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三十章 单于夜遁逃,大雪满弓刀终
    几乎同一时间,左贤王营寨外的一处依山傍水狭隘之地。

    望见北方那滚滚而来的烟尘,又望见西南方的大火浓烟,乐进、夏侯渊和张辽三人虽未在一起,却几乎同时哈哈大笑。

    “匈奴狗又中计矣!”

    这个“又”字,用得恰如其分。

    此刻,因发现了这处绝佳的埋伏地点,是以三名猛将选择了纵横交错的鱼鳞阵,以期密集的箭矢可覆盖尽可能多的敌军。

    大笑之后,处于不同位置的三人,不约而同地下令。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传某军令,备齐手戟,取弓箭!”

    一直被赵旻珍藏的近二十万支手戟,今日终于要派上用场了。

    显而易见,三位猛将的套路如下:

    先以弓箭抛射,再掷手戟,最后短兵相接。

    至于在近四万大军弓箭抛射、掷手戟之后,匈奴人还会不会不要命地前冲,那就要看左贤王平时对待兵卒如何了。

    在这个时代,包括袁绍在内,都不敢如此打仗。

    因为太烧钱!

    俄乌战争时,俄乌双方都小心翼翼地打仗,愣是将热兵器战争,打成了武德尽失、热冷兵器结合的一战战争。

    原因很简单:怕烧钱。

    导弹和炮弹自不必提,子弹、柴油、枪械难道不是钱?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赵旻不怕,他有各种研发兜底,而且…最关键是,这些辎重都是由袁绍无私赞助。

    随着滚滚烟尘渐行渐近,兼具弓骑兵、重骑兵两者之长的卫府中军兵卒们,皆将箭矢搭在弓弦之上。

    放在之前,如此做根本不实用…

    因为没有马蹬助力,骑兵在马上不好发力,单凭臂力、不靠腰腿发力的话,很难将强弓弓弦拉满。

    如此一来,骑兵何谈远距离抛射?

    有了马蹬之后,一切才成为了可能。

    三名宿将各自估算着距离、敌军速度及强弓四十五度角抛射的射程,名将与庸将的区别,正在于此。

    庸将很难算准这点,直接导致大军先机尽失。

    这三名千古流芳的不朽名将,当然毫无问题。

    随着三人几乎同时猛地大喝:“放!”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金柝声便“当当当…”响起,“嗖嗖嗖…”、“咻咻咻…”

    弓弦震颤之声、箭矢破空之声,皆随之而响起。

    近四万人、呈鱼鳞阵前后交错抛射…这威力可想而知。

    一时间,对面的匈奴骑兵军阵中,惨呼声响彻云霄。

    因计算精准,骑兵们四轮抛射之后,对面的匈奴骑兵方才冲到手戟的射程范围。

    骑兵们遂放下弓箭,将悬挂于盆领甲脖颈甲片处的手戟摘下,奋力掷出杀敌。

    虽然人均五支手戟,但…

    骑兵们仅仅将第二支手戟掷出之后…

    战损比已然超过四成的匈奴骑兵,便渐渐止住冲势,在漫天哀嚎声中,调转马头向后疾退。

    这让乐进、夏侯渊和张辽三人有些措手不及。

    他们委实未曾想到,当骑兵们装备马蹬之后,再使用这种骑射战术,竟犀利至斯。

    事实证明,匈奴人的大爷还是大爷:大汉的武德仍然充沛无比,匈奴人仍需继续做大汉的仆从。

    苟哥也还是苟哥。

    苟哥赵旻不但有粮草不足恐惧症,还有火力不足恐惧症。

    苟哥忽略了一点:匈奴兵不是冀州兵,左贤王更不是财大气粗的袁绍。

    做工优良的强弓劲矢,那些仅着皮袍的匈奴人根本挡不住!

    而且,不同于铁甲下内衬绢帛的卫府铁骑,匈奴人哪里穿得起丝衣?

    他们若想取出箭头,可不像有绢帛兜住箭头的卫府兵卒那么容易!

    苟哥不按套路出牌,他这是用钱,硬生生砸出来一场大捷。

    乐进、夏侯渊、张辽三人深得苟哥“痛打落水狗”之精髓,于是乎,鱼鳞阵变锋矢阵,紧紧蹑着溃军掩杀而去。

    可怜匈奴骑兵尚未与汉军短兵相接,便已伤亡近半,匈奴人军阵后边的地上,满是受伤的兵卒和战马,又如何提得起速度?

