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262
    262

    这天,赵鸾去参加太子府办的诗会,如雨在家,这是多日来,两人第一次分开。赵鸾新婚以来,连在家中都不肯放如雨单独去做什么,更不要说出门。他只出席可以带着如雨的宴席,其他一概不去。连若竹都笑话他,娶了老婆,连朋友都不见了。今日的太子下的帖子,请在京都的进士出席,赏菊诗会,他必须出席。

    如雨在书房画九连环的图解说明。她只是李云齐小时候,带着他玩过,其实印象已经不太深了,只能凭借记忆,自己玩了几遍,总算是想起来了,赶紧,用文字记录下来。又怕赵庆阳不识字,看不懂,万春梅到底文化程度是什么,她又不得而知。图画得很顺利,依旧用炭笔勾线,再用毛笔描边。如雨写的说明,也是尽量浅显易懂,她做了草稿,读给凤鸣听,她能听懂,便可以了。文稿改了许多遍,总算是成了。

    如雨忙到快午时,总算只剩下誊写说明。如雨最近疏于练字,小楷写起来很费神,不免慢了一点。本来预计午时之前就能完成,她还差了几行。

    听见门声,应该是桃仁来催她去吃午饭,如雨头都为没抬起来,就娇滴滴的向桃仁撒娇,好姐姐,我还没写完,就几行了。她最近心情很好,在外院不用去请安的日子,尤其自在,加上赵鸾很宠她,她变得很喜欢撒娇卖萌,经常不但是对赵鸾,对桃仁杏仁也是如此,弄得桃仁常常受不了,做想吐状。而桃仁越是受不了,如雨便越喜欢恶作剧,偏偏喜欢对桃仁撒娇。

    小姐,是夫人来了。桃仁领着焦玉英进了书房。

    如雨吓了一跳,吐吐舌头,赶紧起来行礼,母亲,你怎么来了?有什么事情,让人告诉一声,我便会去请安。

    焦玉英第一次到外院来,之前赵鹄居住,她根本不会来,从内院过来,经过角门一进到外院,就看见了中院,打扫得很干净,院子里到处都是花草树木,有菊花,和桂花才开放。进到后院,庭院不大,有一棵大树遮盖了小半个院落。树下有一口井。院子里有个大大的金鱼池,还有一对兔子,关在笼子里,靠着西厢的墙根儿搁着。桃仁看见是焦玉英,赶紧领她去书房,少爷今日去诗会了,只有少夫人在书房。

    如雨今天穿了一件米白色的长袍,有海蓝色的滚边,领子是立领,箍着她修长的脖子,衣袖很宽大,被她用海蓝色的布带子束住,方便干活。她正在写字,看见焦玉英迎了上来。

    我就是过来看看你,在忙什么?

    没什么,我做了一个九连环的图解说明集,马上就好了。

    那你继续做,别管我。

    如雨请焦玉英坐在她书斋的椅子上,前面茶几是个大型的茶盘,上面有小泥炉里的炭火,烧得正旺。母亲,那,就让桃仁先给你奉茶,喝一下功夫茶,我就几行字了。她走去书桌前,坐下,继续写字,模样极其专注。焦玉英有点恍惚,好像她看赵鸾读书的时候的模样,腰杆笔直,专心写字,目不斜视,好像外面的世界都不存在的样子。

    桃仁赶紧请夫人坐下,介绍了一边给夫人介绍茶,一边烧水,夫人,这个是南粤还有闽南的饮茶法子,叫做功夫茶。今天我们用的是铁观音。这种茶,和一般的江南绿茶不同,是大叶子的茶叶,经过一些炮制。只见桃仁从一个泥质的茶叶罐子里,用一个乌木的勺子,舀了一点茶叶,将茶装进了一个茶壶里。这个茶壶是一片枯叶的形状,做工精美。

