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九十四章 荆州观暮色,江东唱挽歌2
    这场谈话虽然过程极短、内容更短,但赵旻所展现出的城府和心机,让高志叹服不已。

    世事洞明的高志甚至认为,赵旻比曹操还要可怕。

    赵旻显然要比明着坏的曹操腹黑许多!

    尽管赵旻长着一张正派人物的脸。

    所以高志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尽快将高柔接回来,且高家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与汝南袁氏彻底割裂!

    甚至,高志还决定,劝陈留郡、以及隔壁陈郡那些摇摆不定的士族,尽快彻底归心于赵旻,并派出族中优秀子弟出仕。

    原因很简单:陈留是赵旻的基本盘,而赵旻不但极不好惹,而且将来一定可成大业。

    经过这一番风波,以陈留高氏为首的陈留士族,无条件归心于赵旻。

    这算是赵旻“大字报”带来的意外收获。

    两三日之后…

    陈矫顺利返回许都。

    与陈矫同行的,还有孙家一众娘子军。

    香妹子终于重返许都;大乔也终于见识到了如锦似绣一般的太平盛世气象。

    吴老夫人却有些不敢相信。

    孙坚的如夫人丁氏,则颇有些乐不思蜀。

    于是乎,怀着各异的心情,孙家娘子军随陈矫来到了坐落于宫城大街的卫府。

    香妹子虽极思念爱郎,却也不好丢下一众亲眷,独自进宫寻郎。

    更何况,早已得知亲家全家赶来的赵大娘,带着两个儿媳,及时赶到卫府门前迎接吴老夫人。

    孙策毕竟是一方雄主,又是赵旻的坚实盟友,一向极看重大局的赵大娘,对吴老夫人不敢有丝毫怠慢。

    两个亲家母见面,且是初次见面,一番寒暄客套在所难免。

    尤其是在赵大娘、吴老夫人都是文化人儿的情况下。

    但如此一来,张凝和杨樱月二女心中便颇有些不是滋味儿。

    二女的生母皆已离世,此刻见婆婆对香妹子的生母吴老夫人热情又恭敬,而一向跳脱活泼的香妹子,此刻竟乖巧无比地侍立于亲娘身后,二女心中便难免触景生情、自怜自伤。

    万幸在场之人有温婉懂事又细心的大乔。

    大乔见张凝、杨樱月二女情绪有些低落,便趁自己婆婆与赵大娘聊得投机、热络之时,悄悄凑到二女身畔,柔声道。

    “妾乃吴侯妾室桥氏,妾甚慕二位阿姊芳容,不知二位阿姊高姓大名?”

    大乔并非姓乔,而是姓桥。

    因为二女之姓,在《三国志》与《后汉书》的记载中均为“桥”。

    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桥,(周)瑜纳小桥。

    摘自《吴书之周瑜传》

    大乔、小乔的父亲桥公,有可能是袁术部将桥蕤的同宗。

    从《袁术传》、《孙讨逆传》的记载来看,客居庐江的桥公,很大概率也是袁术故将。

    建安四年(199)袁术死后,其家属部曲投奔庐江太守刘勋,同年复为孙策所破。

    桥姓并不常见,加之桥公与桥蕤共仕袁术,因此二人很大概率存在亲属关系。

    言归正传。

    此时的大乔,当然不可能如后世那么有名,更何况…

    与倾国倾城的张凝、英武而不失柔媚的杨樱月相比,大乔虽别有一番江南女子所独具的风韵,颜值却并不比二女更出众。

    再者说来,对自家夫君与孙策的关系,张凝杨樱月二女焉能不知?