    因此,此地虽无硝烟和烈焰,却远比左贤王那处战场更惨烈。

    卫府铁骑们刚刚吃过香喷喷的羊肉饺子,士气正旺,遑论他们如今是追着溃兵掩杀。

    于是乎,一场一边倒的单方面屠戮,就此拉开序幕。m..cc

    三位猛将身先士卒,率近四万士气正旺的重骑,如下山猛虎般冲向士气崩溃的匈奴逃兵们。

    左贤王不可能再等到营寨内赶来的任何援军。

    一场围点打援,被士气如虹的卫府铁骑打成了歼灭战。

    赵旻的饺子功不可没。

    不知不觉间,鹅毛大雪纷纷扬扬飘落。

    天色渐渐转黯,夜幕悄悄降临,大雪始终未停。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洼地中的营地内,大火已被鹅毛大雪熄灭,厚厚的雪被,将余烬覆盖。

    左贤王、匈奴左大将及左大都尉三人,蹲坐于鹿角之间,怔怔地望着那一片洁白的营地。

    大雪落满其身,三人宛若三尊雪雕。

    一场大火,加上鹿角和拒马的拦阻,惊马的践踏、汉军密集的箭雨,以及那阴险至极的汉家将军突袭,致使如今这处营地中,仅余他们三人。

    毋庸置疑,那阴险至极的汉家将军,正是下午时始终未露面的颜良。

    一言以蔽之,颜良整了个大活儿。

    左贤王的兵卒们,你们想挪开鹿角?

    对不起,尔等须问问俺颜良答不答应!

    于是乎,在颜良率军奋力突袭拦截下,冲天而起的大火、四处蔓延的火苗,将匈奴人的生命吞噬殆尽。

    当然,狡猾的颜良不会放任战马被烧死,其人以套索拽倒了一面寨墙,兵卒们复以套索缚住了惊马。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万幸有马蹬,否则套马的骑手们一定会被惊马拖到地上。

    然而,战马可以离去,人却不能。

    所以…

    简言之,左贤王、匈奴左大将和左大都尉,就这么成了光杆。

    而最让他们三人绝望的是,援军始终未至。

    洼地上方,骤然响起一声长笑。

    那是赵云的声音。

    “左贤王,你营寨之援军何以迟迟未至?”

    随即,一个让左贤王惊骇不已的嗓音响起。

    “单于,休要再顽抗,请与汉军商谈。”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闻得此言,左贤王等三人,由纹丝不动的雕像,重新变成活生生的人。

    左贤王一听到这声音,立即便明白,自己大势已去。

    时间回到一个时辰前。

    当颜良这个老银币四处突袭、拦截火海中的匈奴人时,赵云对徐晃抱拳。

    “公明,有劳你于此处助战,云须率军赴左贤王营寨,支援文谦等人。”

    徐晃抱拳还礼:“子龙兄尽管去,此处有前将军及某足矣。”

    赵云上马提枪,率一校精锐骑兵匆匆而去。

    万幸赵云一向警惕,他这一趟支援,立下了大功。

    赵云冒着风雪,奋力追上大军后,只见…

    乐进、夏侯渊和张辽正杀得兴起,且已尾随溃兵杀至营寨辕门。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若非赵云及时赶到,左贤王仅剩的两万余战兵,恐怕要全军覆没。

    赵云啼笑皆非。

    其人高呼:“文谦!妙才!文远!速速住手!”

    上头了的三人,这时方才醒悟过来。

    糟糕!

    临行前,主公曾再三嘱咐,勿要过分杀戮…

    三员猛将看着正仓惶逃窜的残兵败卒,欲哭无泪。

    主公见谅,非是某等上头也,实是匈奴人不堪一击也。

    赵云与三人不约而同地擦了擦额头冷汗。

    张辽讪讪一笑:“子龙兄,而今某等如之奈何?”

    赵云叹道:“有劳三位清扫战场、收拢兵卒,将无恙之匈奴战马、兵卒押回大营。云自去左贤王营寨,完成卫将军托付之使命。”

    这三人追逃兵追得得收不住手,早已将赵旻托付之事抛到了九霄云外。

    赵云完全理解这三人。

    两军交锋,哪里能怀恻隐之心?