    这个壶好别致啊。焦玉英感叹。

    这个是一位宜兴的制壶大师的作品,大约是前朝人,壶的主人养了四十多年,所以非常难得。

    焦玉英看着桃仁,冲茶,冲杯子,这个茶的杯子很特别,一共三个,茶盘是一个木制茶托,上面有很多缝隙,洗茶的水可以漏下去。焦玉英不禁暗暗称奇,这个南粤人喝茶都和京都不同,也真是新鲜。

    桃仁用了一套复杂而熟练的手法,给她倒了茶,夫人请。

    焦玉英拿起一杯茶,杯子很小,只有一口便可以喝完。她还是吹了吹,分了三口喝完。茶很醇厚清香,但是微微的苦涩,喝完后,口中又有一股清香。

    喝了大约三泡茶,如雨忙完了,母亲,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

    无妨,我也不过是找你闲话几句。

    如雨看看焦玉英,显然,她是有事找自己,便没吭声,也坐在茶盘前。桃仁已经换了茶叶,继续冲茶。

    建业侯府,差了个媒婆来提亲,说是他们世子王元康想迎娶我们家赵鹂。

    好事儿啊。如雨笑了,母亲可答应了?

    自然会按礼仪慢慢来。

    如雨端起一杯茶,喝了下去,满口飘香,真不错,她就喜欢铁观音。既然是喜事,那今日母亲别回内院午饭了,就在我这边用吧。桃仁你别在这儿了,去加菜,摆饭。我来给母亲布茶。

    焦玉英看着如雨熟练的冲茶,似乎很多讲究,不过,她也没多问,不想显得自己是第一次喝这个。你刚才做的给我瞧瞧。

    如雨拿了给她看,已经成册的一本说明图解集,书面是黄色的,上面写着九连环图解说明集。打开一看,左图右讲,把三百多步图解得清清楚楚,焦玉英看了彷佛自己都会解开九连环了一样。如雨,这些都是你写和画的?

    对,好多年没玩过了,我印象不深了,花了一点工夫才试着解开。如雨笑着说,正好,母亲过来,那就麻烦母亲帮我带给庆阳吧,我问了万姨妈,说是识字,请她读给庆阳听,或者庆阳自己按图索骥,应该是可以的。

    真难为你了,一个小孩子玩具,还做了那么详细的说明。

    我既然答应了庆阳,自然要做出来,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得做到。

    焦玉英点点头,如雨,我看庆阳也同你挺有缘,很喜欢粘着你,你若愿意,也可以把庆阳接到外院来居住,我看后院东厢还有几间空房,可以把庆阳带过来,和你们住的。

    如雨有点为难,要不要赵庆阳和他们住,这个事情,要赵鸾的意见。他们新婚燕尔,有个孩子在院子里,似乎不太方便,她也没有要做娘亲的准备,但是,现在夫人提出来,她也不好拒绝。母亲,此事,要和鸾哥商量,他若觉得由我教养庆阳合适,我没意见。

    焦玉英见如雨推给了赵鸾,心中有点失望,她一直觉得,赵庆阳自幼丧母,若给如雨从小带大,会和如雨很亲。加上万春梅身份尴尬,若她教养赵庆阳,不但教育质量跟不上,连将来的名分都很麻烦。她见如雨和庆阳很投缘,以为她会愿意,没想到,如雨只是轻描淡写的推脱了。之前,赵鸾就说,把庆阳留给祖母教养,看样子,根子是在如雨并不想要这个孩子。她也能理解如雨,毕竟,当初赵鹄也是如此,她有许多次机会都可以要求赵鹄来京,由她抚养,但是,都没提,直到赵鹄成年,所以她和赵鹄的感情淡漠,几乎没有单独说过话。赵家人丁不旺,焦玉英有点后悔,若当初接赵鹄来京,和自己熟,说不定赵鹄成婚会生一堆孙子,而且,赵鹄做生意,他若接管吉祥号,估计能镇住正院那些人。赵吉常现在经常要妥协,也是因为赵家实在无人,赵鸾考中了状元,日后必定为官,这个吉祥号偌大的产业,就无人照顾。

