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四十五章 日暮人渐归,群鸡犹啄黍3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这支骑兵虽皆未着甲,却仍显得极为剽悍,且每名剽悍骑兵的一左一右,皆有两匹战马随行。

    暮色虽浓重至极,这支骑兵却均未持火把,且无人开口,此处一时间,惟有隆隆马蹄之声。

    从队伍中迎风招展的大纛、旌旗来看,这支骑兵,正是自河套草原凯旋的颜良、赵云等精锐骑兵。

    此刻,为了尽可能提速,这支骑兵正在轻装赶路。

    就在这时,高速行进的大军中,突然传来层层下达的军令。

    “主将有令,暂停行军!”

    “主将有令,暂停行军!”

    …

    于是,几乎在一个呼吸之间,这支正高速前进的浩荡骑兵,便如骤然按下了暂停键一般,勒马止步待命。

    尤为难得的是,每名骑兵,皆同时勒住了自己的三匹马。

    塔读@-读小说

    乐进虽沉默不语,却也一脸佩服地向赵云抱拳。

    以夏侯渊之能,其人完全可以率一人三马的骑兵日行四百里。

    但由于昨日兵卒疲累,加之如今他们仍处于匈奴人地盘上,故而赵云一再坚持,以日行二百五…十里的速度行进。

    而且,赵云强烈要求,派出斥候在大队人马三十里外打探敌情。

    赵云摆摆手,苦笑道:“子扬过奖。某等仍处于敌境,云不可不慎也。”

    其人复又看向赵虎。

    “阿虎,可曾探明敌情?”

    就在一刻钟之前,赵虎派出的斥候返回报告,称在三十里外发现身份不明之骑兵踪迹。

    这行踪可疑的骑兵具体身份虽仍无法确定,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其是敌非友。

    结合此地仍为南匈奴人的活跃范围,那么,众人几乎已可以确定敌人的具体身份:休屠各人。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休屠各人的活跃范围极广。

    西至凉州武威郡,东至南匈奴单于王帐,北至塞外广袤大草原,南至关中渭水之北,皆为休屠各人的牧场。

    近年来,休屠各人依附于南匈奴左贤王,因此,他们出现于此地不足为奇。

    是以,赵云始终禁止骑兵们点燃火把,因为那是主动成为休屠各人活靶子的作死行为。

    赵虎唤来斥候屯将。

    那人躬身抱拳:“回二主君,以仆视之,敌骑约有数百,然其人皆轻装,是以,仆以为,附近必有休屠各之营帐。”

    赵云挥挥手后,那屯将便抱拳退下。

    荀攸抚须蹙眉。

    “子龙,愚以为,此休屠各人,或是为韩文约所收买者。”

    刘晔蹙眉颔首:“公达兄所言极是!如此看来,其众必为数不少也。”

    首发&:塔>-读小说

    赵云看向其余众将。

    张辽捋须道:“子龙兄,某等不如趁休屠各人不察…”

    其人做了个下砍的动作。

    夏侯渊笑道:“文远所言甚是!”www..cc

    杨修急了。

    “妙才兄,文远兄,某等尚且无法摸清敌军虚实,遑论迎敌乎?”

    颜良也摇摇头:“妙才,文远,不甚妥也。而今某等虽在暗,然敌军亦在暗。且某等疾驰一整日,仓促迎敌…恐非良策焉。”

    乐进不能不开口。

    “某以为,当退后三十里扎营。”

    性急的颜良,替乐进说出了后半句:“扎营固守以待天明,方为上策也。”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暮色中,荀攸和刘晔对视一眼后,同时颔首。

    赵云当即下定决心。

    其人颔首后沉声道:“某等务必率全体兵卒安然返许都,切不可鲁莽行事。既如此,便依诸位之言,后撤三十里扎营。”

    这时,神色间虽颇显疲惫,但仍强撑着赶路的蔡琰策马缓缓行来。

    仍是一身纯白色装扮的蔡琰轻声道:“诸位兄长勿忧,更无需退避一舍之地。妾有一策,或可退敌。”

    蔡琰此言一出,众人皆惊。

    赵云抱拳道:“不知昭姬有何妙策可退敌?”

    同一时间,长安凉州牧衙署内。

    “此话当真?”

    满宠腾地一下站起身来。

    塔读^小说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其人即便早已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在骤然听闻此消息时,也仍忍不住大惊失色。

    那秘谍深深一揖。

    “满使君,此事乃仆亲眼目睹,句句属实。”

    满宠面色阴晴不定,旋即其人恢复冷静。

    “也罢,某连夜赴大散关,请马征西出兵相助。”

    马征西,便是驻守大散关的征西将军马腾。

    毋庸置疑,那秘谍向满宠禀报的,正是休屠各大军过境之事。

    此秘谍于萧关一带活动,其人曾亲眼目睹,至少一万休屠各骑兵,驱赶羊群经过萧关北侧的枯草原。

    这些休屠各骑兵的目的地不言而喻。

    满宠说走就走,其人向那秘谍道:“你为某麾下从事,明白?”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那秘谍机灵至极,当即会意。

    “诺!满使君,仆乃赴北地郡体察民情也。”

    满宠满意至极,吹熄油灯后一招手。

    “随某来!”