    与三人分别后,赵云便率一校骑兵,冲至左贤王王帐处。

    在茫茫大雪之中,赵云正要逮住一名匈奴人问明,却骤然听得箜篌清脆悦耳之音奏响,旋即便传来使人闻之心碎的歌声。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

    【作者题外话】:鱼鳞阵又称鱼丽阵,原创于我们华夏神州,亚历山大不但一直未支付我们的专利使用费,还无耻地剽窃了咱们老祖宗的发明专利。

    前文介绍过,手戟是汉末三国常用的投掷武器,且射程不比平射的弓箭近多少,当然,抛射的弓箭射程,手戟远远达不到。

    抛物线,了解一下。

    而且,手戟可以挂到东汉盆领甲的领甲上,使用相当方便,还锋利。

    盆领甲,顾名思义,领子如盆。

    综上,除了贵,手戟没其他毛病。

    没有马蹬时的骑射,射程近且威力不足,诸君可以想象一下,双脚不着地、坐着射箭是什么感觉…

    话说回来,在汉末三国那个物资严重不足的年代,还真没有人敢如此不计成本地打仗。

    毕竟,那时候,连军粮都是桑葚、糟糠、麦屑等乱七八糟的粮食。

    甚至没有足量的铜铸钱…

    铁都恨不得用来打造兵器,以至于耕作方式是火耕水耨…

    何其惨也!

    这一章,咱们聊聊董卓。

    因为蔡琰即将登场,若说蔡邕,便绕不开董卓。

    何况,云某始终认为,曹操所作所为,比董卓还要过分。

    咱们从董卓善待汉臣作为切入点,展开论述。

    中平六年(189)八月董卓上洛,虽然昏**虐,以至遗臭万年;但最初确实做到了与士大夫共享权力,并非如史书所言般“独擅朝纲”。甚至《后汉书》也如实记载,称“卓虽行无道,犹矫情忍性,擢用群士”。

    (卓)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后汉书董卓传》

    忍性矫情,矫与忍意义相似,也就是说,董卓老贼虽无道,却还能忍住脾气,按捺住性情,提拔士人。

    受到董卓提拔的朝官,大抵可以分作两类。

    一类是党锢名士与关东豪族,这类人物无疑是“遮掩门面”的把戏。

    另一类是掌握机要的核心,他们主要依赖于“乡党政治”。

    对董卓而言,他们或者是凉州同乡,或者是关中子弟,又或者是旧时同僚。

    董卓上洛之初,确实做到了“矫情忍性”。凉州集团的核心成员,依然局限在军界,并不染指政务。此即范《书》所言“卓所亲爱,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

    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后汉书董卓传》

    董卓操纵东汉朝廷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控制吏部”来提拔仕途受阻的人物。

    幽滞之士,多所显拔。--《后汉书董卓传》

    吏部既然掌握了人事选举,自然成为董卓笼络人心的工具。

    看吏部尚书的安排,便可看出深意。

    董卓时代的吏部尚书是周毖。

    据《续汉书·百官志三》记载,有三公曹、吏部曹、民曹、南北两主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

    所以,吏部尚书没有任何问题。

    周毖按《后汉书》为汉阳人,汉阳即凉州天水。按《英雄记》则是凉州武威人,与关中集团的张济、张绣、贾诩同乡。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蜀书许靖传》

    周毖,武威人。--《英雄记》

    当然,无论周毖是汉阳人还是武威人,他都是凉州人。

    可见董卓对吏部的安排非常上心。大约是因为凉州将校久在边地,浸染胡风,在技术性比较强的政界很难找到位置,因此选择“州里人”把持选举。

    周毖的助手是许靖。

    其人与从兄弟许邵,搞了个月旦评。

    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许)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蜀书许靖传》

    许靖是汝南人,与袁绍同乡。

    董卓上洛之初,与汝南袁氏关系远不似《三国志》记载般糟糕,先迁袁术为后将军(原是虎贲中郎将),又授出奔冀州的袁绍为渤海太守,还曾拉拢袁绍集团的核心人物张邈与曹操。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太傅袁隗(袁绍叔父)与董卓之间,曾经存在合作关系。