    她望向如雨,她正专心的冲茶,注水倾茶,做得极其熟练,再看如雨,她已经把捆袖子的绳子取下,宽衣大袖的一件袍子,头发没有卷成发髻,而是简单的两条辫子,像个小姑娘,一点妇人的模样都没有。莹白的小手上,套着一对白玉手镯。焦玉英认出,如雨送给赵鹂了一对儿一模一样的手镯。

    母亲,喝这种茶,容易醉,要配着茶果吃。如雨打开茶盘前面的一个红色的漆盒,里面是一碟点心。这是菊花饼和绿豆饼,正宗的茶果应该是糯米做的有茶味的团子,不过,现在是秋日,桃仁做的菊花饼和绿豆饼,香甜可口,我便用这个替代了茶果。

    焦玉英尝了一块菊花饼,果然好吃。

    桃仁来请他们去吃饭。

    如雨的午饭很丰盛,即便本来一个人,也有八碟小菜,只不过,分量不多,每样不过几口,放在一套极其漂亮的小碟子里,再配上一小碗五谷饭。焦玉英也是一模一样的一份。

    母亲,不好意思,我中午吃这种份儿饭,就自作主张,给母亲一份了。

    焦玉英仔细看着午餐,用黑色红边的餐具制成,材质类似陶器,但是又细腻许多。每个小碟子都是方方的,一共八个,四荤四素,一个鸡腿,一个两寸见方的东坡肉,一个几块熏鱼,一个是一些螃蟹肉,全部拆了壳有一块膏。四个素菜也很讲究,一个是几片兰花干,一个青笋丝,一个香菇烧笋,一个不知道是什么野菜剁成细末用同样切碎的豆腐干伴着。汤则是放在一个小小的陶制茶壶里,用一个小小的茶杯来喝,打开壶,看见里面有一只大干虾,一些贝壳肉,还有几块豆腐和一些海菜,还有一种有很多孔的蘑菇,味道极鲜。米饭也是用了很多种米做成的,配上小菜,很好吃。

    焦玉英一边吃,一边心中感叹,论享受,如雨真的是一等一的会享受啊。吉祥号家产千万,供应宫中,都不如如雨这里,食不厌精,还有各种稀奇古怪的吃食。用料也不贵,但是,贵在这个心思。

    他们吃过午饭,桃仁端上来了一道甜品,吃过饭,再来点甜品,红豆双皮奶。母亲你尝尝。

    红豆双皮奶,应该就是牛乳和鸡蛋一起炖,再加上几颗煮熟的红豆,整道甜品都很软糯,入口即化。

    这时,杏仁进来在如雨耳边说了几句,如雨笑着点头,真是太巧了,庆阳还小,四岁的孩子,玩九连环有点太难了,不如从三个五个逐步增加。我托人寻了一整套九连环,从三环开始,材质也比较便宜,可以当作孩子玩具。

    如雨请刘杨帮忙找到这种玩具,还好,刘杨熟悉京都各种玩意儿,居然在南市被找到了。

    焦玉英看着杏仁拿上来的玩具,用一个木盒子装着,看上去很好玩,庆阳一定喜欢,改天让他过来外院磕头感谢。

    好的,母亲。如雨点头,把九连环的图解,还有玩具盒递上。

    焦玉英直到坐在马车上回内院,才想起来,她忘了问如雨,她舅舅舅母喜欢什么,毕竟两家即将定亲,提前多打听一下比较好。

    之后的几天,如雨又和赵鸾出门,都是带着夫人的宴饮,未来如雨也需要和赵鸾的未来同僚相识。他们甚至见到了苏婉茹,翁德仪的嫂子。若竹做东,把翁家和赵家两家姻亲都请到一起吃饭,互相认识内眷。

    自从南粤一别,想不到竟然还能在京都相见,而苏总督,虽然说要调任闽南,但是,因为闽福王的女儿和豫王的婚约,他的女儿要在明年开春才正式到京,所以他们要和送亲的队伍一起回闽南。苏婉茹又多了和父母相聚的时刻,也是又开心又难过。她们也回忆起当初小时候在南粤的岁月,虽然当初还互相看不上,但是,随着他乡遇故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