    少顷,马厩中便传来马嘶之音,旋即,“的的”蹄声骤然远去。

    寿春,太守府内。

    着盆领甲、戴兜鍪的徐盛,在“嚓嚓”甲叶撞击声中,扶着佩刀匆匆走进书房。

    “梁府君!雷薄、陈兰二人暗中屯兵,欲犯我九江西境!”

    头戴进贤冠、着玄色深衣、正伏案疾书的梁习,在油灯下抬起头,眼中布满血丝,一脸倦意。

    其人神色虽疲惫已极,但语气仍不徐不疾。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文向勿忧,某对此早有预料。时近正旦,贼寇必不安分。

    某已备齐艨艟,又向陈府君借来两艘斗舰,斗舰明晨即至,你卯时点齐五千水兵,备足粮草,溯淮水而上,力争一夕克敌!”

    徐盛愕然。

    “梁府君已做足准备?”

    梁习淡淡一笑:“某不敢负主公所托也。文向且早些安歇,明日卯时点兵开拔即可。”

    徐盛躬身抱拳:“梁府君放心,盛此行,必速战速胜!”

    梁习起身作揖还礼。

    “有劳文向!宵小之辈,焉可如此猖狂?”

    徐盛感动之余,又有些惭愧。

    自己只会打探情报,却不成想,梁习早已将一切可能都计算在内。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若非梁习任九江太守,自己恐怕要大意失寿春。

    一念及此,其人咬牙切齿道:“盛亦不敢负主公所托也!”

    梁习笑道:“甚好!文向,此战至关重要!某与君共勉!”

    徐盛深深一揖后,斗志昂扬地“嚓嚓”离去。

    梁习目送其人远去,嘴角露出欣慰之笑。

    许都,卫府。

    赵旻仍在与黄衡秉烛夜谈。

    “公度,你我今日既已开诚布公,你便不妨明言。巴蜀之地,是否仍心向汉室?”

    黄衡不假思索:“回卫将军,此事毋庸置疑。向者,刘君郎不臣之心巴蜀人尽皆知,故而其人不得善终焉。

    而今,闻卫将军奉天子以顺民望,巴蜀士人无不雀跃,独刘季玉一人,心有戚戚耳。”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刘君郎便是曾私造天子车驾的刘焉。

    刘璋正因其心有戚戚,所以心虚不敢向天子朝贺。

    赵旻已经听懂。

    于是其人不再与黄衡讨论此事,而是改为分析、探讨巴蜀如何实现一年两熟。

    我们再来看蔡琰。

    其人樱唇轻启,含笑道:“此便为妾之计,诸位兄长以为如何?”

    【作者题外话】:屠各胡,全称“休著屠各”,是匈奴休屠王支属后裔。

    休屠王部落最初落脚于河西走廊一带,之后逐渐向东南方向内迁。

    在迁徙过程中,这一部落在凉州、并州、冀州等地留下了诸多子嗣群。

    史书中所见的“休屠”、“休著”、“休屠各”、“休著各”、“屠各”说得实际是同一回事。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至于“各”的尾缀,按学者陈勇先生考订,当是并州当时的语言习惯,即所谓“晋之北鄙”的方言。

    注意:此事详见陈勇《屠各称谓的演变与入塞匈奴的地域化》。

    按《晋书北狄传》记载,“北狄以部落为类,凡十九种,而屠各最豪贵”。可知在魏晋时代,屠各这一匈奴贵族支脉,地位已经大大提高,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北狄以部落为类……凡十九种,皆有部落,不相杂错。屠各最豪贵。--《晋书北狄传》

    当然,在汉末,休屠各人还是南匈奴人的附庸。

    焉意渐盛,造作乘舆车具千馀乘。荆州牧刘表表上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蜀书一刘焉传》

    注意:乘舆即“天子御辇”。刘焉造乘舆,被刘表密奏弹劾,此事颇为可笑。

    更可笑的是刘表一面弹劾刘焉“制作伪具”,一面自己在荆州“郊祀天地”。更令人哭笑不得。

    要知道,郊祀乃是专属天子的大祭礼。

    兴平元年,马腾之乱(西历194年)时,刘焉长子刘范于关中响应马腾,却兵败被杀。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刘范死后不久,天降闪电,在绵竹县(当时的益州刺史治)引发火灾,还把刘焉私造的天子车服銮仪给烧了。

