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八章 冬去春复至,斗转引星移8
    第一个好消息,是赵冉满载而归。

    赵旻亲自出城百里相迎。

    其实对于赵旻而言,满不满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赵冉能平安无恙归来。

    赵旻已与赵大娘沟通好,赵冉今后不再四处行商,而是坐镇许都、总揽各地工坊事务。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赵冉无论德行、经验、阅历、能力还是智慧,都足以胜任这一至为关键的职位。

    第二个好消息,也是由赵冉带回来的:

    大散关周边,如今又建起两座城池,一座是由南匈奴左贤王所建;另一座则是由老窦和老雷,也就是窦茂、雷定这两个羌王所建。

    换言之,南匈奴人、羌人已经开始考虑定居屯田,而非继续逐水草而居、以游牧为生。

    游牧的抗风险能力,远远不能与农耕相比。

    此正所谓: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

    对此,赵旻当即下令,无条件分拨给匈奴左贤王、两个羌王农具、肥料及良种,并征召有意愿搬迁至凉州的流民,每户流民赠予右扶风、汉阳郡交界处的三十亩良田。

    显然,赵旻这是担心游牧民族不懂耕耘,并且担心胡汉之间因歧视、文化差异而天然对立。

    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两个字:

    联姻!

    首发&:塔>-读小说

    第三个好消息…

    仍是由赵冉带回。

    匈奴左贤王拿着鸡毛当令箭…咳咳,是拿着伏寿加盖传国玉玺的诏令,令原本忠于汉室、现在误入歧途跟随呼厨泉的匈奴人,重新回归组织、继续接受汉廷领导…

    说人话,就是左贤王拿着诏令挖呀挖呀挖,把原本追随呼厨泉的匈奴人成功挖走了一大半。

    注意:呼厨泉虽是如今的南匈奴单于,但其人得位不正,而且南匈奴王庭与护匈奴中郎将,都在并州西河郡的河曲一带,也就是后世的包头附近。

    此时那里是袁绍的地盘,而非朝廷(卫府)的辖区。

    一言蔽之,赵旻在削弱了袁绍实力的同时,扩充了自己的实力。

    第四个好消息…

    咳咳,依然是由赵冉带回:

    汉中晚稻丰收,而且亩产量达到了平均十六石,也就是后世的四百五十市斤左右…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当然,在后世,这是妥妥的歉收,但在这个水稻亩均产十石的时代,这个增量相当不可思议。

    注意,这是晚稻,深秋收获的第二季晚稻,而非初秋收获的正常水稻。

    汉中地处秦岭之南,属于亚热带。

    第五个好消息…

    虽非由赵冉带回,却依然和赵冉有关。

    益州牧步骘在成都试验占城稻、晚稻两季水稻成功,明年春耕时便开始在益州全境大规模推广。

    这两种稻种,皆由赵冉带回。

    第六个好消息同样来自于步骘。

    益州的益州郡、永昌郡试种甘蔗成功,并且成都城已建立制糖工坊,益州豪族因此对赵旻感恩戴德。

    第七个好消息,则与颜良有关。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颜良与益州蜀郡当地士族结亲,并平定了牂牁郡、越巂郡的小型叛乱,益州至此,算是彻底归心。

    同时,颜良这个戎马半生的老光棍,终于有了老婆。

    第八个好消息,是董和父子已开始与荆州豪族联合兴建工坊。

    地点就在襄阳城外的檀溪旁。

    第九个好消息,来自于中原的兖州。

    三学制在兖州推行近一年来,成果斐然。

    据兖州牧陈珪初步统计,兖州一州入学的学子已达八万之多,其中绝大多数为各县豪强子弟,也就是说,士族垄断知识的局面,开始改变了。

    第十个好消息,是卞夫人和谯县众人即将凯旋。

    赵旻早就盼着卞夫人这个熟妇归来了。

    若非卞夫人大力规劝,赵旻如今或许已变成一抷黄土…

    首发&:塔>-读小说

    最后一个好消息…是杨樱月为赵旻生下一个大胖儿子,主管接生的当然还是张仲景。

    赵云为这孩子取名为赵贤。

    香妹子对此羡慕不已,为此,赵旻和香妹子没少努力耕耘…

    此外,张凝的预产期仅剩一个月不到…

    好在这段时间,伏寿因宫中事务繁忙,倒也无暇吃醋。

    日子很快便来到卞夫人与曹家、夏侯家众人凯旋之时…

    中途,曹家、夏侯家众人曾回过一次谯县老家拜祭曹操,是以耽误了一些时日。

    但经过这场江南之乱,曹家、夏侯家对赵旻的能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这两家人对赵旻更加死心塌地。

    连带着,这两家对赵旻与卞夫人的婚事更加上心…

    只待卞夫人为曹操守孝期满,赵旻便将与卞夫人完婚…

    塔读@^>

    赵旻柔声呢喃。

    “阿妤,许都至西域,沿途之情报网急需完善,此事务必由你亲自处理…只是,辛苦阿妤。”

    卞夫人伸出柔荑,满含深情地摩挲着爱郎俊脸。

    “夫君何必与妾客气!此乃妾应为之事也。夫君…妾闻夫君遇险,曾痛不欲生…”

    赵旻握住佳人柔荑,吻住佳人丰满的樱唇,良久才依依不舍地移开嘴唇。

    “若非阿妤,我险些命丧黄泉。”