    换言之,大乔与二女之间,并没有丝毫疏离感。

    是以,在张凝杨樱月二女看来,温婉的大乔便如同嫂嫂一般可亲。

    闻得大乔此问,性情同样温婉的张凝便盈盈一礼。

    “嫂嫂有所不知,妾姊妹二人皆幼于嫂嫂。妾乃武威张氏,阿妹乃弘农杨氏,妾二人久仰嫂嫂大名。”

    杨樱月虽是西域敦煌属国羌人,但其人父母既亡,又已为杨彪义女,便理应改籍贯及姓氏。

    此外,张凝和杨樱月确实经常听孙尚香提起大乔。

    大乔嫣然一笑。

    “妾乃糟糠之妇,怎当起似二位阿妹这等贵人久仰之赞?应是妾久仰二位阿妹大名,阿香曾多次提及,二位阿妹文武全才,乃卫将军不可多得之贤内助也。”

    大乔的笑容仿佛带着治愈心灵的神奇力量,加之说话又极好听,使张凝杨樱月二女心情瞬间开朗许多。

    杨樱月颇为自得地轻抚了一下自己的小腹。

    “嫂嫂过奖,妾今因有孕在身,故暂不能为夫君解忧。”

    杨樱月显然是在凡尔赛。

    大乔掩口轻笑。

    “阿月好福气!阿凝、阿月面相皆贵不可言,定可为卫将军诞下麟儿。”

    大乔虽足不出户,但无论情商还是言谈举止,皆无可挑剔。

    如是般,三女顺利破冰。

    张凝、杨樱月和孙尚香三女,性格虽各异,但终归有相似之处。

    而且三女年龄相近,都在二八上下的豆蔻年华…

    赵旻是真的狗。

    是以,与两个年方二八的小姑子关系都极佳的大乔,很快便哄得二女“咯咯”娇笑。

    在此时亲家探亲的私人场合,如此非但不算失礼,反而显得两家人关系融洽和睦。

    是以,聊得正热络的赵大娘和吴老夫人乐得如此。

    陪俩老太太唠闲磕的香妹子,见自己小嫂嫂与两个好姐妹如此倾盖如故,当然更是芳心暗喜。

    大乔与张凝、杨樱月二女笑了一阵后,便拉着二女走向孙家另外几名女眷所在的角落。

    那里赫然有孙坚妾室丁老夫人,孙权正妻谢夫人、妾室袁夫人,以及孙蕊、孙朗这对同母姐弟。

    谢夫人是会稽郡名士谢煚(音同炯)之女;

    袁夫人则是袁术之女,袁术兵败后其人被孙策俘虏,送给孙权做妾。

    孙蕊、孙朗皆为孙坚如夫人,亦即妾室丁夫人所生。

    换言之,丹徒城内吴侯府中,如今仅有孙权一人,在无后顾之忧之下,孙权方才得以大展拳脚。

    言归正传。

    这几人骤然来到异州他乡,又与赵大娘的关系隔了一层甚至是多层,是以此刻只是在打量着简约、低调却不失典雅的卫府,与此刻堂内的气氛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大乔见这几人颇有些闷闷不乐,便领着赵旻的两个老婆,与这几人相互认识。

    丁老夫人长期活在吴老夫人阴影之下,是以其人性子格外低调,即便对张凝杨樱月这两个晚辈,其人也略显谦卑。

    当然了,反过来思量,就是张、杨二女觉得丁老夫人没有任何架子、极好相处。

    孙权的一妻一妾,谢夫人和袁夫人皆出自名门,与张、杨二女不乏共同话题,自然也很快与张杨二女熟络起来。

    一心想嫁个好夫婿的孙蕊,对久居许都、生活在天子脚下的张、杨二女更是有些恭维。

    至于孙朗…其人还只是个未满十岁的小孩子,其人与小不了其人几岁的侄子孙绍,对曹彰、曹植这两个半大小子极感兴趣。

    此刻,孙家这两个小孩子,正津津有味地听曹彰、曹植炫耀他们远征益、凉二州之丰功伟绩。

    总而言之,有大乔在,卫府大堂内的这两家人相处和睦,气氛一时间融洽无比。

    赵大娘看在眼里,忍不住赞叹道:“阿妹好福气,桥氏不但知书达礼,且颇精于持家,实乃吴侯之贤内助也。”

    吴老夫人微微一叹。

    “阿姊有所不知,桥氏乃袁贼麾下大将之女,出身敏感,故而不得为阿策正妻也。

    幼台(孙坚胞弟孙静)有意为阿策迎娶吴郡顾家之女、顾元叹(顾雍)之嫡妹,只待阿策凯旋,幼台便欲向顾家提亲。”

    赵大娘也叹了口气,微微摇头道:“惜哉!惜哉!”