    只因初平元年(190)袁绍在关东起兵,才连累袁隗被杀。

    袁隗与董卓的同盟关系,彼时天下皆知。公孙瓒甚至为此作书谴责袁绍不孝。

    (袁)绍为勃海(太守),当攻董卓,而默选戎马,不告父兄,至使太傅(袁隗)一门,累然同毙。不仁不孝,绍罪三也。--《后汉书公孙瓒传》

    可见典选吏部的周毖与许靖,实际分别是靠“董卓同乡”与“袁隗同乡”的关系才得以出任。

    另一方面看,周、许二人虽然受尽董卓礼遇,却心向关东,甚至故意表奏心怀不满的士族出任关东牧守(诸如刘岱、张邈、孔伷、张咨),最终酿成大乱。

    在董卓的清算下,周毖被杀,许靖出奔。

    我们再看看董卓的聪明之处:

    “阉党乱政”是贯穿东汉的痼疾。

    自章帝刘炟(刘秀孙子、明帝刘庄之子)以后,皇统屡绝,幼主嗣位之事极端频繁。

    因此外戚与宦官的争斗,便成为东汉的主旋律。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董卓之前,已经有孙程政变,党锢之祸,陈蕃窦武之死等诸多由宦官发动的宫廷惨剧。

    至于何进被杀,不过是宦官政治的另一个缩影。

    董卓上洛(189),恰逢十常侍之乱。

    因此清算宦官,为党锢名士平反,便成为增加名望的契机。

    董卓率群臣上书,平**锢冤案时,“三公人选”是特别需要关注的。

    太尉即董卓本人,司徒是黄琬,司空则是杨彪。

    考虑到此次上书,三公俱带斧钺仪仗,可知排场与影响相当惊人。

    (董)卓乃与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俱带鈇锧诣阙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后汉书董卓传》

    彼时刘协仅有九岁,无异傀儡,根本不具备处理政务的条件。

    由此可知,此次政治表演,不过是董卓演给天下人看的把戏罢了。

    历史也确实是如此发展。

    董卓在“平反冤案、以从人望”之后,立刻将自己从太尉晋升为相国。

    “董相”之名也自此而始。

    于是悉复(陈)蕃等爵位,擢用子孙。寻进(董)卓为相国。--《后汉书董卓传》

    与董卓共同参与表演的黄琬与杨彪,二人的出身履历,比较值得关注。

    司徒黄琬是荆州江夏人,本是豫州牧,被董卓征召为司徒。

    其幕后勾连,恐怕与他中平年间(184-189)出任“右扶风”有关。

    中平初,(黄琬)出为右扶风。--《后汉书黄琬传》

    黄琬履职的(司隶)扶风,与董卓的老家(凉州)陇西临洮相距不远,均在关中。而扶风郡与临洮郡,在三国时代均被划入雍州,可知风土习俗应当比较接近。

    是时不置凉州,自三辅拒西域,皆属雍州。--《魏书张既传》

    且董卓长期活跃在扶风地区,曾有“屯军扶风”的记载。与黄琬应有故交。

    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董)卓独全众而还,屯住扶风。--《魏书董卓传》

    黄琬在灵帝末期出任豫州牧,而董卓集团的吏部尚书周毖,其父周慎亦曾出任豫州刺史。从这个角度看,或许黄、周二家亦有私交。

    周珌(毖),豫州刺史(周)慎之子也。--《东观汉记》

    司空杨彪出身弘农,与黄琬履职的右扶风,在东汉时代同属司隶校尉部;

    且杨彪父杨赐是黄琬仕途的举主,两家亲近可见一斑。

    光和末,大尉杨赐上书荐(黄)琬有拨乱之才,由是征拜议郎,擢为青州刺史。--《后汉书黄琬传》

    更重要的是,杨彪之祖杨震,名闻天下,号称“关西孔子”。

    董卓作为雍凉豪族,对弘农杨氏必然有所敬畏。

    再加上杨彪与汝南袁氏通婚(杨彪娶袁术姊妹),因此在董卓与袁隗合作的环境下,受到重用理所应当。

    (曹操)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魏书曹植传》

    实际杨彪的前任司空,也恰恰就是董卓。

    中平六年,(杨彪)代董卓为司空。--《后汉书杨彪传》

    杨彪在关中朝廷中(190-195)可谓仕途显赫,虽曾被短暂免官,旋即复起,历任大鸿胪(九卿)、少府(九卿)、太常(九卿之首)、京兆尹(治长安)、光禄勋(九卿)、最终官至太尉(三公)。

    这与其“出身关中”是不可分割的。

    好,现在,咱们聊聊蔡琰老爹蔡邕。

    在被董卓提拔的名士中,蔡邕是个异类。

    他既非董卓的乡党,也没有仕宦履历上的交集,但其人特别受到董卓的宠信,被待以国士之礼。

    蔡邕也投桃报李,竭诚尽忠,最终被王允所杀。

    蔡邕之于董卓,无异于班固之于窦宪,陈琳之于袁绍。

    首发&:塔>-读小说

    (王)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后汉书蔡邕传》

    当然,王允这是在胡说八道!

