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164
    164

    端午过后,一切归于平静,夏天来了,京都今年天气很热,知了一直叫个不停,妙清夫人那边的课也快停了,过了夏至便要歇暑了。

    端午那日因为太过炎热妙清夫人中了暑,回到府邸便病了,次日我去上学才知道。赶紧去探望师父。

    妙清夫人的卧房,我从来未去过,一般都是去书斋和骑马场,还有花园竹林。这次来到了夫人居住的小院。院子极为的清雅,并不大,院子中间有个大水池,里面养着金鱼和水草,很奇怪,池子很大,但是都养着各种小金鱼,竟然没有锦鲤之类的大一点的鱼。而水草也就最普通的浮萍和金鱼草。

    妙清夫人面色苍白的躺在床上,有两名仆役伺候在侧。我有点惊异于妙清夫人卧室的朴素,简单的一张樟木大床,白色纱做的帷帐,卧室里还有一张梳妆台,也很简单的硬木,一面铜镜放在台子上。

    师父,你可是受了暑气,还是累了?我走到床前,握住了妙清夫人的手。

    妙清夫人笑笑,别担心,应该是中了暑气,躺一下就好了。

    我坐在床前的凳子上,把师父的手放好,开始给她摸脉,虽然远隔一世,我又荒废多时,但是中医的基本功还在。简单的看了舌脉,师父应该就是中暑,大夫可开了药物?我问仆役。

    是的,夫人喝了汤药,就还是晕和恶心。仆役拿来了大夫的药方,藿香,紫苏,白芷,厚朴,半夏,陈皮,苍术,茯苓,甘草。标准的藿香正气散的配方,我不知道在大周这种药方是什么水平,但是,似乎也基本对症,只是缺乏灵活的调整每味药的剂量。昨晚夫人发热头痛,只喝了汤药,然后一直恶心,都没吃饭。

    我摸了摸妙清夫人的额头,倒是不烫了,你们去拿温开水,再去厨房拿食盐和白糖来。我吩咐着仆役。

    我上学只带了尹健羽,命他去家中找桃仁,要白粥和小菜,蔬菜用白水煮熟即可,再拿一些酱瓜,咸菜丝。

    温开水很快就来了,我用一份盐两份糖,配上一百份的水,兑成糖盐水。命仆役扶起妙清夫人,给她喝下去一大碗。她从昨天到现在,又发热,又没有大量喝水,可能处于一种电解质紊乱的状况,而且没有吃东西,人就很虚弱。

    过了一个时辰,妙清夫人似乎状态好了一点,便吃了一碗白粥和一点咸菜丝,脸上血色好了很多,并且也不太恶心了。

    妙清夫人的管事刘管事,还有掌事张嬷嬷过来,他们都是妙清夫人的老家人,昨日端午回家过节。妙清夫人一贯喜欢清净,每逢年节,都给大部分仆役放假回家,她只留极少数的仆役伺候她。昨日生病,她回了府,居然不许通知管事,只是让服侍的仆役去找大夫,开了汤药喝了,就独自睡了。直到今早,才有服侍的仆役发现她还病着,赶紧派人去通知管事和掌事嬷嬷。

    妙清夫人极度疲倦,吃了粥,看管事来了,吩咐了一句让他们听我安排,便昏昏沉沉的睡了。

    我沉着脸走出了夫人的卧室,在她日常起居的偏厅,坐了下来。

    刘管事和张嬷嬷都是妙清夫人身边的老人,服侍了她二十年有余,都是忠心的仆役。

    师父昨天病得那么严重,府里怎么会没有管事照顾?

    夫人每到年节都会让仆役回家过节,只留几个看门人和少量仆役服侍她。张嬷嬷眼圈红着回禀,也怪我,昨天只留了夫人贴身的仆役两个,她们也没来告诉我夫人中暑了,就自作主张去请了大夫。

    这个倒是夫人不许那两个仆役去惊动你们,也不用责罚她们。这次是事情,不会处罚任何人,但是要吸取教训,以后要有足够的人手照顾夫人,有什么紧急事情,也要有预案,可以找到人来负责。

    刘管事赶紧点头,是,是,下次一定不敢了,我们马上就定好章程,不能让夫人没人照顾。

    嗯,具体你们定,最后一条,若遇到管事无法解决的事情,就派人去侍郎府禀报给我。

    张嬷嬷松了口气,那就好,有乐安县主做主,我就安心了。我们府里,就夫人一个主子,她有时候又不听劝,好多时候,都是仆人们做决定,真的很担心。

    倒也不必,事无巨细都找我,你们定个规矩,什么程度的谁负责,到我这边,是重大事情,先拟一个规程出来,我们再议。我冷着脸,并不想成为管事的推脱责任的借口。也要给他们一个印象,我这个县主可不好对付。

    果然,刘管事和张嬷嬷都忙不迭的答应着,还说,一点小事儿哪能让县主操心。

    刘管事,你是师父府邸的总管,我有一事不明白,我看师父的府邸,处处精致,尤其是我经常去是书斋,更是豪华富贵,为什么师父的卧室却如此简陋?可是师父府里的日用不足?

