。

    没有河水,就向农村用的压井一样,给点水源,插上管子便可以从井里面取水。

    再也不用一桶一桶从井里面挑水了。

    这个发明很有趣,虽然他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体型过大,零件过多,操作起来不方便。

    而且水资源必须保持充足,如果是小野沟,三两下就能给你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