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十三章 真相终大白,巧取不义财上
    赵旻登时兴趣缺缺。

    老子还以为你贾诩能看穿老子全盘计谋不过还好,你至少还有破局之道,比那俩傻瓜强。

    段煨长叹一声,拍拍贾诩肩膀。

    "文和,你家眷今已尽至许都,而今正暂居于元常府上。你随老夫来,老夫为你详细说明此事!”

    得,段老头儿如此贴心,与贾诩同帐的李典,不用赵旻再跑去私聊。

    待二人走远,赵旻向荀彧深深一揖。

    “文若先生高义,旻铭感五内!”

    赵旻此时若还不知,这是荀彧有意隐瞒所致,那他就是个大笨蛋。

    荀彧第三次长叹一声,作揖还礼道。

    “从文,初时,余尚以为,公仁向天子所讨之诏,亦为衣带诏,因衣带诏掀起血雨腥风,牵连众多无辜之人,是以此番余将计就计,对此故作不知。

    然则,待子扬离去时,余霍然惊觉,此事必不寻常。”

    一言及此,荀彧看向赵云。

    “子龙,子扬何在?"

    赵云抱拳道:“文若兄,子扬被屯骑校尉请去密谈。"

    前文提过,屯骑校尉属北军五校尉之一,如今由国丈伏完担任。

    伏完请刘晔密谈,应是向刘晔说明,其人对赵旻的态度及立场。

    赵旻向老叔作揖:“大人,可是伏雅返还许都?”

    赵云见众人在场,暂时压下无双,憋着一肚子火颔首道。

    "正是。此前屯骑校尉曾与刘子台密谋,为解释误会,请子扬前去说明其中详情。

    他实际上是在向荀彧解释。

    荀彧颔首笑道:“无妨。屯骑校尉乃天子丈人,必不会对天子不利。"

    他复又看向赵旻。

    “从文,子扬不在亦无妨。今日从文既欲全余昔日同僚之性命,余便将此事之始末告知从文。”

    原来.刘晔离京后,荀彧便察觉到情况不对。

    前文提过,刘晔故主是其人同宗族兄、刘勋刘子台。

    刘晔不顾旧主,骤然跑回九江,此事极为反常。

    事出反常必有妖,人若反常必有刀。

    于是,荀彧将刘晔与董昭之事联系起来,察觉到其中必有阴谋。

    联想到董昭本为袁绍旧臣之事,荀彧认为,董昭、刘晔与袁绍暗通款曲,袁绍或将遣奇兵南下陈留。

    但荀彧当即推翻了自己的推断。

    若是如此.刘协怎么可能发秘诏引狼入室?

    刘协早与袁绍撕破了脸!

    于是荀彧又想到了刘备。

    然而问题来了。

    军报表明,刘备始终老老实实杵在原武城。

    那么讨秘诏之人会是谁呢?

    荀彧开始留心兖州东部、徐州方面的奏报。

    直至张绣改旗易帜。

    荀彧暗中遣陈留当地士族子弟,借去陈留城回乡探亲实地探查一番,巧合的是,这家人的主母,刚好与赵大娘关系不错赵大娘脾气虽霸道,性格却豪爽,又出身豪族,因此,其人与陈留当地豪族关系融洽,实属正常。

    所以此人旁敲侧击后,打探到不少内情。

    而不久后,赵旻在广陵大杀四方的军报,也由驻于吴郡士族内部的密探带回。

    前文提过,荀彧是策划暗杀孙策的主谋。

    结合多方情报,并加以分析之后,荀彧恍然大悟。

    这一切的幕后黑手,原来是常山赵从文。

    此君文韬武略,胸有锦绣,能力不逊于曹孟德,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此君奉天子秘诏,心向汉室!

    做出此判断之后,身为实际上的丞相,尚书令荀彧便开始密切观察赵旻的一举一动荀彧虽与寒门出身的徐庶毫无交集,但其人与老乡司马徽有交情,荀彧借司马徽之口打发徐庶至江夏、汝南游历并不难。