    卞夫人捂住爱郎嘴唇。

    “夫君休要再言此事。”

    卞夫人话锋一转。

    “夫君,袁本初来年是否仍会使阴谋诡计?”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赵旻蹙眉沉思片刻后,缓缓摇头。

    “袁本初乃出身名门之士人,其人今岁如此狼狈,且将受公孙升济、张燕两方滋扰,必无心亦无力再对付我…

    具体情况如何,且先看袁本初今岁是否向天子朝贡。若其人暂不愿与我交锋,今岁其人必将向天子奉献厚礼。”

    卞夫人美眸中满是关切之意。

    “夫君万万不可大意。”

    赵旻感受着卞夫人对自己的爱意,颔首笑道。

    “有阿妤在我身畔,我又有何惧?”

    卞夫人嫣然一笑、媚意自然而然流露。

    “夫君所言极是!妾来年必不离夫君半步!”

    赵旻又忍不住…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二人柔情蜜意一番后,做足前戏,复又共赴巫山行云布雨…

    其后数日,赵旻与卞夫人一同处理公务(顺便柔情蜜意)之余…

    清晨赵旻带三个小子练武、晚上教他们读书,挤出时间来,赵旻还要陪一陪大乔和几名妻妾,晚上偷偷摸摸幽会一下卞夫人、伏寿和步练师,日子过得颇为充实。

    在赵旻无微不至的体贴关怀下,大乔的心情越来越开朗…

    尽管二人未发生任何肉体关系,但二人的心灵明显越走越近。

    这一日…

    江东众人顺利返还丹徒城,而刘备一行人,也顺利抵达襄阳城。

    江南的局势,即将再次发生新的变化。

    【作者题外话】:上一章其实应该补充一句:

    截至目前为止,大乔或许才是最懂赵旻的那个女人。

    塔读@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有趣的是,孙策的庙廷没有设在长沙,而是设在了吴都建业(旧称秣陵,今称南京)。

    《宋书》记载,孙策庙在“朱爵桥南”。古代爵、雀互通,朱爵桥即朱雀桥,在今南京市。

    孙权于建业立兄长沙桓王府于朱爵桥南。--《宋书礼志》

    另外一处佐证,便是孙权病重时,曾遣太子孙和赴长沙桓王庙中祷告;孙和的行踪,又被孙鲁班的探子所监视。可知孙策庙就在建业城中。

    吴主寝疾,遣太子(孙和)祷于长沙桓王庙。--《资治通鉴》

    全公主(孙鲁班)使人觇视(监视),因言太子不在(桓王)庙中。--《吴书孙和传》

    由庙廷的设置地点,可知孙策的“长沙王”只是虚置。其子孙绍不可能继承“长沙王”的爵位,更不可能赴长沙就国。

    换言之,孙策的长沙王,与孙奋的“齐王”,孙霸的“鲁王”本质相同,均为遥领虚封。

    注:齐国在青州,鲁国在豫州,彼时均属曹魏。鲁国旧属徐州,光武时改属豫州,见《续汉书郡国志》。

    往深一些说,孙奋与孙霸是一字王,孙策是二字王,地位明显受到贬抑。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孙策的谥号是“桓”,按谥法:辟土服远曰桓,即开疆拓土之意。

    桓本是美谥,但在东汉末年则不然。

    汉桓帝与汉灵帝,彼时是昏君的代名词。蜀汉的刘备“叹息痛恨于桓灵”;东吴的陆凯则表示“汉之桓灵,大失民心”。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昔汉之桓、灵,亲近宦竖,大失民心。--《吴书陆凯传》

    甚至连董卓都认为“桓帝无功德”,因此将其“威宗”的庙号褫夺。

    二月辛酉,葬孝桓皇帝于宣陵,庙曰威宗。--《后汉书灵帝纪》

    是岁,有司奏,和、安、顺、桓四帝无功德,不宜称宗……皆请除尊号。--《后汉书献帝纪》

    在此背景下,“桓”的正面色彩也便遭到极大削弱。

    同时代得到“桓”谥之人,还有张飞。可以侧面佐证这个谥号的特殊色彩。

    塔读@^>

    同时,孙权以小宗身份上位,对待孙策一系,便不得不多加提防。在此背景下,孙策仅得王爵;至于其子孙绍,则被进一步降格为侯爵。

    在谥号选择上,孙权亦有所保留。“武”谥被赐给孙坚,至于孙策,仅仅得到“桓王”谥号。桓虽为美谥,但在东汉末年“桓帝失德”的历史背景下,无疑显得意味深长。

    其实东吴的统绪问题,困扰了孙权终生,因此他对孙策的态度也显得十分复杂,既有尊重之情,又有排斥之心。

    孙绍始为“吴侯”,后为“上虞侯”。这一爵位变化,可以充分反映出孙权的矛盾心理。

    及至孙皓,昭穆疏远,心理负担减轻,孙绍之子孙奉也因此遇害。东吴的统绪问题,终于被后世之君以暴力手段终结。

    孙氏兄弟一母同胞,也曾有过相亲相敬的美好时光;

    但在权力与私欲的作用下,孙权对孙策“尊崇未至”,孙权后裔则诛灭孙策后裔。

    同室操戈,乃至于此,徒令后世读者一声叹息。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