    刘焉惊惧交加,迁至成都,同年(西历194年)便发病猝死。

    (刘)焉意渐盛,造作乘舆(指皇帝)车具千馀乘……天火烧城,车具荡尽,延及民家。--《蜀书刘焉传》

    (刘)焉徙治成都,既痛其子,又感祅灾(指天火烧城),兴平元年,痈疽发背而卒。--《蜀书刘焉传》

    李傕等人听闻刘焉死讯,弹冠相庆,兴致勃勃地派遣颍川人扈瑁担任益州刺史。

    焉死,子璋代为刺史。会长安拜颍川扈瑁为刺史,入汉中。--《英雄记》

    扈瑁入蜀,引发了益州内乱。

    刘焉死后(194),追随他时间较长的三子刘瑁未能继位。

    益州豪强赵韪、王商等人贪图刘璋“温仁”(即方便控制),便拥立资望浅、年纪轻的幼子刘璋强行接班。

    (益)州帐下司马赵韪、治中从事王商等,贪(刘)璋温仁,共表代父。--《华阳国志》

    塔读^小说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适逢长安任命的新任益州刺史驾到,刘焉部将沈弥、娄发、甘宁等人遂借机造反,刘璋派遣赵韪前往镇压,甘宁等人溃入荆州。

    长安拜颍川扈瑁为刺史,入汉中。荆州别驾刘阖,璋将沈弥、娄发、甘宁反,击璋。不胜,走入荆州。璋使赵韪进攻荆州。--《英雄记》

    这便是本书中时间中六年前,益州动乱的始末。

    乱世之残酷、人心之躁动、野心之蓬勃,由此可见一斑。

    唉…哎?等等…

    王允之事似乎还没讲完对吧?

    好,接着上上章,继续为您说。

    上上章说到,董卓遇害后,其滞留长安与扶风的亲属,遭到了血腥夷灭。

    其老母年逾九旬,在郿坞徒步逃命,遭到斩首;

    其孙女池阳君董白,年未及笄(十五岁),亦被杀。

    塔读^小说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其弟董旻、其侄董璜一并遇害,三族皆灭,阖门尽死。

    (董)旻、(董)璜等及宗族老弱悉在郿,皆还,为其群所斫射。卓母年九十,走至坞门曰:“乞脱我死”,即斩首。--《英雄记》

    并州集团如此处心积虑,且对待政敌家眷竟残暴至斯,这是好人能做出来的事儿?

    所以,并州集团并未高兴太久,因为他们不可能得人心!

    还是应了那句话: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那么,我们来看看,并州集团的腐败统治。

    虽然因为文学作品的“先入为主”,以及太原王氏在当时(魏太尉王凌是王允侄子)以及后世(北朝五姓七家之一太原王氏)的地位影响…

    王允总被塑造成心存汉室的忠良;

    实际就历史记载来看,其人水平还不如董卓。

    在并州集团统治的四十日间,长安城中可谓鸡飞狗跳,乌烟瘴气。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他们对内残酷镇压,对外刚戾自大,最终引发了滔天兵祸,本就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也彻底崩溃。

    (1)并州军对内镇压

    特别要强调一点,并州集团的对内镇压,主要是镇压自己人,即并州人。说得难听一些,就是内讧。

    首先就是王允与吕布的内讧。

    王允是司徒,已高居三公(万石);

    杀董卓后,其人又“录尚书事”,即总揽朝政,实际取代了昔日董卓的地位。

    吕布是骑都尉(比二千石),杀董卓后晋升奋武将军(二千石),仪同三司,与王允共秉朝政。

    但王允对吕布极端轻蔑,乃至“以剑客遇之”。

    即:

    用对待雇佣兵的礼节来对待吕布,导致吕布心怀愤恨。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王允)素轻布,以剑客遇之。--《后汉书王允传》

    在如何处理董卓旧部一事上,二人又有冲突。

    吕布主张招安,王允却主张剿灭(详见《后汉书王允传》),最终将相失和。

    可知董卓死后,王允彻底忘乎所以,政治嗅觉居然比吕布这个粗鄙武夫还差。

    其次就是吕布与李肃的内讧。

    董卓的女婿牛辅,因为领兵在外,侥幸逃过了最初的大清洗,因此并州集团派遣李肃进攻牛辅,欲斩草除根。

    结果李肃反被牛辅打败,而吕布落井下石,借口李肃作战不利,竟将其斩首。

    吕布乃使李肃以诏命至陕讨辅等,辅等逆与肃战,肃败走弘农,布诛杀之。--《后汉书董卓传》

    须知,李肃是吕布的同乡(并州五原),二人还共同参与刺杀董卓。

    革命的友谊,也敌不过现实的利益,可见城墙都是从内部崩塌的。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李肃在今日所见的史书中记载有限,不过成书于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即《三国演义》蓝本),却将李肃与吕布并列为董卓麾下的左右手。

    或许元代学者能看到一些彼时尚存的原始史料,佐证李肃的地位。

    用文者有大夫李儒,用武者有吕布、李肃,三人辅佐董卓。--《三国志平话》

    演义中,李肃则被罗大大塑造为助董卓策反吕布之人。

    按《后汉书》所载,董卓死前,李肃与吕布官职相同,均为“骑都尉”。

    可知二人的资历与定位,应该大抵相似。最终却在利益相争中,以悲剧收场。

    并州人对自己的内部成员都如此昏庸残暴,对外人如何,也便不难想象了。

    典型例证就是蔡邕之死。

    所以云某说,蔡邕之于董卓,与班固之于窦宪何其相似也!

    这个内容,咱们下一章再详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