    由是,对于徐庶和赵旻那一番谈话的内容,徐庶既然将其告知其人恩师司马徽,荀彧自然也就一清二楚。

    以荀彧之智,其人已经可以推算出,赵旻在官渡决战之前,准备达成什么目的。

    但其人既然得知赵旻心向汉室,便尽力为赵旻打起了掩护。

    从彼时起,荀彧便已将赵旻视作备胎,纳入了自己的考察名单。

    得益于故去的颍川八龙、姻亲陈氏、世交钟氏等等颖川士人的影响力,荀彧想为赵旻打掩护,可谓轻而易举。

    这正是陈矫带回“陈群"所献之策的背景情况。

    诚如赵旻所料,那些策略真正的作者并非陈群,而是荀彧。其人只是假手陈群而为罢了。

    待荀彧收到钟繇发回的“潼关之战"战报后.此事的结果,也在赵旻预料之中。

    在赵旻气候已成,而曹操大势已去的彼时,荀彧已无需再藏着掖着。

    是以,其人将自己推测出的全部真相,结合征粮不力的情况,一并禀报曹操。

    结果便是:曹氏、夏侯氏几名重臣,皆已知晓此事真相,异姓之人则毫不知情。

    这就是夏侯惇一时没忍住,要与赵旻拼命的缘由。

    这同时也是曹洪想砸罐,来个玉石俱焚的根本原因。

    所以,并非荀攸、赵俨和贾诩愚蠢。

    恰恰相反,他们能通过自己所看到的表象,而推断得出那些结论,足以证明他们的能力。

    还是那句话,谁让赵旻苟到令人发指呢!

    最后,荀彧作揖道:“从文甘愿以战马易耕牛,又甘冒奇险奔赴官渡,与袁、曹二贼决一死战,此等忧国忧民之心,彧深感钦佩!"

    赵旻深深一揖还礼:“先生言重矣,旻所作所为,皆因深恨此乱世之故耳。

    若可早日匡扶汉室,复兴国祚,还天下万民以朗朗乾坤,旻便是粉身碎骨,亦将甘之如饴!”

    赵旻这番话掷地有声,在场之人皆为之动容。

    皇汉四百年国祚,正统观念深入人心,不提建安二十三年耿纪之乱,也不提建安二十四年魏讽之乱自魏代汉,至四百年后的隋唐期间,神州还不断流行“金刀之谶,也就是卯金刀终得正统这一谶语。

    卯金刀,显而易见,是繁体的刘姓。

    出身庶族的刘寄奴,开局一条狗..啊呸!开局北府兵,最终能代东晋,便是受益于此谶语。

    皇汉正统观念扎根之深,可见一斑。

    曹操代汉之心人尽皆知,却始终不敢踏出最后一步,根源也在于此。

    综上所述,在如今汉祚犹存之时,赵旻掷地有声地强调"匡汉复兴”,便也使在场众人无不对其人称善。

    以是故,不用赵旻开口,荀彧便作揖道:“从文勿忧,公达、伯然、曼成、文则及文谦,由余说服即可。”

    言罢,其人洒然转身,唤来守于帐外的军司马,施施然离去。

    赵云、娄圭及魏种,虽均已打听明白赵旻于二月至今的所作所为,然而,当荀彧作为赵旻的敌对方,以敌对立场讲述出赵旻的计策时,三人仍不免感到震撼。

    赵云不假思索道:“阿旻,公明、文远二人,便由某说服。"

    娄圭郑重其事道:“主公,老夫今虽老迈,亦愿竭尽全力,助主公复兴皇汉!"166小说

    魏种则深深一揖:“不知卫将军可否将某招至麾下?"

    这还用问?

    赵旻目前最缺的就是人才!

    魏种虽有前科,曹老板却仍能捏着鼻子任用,足可见此人才能之高。

    虽然历史上此君一定被卸磨杀驴,所以不但无法载入史册,连字都未留下。

    赵旻大笑着向魏种抱拳。

    “魏府君屈身下就,旻不胜荣幸,惟恐委屈魏府君耳!"

    魏种笑道:“卫将军忧国忧民,他日必可成就伟业,某甘愿臣事之!

    从魏种可以调集五千河内骑兵来看,其人一定与当地豪族关系融治,换言之,河内轻松到手。

    注意:东汉三河骑兵,是指河东、河内、河南三郡骑兵。

    至此,赵旻针对刘协的反击计划,进展极为顺利。

    所以赵旻在看过天色后,便向三人辞行。

    他要备齐车马,去曹府接收曹洪筹集的财帛。

    建安二十四年(西历219)的魏讽之乱,此名头纯属莫须有,因为当时魏讽既不在邺城,也不在洛阳、许县,而是在长安。

    所以,此事的本质,与朱元璋大杀功臣如出一辙,目的皆为给自己儿子曹丕上位而铺路。

    谁让魏讽是陈思王曹植的人呢?

    关于此事详情,后文再详述。

    本章先聊一聊荀攸的早期经历。

    还是那句话,读史要有手和眼睛,不能只停留于纸面。

    因为"为尊者讳”和“专美传主”。

    荀攸早年曾在长安朝廷中沉浮起落,并多次谋求外出割据,表现出十足的枭雄色彩。这与史书中“算无遗策"的军师形象,判若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