    显而易见,赵大娘极喜欢大乔,故而才会为她遗憾。

    就在这时…

    【作者题外话】:自写这本书至今,云某对伏寿充满同情,对大乔则是既同情又喜爱。

    孙策与周瑜“纳二桥”,事在“攻皖”的历史背景下。皖县在庐江郡,可知此事发生在建安四年(199)孙策攻克庐江之时。

    (周瑜)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吴书周瑜传》

    刘勋失去庐江之后,辗转荆州,北投曹魏。至于庐江皖县中的女眷,则全部沦为孙策集团的战利品。

    (建安四年)庐江太守刘勋率众降,封为列侯。--《魏书武帝纪》

    刘勋之女、袁术之女、步氏母女、包括二桥姊妹,纷纷被江东集团的将领们瓜分。孙策纳大桥,周瑜纳小桥,至于袁术女和步氏则“入孙权宫”。

    汉末,其(步夫人)母携将徙庐江,庐江为孙策所破,皆东渡江,以美丽得幸于(孙)权。--《吴书步夫人传》

    (袁术)妻子依术故吏庐江太守刘勋,孙策破(刘)勋,复见收视。(袁)术女入孙权宫。--《魏书袁术传》

    孙策死于建安五年(200)。

    换言之,孙策纳大桥之后,仅仅过了一年就死去。

    孙策死时,想必大桥心如死灰。

    然而,孙策嫡子孙绍,却是由大桥含辛茹苦抚养成人。

    (孙权)追谥(孙)策曰长沙桓王,封子(孙)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吴书孙讨逆传》

    但与被曹老板杀死的伏寿命运不同,大桥很可能寿终正寝。

    确实惜哉!

    这一章,咱们说一说刘备是如何从公孙瓒处转到陶谦处的。

    初平年间(190-193),刘备跟随田楷(公孙瓒所署青州刺史),在青州对抗袁谭。

    在此背景下,刘备部曲兵员数量锐减,同时目睹了赵云的离去与幽州的乱局,因此萌生去意。

    兴平元年(194)刘备弃田楷而归陶谦。同年,刘备提领徐州,遣使向袁绍示好,获得了河北集团的政治背书。m..cc

    刘备又举荐袁谭为茂才,化敌为友,与袁绍和解,成功改换门庭。

    了解到上述背景,便可以解释刘备在建安初年(196-199)的一系列反常行为。

    建安初年,孔融、田楷、公孙瓒相继遭到袁绍讨伐,而刘备坐视不救,归根结底,是因为他的政治立场已经发生变化。

    田楷与袁谭的战争,是刘备“出走徐州”的导火索。

    刘备最初的政治靠山是公孙瓒。其直属上司,则是公孙瓒所署青州刺史田楷。

    (公孙瓒)以严纲为冀州,田楷为青州,单经为兖州,置诸郡县。--《魏书公孙瓒传》

    为了争夺青州,袁绍任免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与公孙瓒集团抗衡。

    (公孙瓒)遣其青州刺史田楷据有齐地……(袁)绍乃遣子(袁)谭为青州刺史,(田)楷与战,败退还。--《后汉书公孙瓒传》

    初平年间(190-193)的刘备,曾多次参与对袁绍的战争。

    《魏书武帝纪》记载,初平三年(192),公孙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袁绍”。

    袁术与(袁)绍有隙,术求援于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袁)绍。--《魏书武帝纪》

    刘备驻兵的高唐县,单经驻兵的平原县,均属青州平原郡(见《后汉书郡国志》)。

    刘备后来又在青州齐国与田楷配合,共同阻击袁绍。

    袁绍攻公孙瓒,先主与田楷东屯齐。--《蜀书先主传》

    那么问题来了,刘备为什么要改换门庭呢?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