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83章 册封!太子
    大明对统兵、调兵之事万分敏感。

    嘉靖帝发到杭州的旨意,只让戚家军北上勤王,却没说让浙直总督胡宗宪领兵入京。

    胡宗宪这么干,是有巨大政治风险的。

    然而,为了守住京城,保住大明国祚,胡宗宪不怕掉脑袋!

    嘉靖帝道:“胡宗宪是严嵩的学生,徐阶的下属。他这个学生、下属,比老师和上官强!他更识大体、顾大局、不畏死!

    朕意已决,绝不会离开京城半步!有太子在,朕一百个放心。”

    嘉靖帝说出了“太子”二字。众人面面相觑。

    嘉靖帝指了指朱载圳:“朕已经决定,后天在皇极殿举行册封太子大典。高拱,战事迫在眉睫。册封典礼要从简,最好半个时辰内完成。”

    嘉靖四十一年,太和殿修缮完毕。嘉靖帝亲自改名为皇极殿。(这是有史料可查的,解释下前面读者的疑问)

    皇极殿,是整个皇宫的最高点!

    嘉靖帝此言一出,一众官员先是一阵沉默。

    朱载圳亦是愣了半晌,片刻后他明白了:父皇高明啊!他若在天下太平时下旨封我为太子,文官门指不定整出什么幺蛾子反对。

    连皇帝认爹这种事儿他们都敢搞幺蛾子,何况册封太子?

    现在下旨,没有一名文官会反对!因为我是京城保卫战的统帅。大明的安危,他们的身家性命都在我一人肩上扛着。

    先表态不南巡,再提出封我做太子,一气呵成!

    不南巡,文官和他们的家眷就跑不脱。他们的身家性命要靠我保全。谁还会提出反对意见?

    身为三孤的杨博带头高喊一声:“皇上英明!皇上万岁!太子千岁!”

    在场的官员这才反应过来,齐声高呼:“皇上英明!皇上万岁!太子千岁!”

    持续多年的储君之争,在嘉靖四十一年的壬戌之变中尘埃落定!

    嘉靖帝又道:“胡宗宪忠勇可嘉。入京后,加封太子少保衔。”

    大明加封虚衔最高的是“三公三孤”,其次“东宫三师,东宫三少”。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

    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东宫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a href="http://www.166xs.cc" target="_blank">www.166xs.cc</a>

    后世之人经常将“三公三孤”和“东宫三师,东宫三少”混淆。

    嘉靖帝加封胡宗宪为太子少保有两层意思。一层自然是恩赏、褒奖之意。

    另一层意思,胡宗宪当了东宫三少,就等于成了经嘉靖帝“官方认证”的新景王党。

    众臣散尽。朱载圳建议嘉靖帝:“父皇,儿臣有个想法,需要得到您的首肯。”

    嘉靖帝道:“尽管说,圳儿,哦不,太子。”

    朱载圳道:“父皇。儿臣打算在举行太子册封典礼的当天,举行抗虏誓师大典。地点就定在太极殿!

    无论是朝廷官员、明军将士还是义勇、京城普通老百姓,愿意参加大典的都可以来皇极殿。

    不过,自大明立国以来,皇宫就未对百姓开放过。儿臣不知道您是否会同意。”

    嘉靖帝大笑道:“怎么不同意?这是个好法子啊!用你的话说,拉屎逮蚂蚱,一举两得。一来可以提振京城军民的士气。

    二来可以让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见证你受封太子的时刻。让你这个大明储君更得民心。

    就按你说的办!皇宫放百姓进来,总比放鞑靼人进来要强万倍!”

    第二天清晨。

    整个京城都回荡着无数报童的喊声。

    “号外号外!景王殿下明日于皇极殿加冕太子。同时举行抗虏誓师大典!官员、将士、百姓皆可参加!”

    城东一个茶摊前,坐着三个歇脚的百姓。

    其中一个长者朝着一个报童招手。报童跑了过来。

    长者掏出十文钱:“来份报纸。”

    报童却道:“老人家,今天的《大明时报》号外不收钱,都是送的。给。”

    报童给了长者一份号外。长者将内容念给了两个同桌的人听。

    “咋样,你俩明天去不去宫里?”

    “去,当然去啊!景王是咱老百姓的好王爷,东南抗倭、北御蒙人的英雄王。他册封太子,咱自然该去给他老人家捧场!”

    “我也去。我家里三个儿子都当了义勇,都跟在景王屁股后面保京城呢!我上年纪了,打仗出不了力,帮帮场子总是力所能及的。”

    “嘿,就算为了到皇宫里开开眼也得去啊。咱大明开国快两百年了,何曾有过让平头百姓进皇宫的先例?”

    入夜,朱载圳在书房中奋笔疾书。准备着第二天的演讲稿。明早无数军民聚在一起,不搞场演讲提振下士气、树立下权威岂不太亏了?

    他一连写了几稿都不满意。忽然间,他想到了后世歌剧《悲惨世界》中的一首歌《你可听见人们的歌声》。

    朱载圳顿时灵感爆棚,将演讲稿一蹴而就。

    香香屁颠屁颠的给朱载圳端来一杯热茶:“王爷,哦不,太子爷,快喝点热茶提提神。”

    朱载圳接过茶碗,顺手在香香鼻子上刮了一下:“没人的时候叫哥哥。”

    香香做了个鬼脸:“略略略,哥哥,您最近太冷落何妃姐姐啦!老让我侍寝算怎么回事儿啊!

    贵妃娘娘也抱怨,老让我侍寝您还怎么为朱明皇族开枝散叶。”

    朱载圳道:“你个小屁孩懂什么开枝散叶。朝廷正逢大变,我哪有精力召你何妃姐姐来侍寝?”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无数军民经午门,入皇极门,在皇极殿与皇极门之间的偌大空地上聚集。

    这些人当中,有年逾七旬的老人,有十六七的半大小子;有腰缠万贯的京城富商,有贫困潦倒的铁匠......

    卖油炸桧的、卖糖葫芦的、世袭的宗室、掏大粪的粪工、衙门里的皂役.......各行各业的人都来了。

    他们无论贫贱,无论身份,至少在今日都是平等的——他们都是大明的子民!

    百姓当中,有很多臂上裹着白布的。这些人都是义勇。

    这是朱载圳昨日刚下的命令,义勇一律左臂裹白布。一来跟普通百姓加以区分,二来为第一次京城保卫战中壮烈殉国的英灵戴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