    刘管事摇摇头,回禀县主,夫人府里不缺日用的,夫人是一品夫人,每月都从官库领关饷四百两,而且,夫人进宫,各宫娘娘和公主们都会封赏,是很大的一笔数额。只不过,夫人是卧室是早年同庄广汉先生一起的故居搬过来的家具和用品。现在的妙清夫人府邸是圣上赏赐的宅子,而夫人把旧居同广汉先生的所有用具都搬进了卧室。每到年节,除非有宫中活动,或者不得不出席的宴饮,夫人几乎都闭门不出,而且给家中仆役放假,府邸只留极少贴身仆役,她自己便居于卧室那个院子,一个人不许外人打扰。

    原来如此,多谢刘管事赐教。你下去吧,关于夫人独自在府里的时候,遇到事情的紧急预案,你先去准备。其他的事情,就还是照旧。

    是。刘管事答应后,离开了。

    张嬷嬷,你坐下,喝杯茶。我吩咐着,放轻松,我知道你紧张我师父,今日左右无事,我有些事情请教你。

    县主客气,哪里说得上请教,小人一定知无不言。张嬷嬷脸上堆着笑,半个屁股坐在椅子上,很是有礼。

    我师父还有其他亲属或者什么亲人可以照顾她吗?她家中还有什么人?我虽然是师父的弟子,但是过去的渊源完全不知道,所以刚才看见师父那么虚弱,非常生气和着急,但是,因为不知道因果,还错怪了你们。你把师父和师公的事情,还有她的亲属关系之类的,都讲给我听。

    原来,妙清夫人本姓袁,大名就是袁妙清,她的父亲袁申字继明,是前朝的翰林院大学士。先皇由前朝皇帝禅让即位之后,便是大周朝。袁妙清的父亲不再为官,但是依旧是文坛清流,朝中很多读书人都敬重他。

    袁老先生学问高,又文名大,不为官也要吃饭,后来就在家开馆授课,弟子也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除了皇子公主就是一些资质极佳的官宦子弟。

    因为先皇本来就是前朝的驸马爷,所以,夫人从小便与现在的圣上还有永康公主走得很近,袁老先生开馆授徒之后,除了今上,永康公主,还有康王,宁王,都是袁继明先生的弟子,夫人与他们都算是总角之交。夫人的表兄首辅大臣崔恒,因为资质极佳,又是夫人的表兄,也被收入袁老先生的学堂。

    后来,袁妙清长大成人,品貌一流,又颇具才学,当时皇帝还未即位,与夫人关系极好,而崔首辅也对表妹极好,在众人都以为,袁妙清将来不是嫁给皇子也就是今上,便是会嫁给崔恒崔大才子。谁知道,那年科举,朝中文名才学最盛的崔恒下场,结果却是第二名,从春闱到秋闱,崔恒都是第二名,而第一名的就是后来文名不亚于袁申的庄广汉。庄广汉中了状元,他是山东人士,家中为独子,只有薄产,却仗义疏财,名满天下,后来父母相继亡故,他便孤身一人,进京赶考。

    袁妙清与庄广汉偶尔在一书店偶遇,二人都看中了一本旧书,因而结识,那时,还未到秋闱,广汉先生才高八斗,春闱高居榜首,留居在京中,却并未日日苦读,反而在京都,与文友吟诗作对,广汉先生最喜欢金石,刻的章,名满天下。总归他们二人一见钟情,又情投意合,秋闱广汉先生高中状元,便上门求亲,与袁妙清结为夫妻。广汉先生不喜欢官场的尔虞我诈,寄情山水金石为友,爱侣相伴,因为的状元,选了在翰林院做六品修撰,主要是做考据和金石文史编撰。

    后来袁申老先生过世,袁妙清便随着庄广汉四处云游考据金石,夫妻二人在大周各地云游,最远去过江南,后来,广汉先生病逝。妙清夫人守节不再嫁。圣上已经登基,就封了袁妙清为妙清夫人,享受一品夫人官衔,便可从官家领俸禄,还专门赐给她距离皇宫很近的宅子,每年修葺的费用全部从宫中支取。妙清夫人诗书礼乐,琴棋书画无一不精通,有得皇上赏识,因此后宫妃嫔都很器重她,经常召她进宫教习书画琴艺,还经常邀她进宫赏花对弈。

    妙清夫人家中已经没有亲人,远一点的亲属无非就是崔首辅一家,倒是有崔恒的三子,崔子磊经常上门陪伴姑母,不过,他也不过是一个月左右来一趟。

    听完张嬷嬷的禀告,我有点难受,我的师父好孤单,难怪她虽然个性刚强,却总有一点郁郁寡欢,还经常吃素斋戒。想来,一生得一爱侣,不过在一起十数年,往后的余生都要陷入思念的痛苦之中。师父太孤独了,又寂寞。我想到,崔子磊给妙清夫人介绍我为徒弟,恐怕也是看我活泼好动,又年纪尚幼,可以多陪伴夫人几年。

    不及多想,又仆役来禀报,夫人醒了。

    我和张嬷嬷赶紧去看,妙清夫人已经醒了,披着衣服坐了起来。

    师父,你好点吗?有没有觉得头晕头痛或者恶心想吐?

    妙清夫人脸色红润了很多,我好多了,如雨多亏有你。

    我摸摸她的头,不热,脉搏也趋于平缓有力,看样子确实是缓过来了。师父,再喝一点糖盐水,你中暑以后,主要是缺水,补水就能缓解。

    想不到如雨还通医术。妙清夫人微笑着,靠在张嬷嬷给她垫好的枕头上,舒服了不少。

    我笑了,也不算精通,但是一般不舒服,还是会紧急医治的。南粤天气炎热,经常有人中暑,王府有位神医,我同那位师父学了一点皮毛。

    夫人,可吓死奴婢了。张嬷嬷也红了眼圈,以后,我要呆在小姐身边,不要回家了。反正我儿子都长大了,娶了媳妇,也用不着我操心了。张嬷嬷是妙清夫人自幼的贴身丫鬟,后来就近成亲,嫁给了府里的管事,生了孩子,现在儿子也有了差事。

    我看着她们主仆情深,忽然想到,若干年后,我老了,不知道桃仁杏仁她们还会不会陪着我。居然有点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