    王允是好人吗?

    他是好人堆里挑出来的!

    蔡邕是兖州陈留人,曾被征召为司徒掾属,做的都是言官、史官一类的虚职。与陇西出身,活跃在并、凉二州的董卓着实无关。

    从出身籍贯来看,蔡邕的同乡,陈留高氏与袁绍联姻(高干、高柔是袁绍外甥,陈留人高顺疑似二高从兄弟),而袁隗又与董卓合作,发迹或许与此有关。

    此事没有证据,权作猜想。

    但从仕宦履历来看,蔡邕与关中士族的关系则非同一般,尤其是与杨彪,马日磾等人亲善。

    蔡邕曾与杨彪、马日磾(di)等人共同撰写(续写)国史《东观汉记》,而杨彪与马日磾因为关中出身,都是董卓身边的红人。

    故此,云某称杨彪与蔡邕私交甚笃,并非言而无据。

    复征(卢植)拜议郎,与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杨彪、韩说等并在东观,校中书《五经》记传,补续《汉记》。--《后汉书卢植传》

    杨彪是弘农门阀,前文已述;

    马日磾则出身三辅(扶风),很受凉州集团的敬重。

    蔡邕被杀时(192),马日磾曾奔走求情;

    李傕秉政时(192-195),马日磾亦曾亦太傅身份(上公)出使关东,和解义兵。

    太尉马日磾驰往谓(王)允曰:“伯喈(蔡邕)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后汉书蔡邕传》

    太傅马日磾,杖节安集关东(劝诸侯罢兵)。--《吴书孙讨逆传》

    如果考虑到马日磾的籍贯(扶风)与黄琬的仕宦履历(右扶风)相吻合,二者之间或许又有旧交。

    董卓提拔黄琬为三公(见前文),或许亦有此考虑。

    总之董卓集团,大抵是一个通过“乡党”与“仕宦”为纽带结成的政治团体。因此蔡邕受到董卓的殊遇,也合情合理。

    <app,^免费小说网站

    董卓与蔡邕关系极佳。从“三互法事件”即可见一斑。

    所谓三互法,即禁止本州人牧本州,禁止本郡人治本郡。

    互为婚姻者,亦不得交互在对方州郡为官。

    说得直白一些,就是“任官避籍制度”。

    而蔡邕是三互法的坚定反对者。

    臣(蔡邕)愿陛下上则先帝,蠲除近禁,其诸州刺史器用可换者,无拘日月三互,以差厥中。--《后汉书蔡邕传》

    当时受三互法钳制最严重的,当属幽、冀两州。

    据说,若在这两州为官,其余十一州都需避籍…

    这…这…没人能在这两州做官了。

    至是复有三互法,禁忌转密,选用艰难。幽、冀二州,久缺不补。--《后汉书蔡邕传》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而董卓恰恰对三互法嗤之以鼻,乃至任免籍贯幽州辽东的公孙度,担任辽东太守。

    此事恐怕便有蔡邕的参与,毕竟“废止三互法”是其政治主张。

    公孙度字升济,本辽东襄平人也。同郡徐荣为董卓中郎将,荐度为辽东太守。--《魏书公孙度传》

    本章说得有些多,诸君莫嫌啰嗦,实际上,云某始终认为,不了解历史真相,还有必要写历史小说吗?

    罗先生写《三国志通俗演义》之时,不也一样将《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翻烂了吗?

    在汉末三国,要杀尽士族豪强?

    哈哈哈,笑死个人!

    那不就是公孙瓒和孙策!他俩蹦哒了几年?

    话说回来,士族豪强垄断知识,杀尽他们,你如何治国?

    莫非靠大字不识几个的奴客?

    或许他都不知道什么叫奴客。

    这就是最近那本正火的新书,无知不是罪,出来瞎显摆、自以为高明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