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零二章 另辟蹊径的立项书
    事情水落石出,尘埃落定,饭店又恢复到了往日的生意兴隆。

    王宾因为造谣生事,给英雄脸上抹黑,给拘留了十五天。

    虽然他爸想尽办法想要大事化小,可这事刘所长公事公办,铁面无私。

    王宾也只得老老实实进去唱铁窗泪了,其中甘苦自知。

    因为怕这种造谣的影响继续发酵,刘所长联系当地街道,干脆给饭店大门口做了一个宣传栏。

    八十年代的人基本都见过,是一种木质有玻璃的样式。

    李海洋出钱订了许多报纸,每天在宣传栏里面更新,吸引周围行人,也方便街道上的邻居来看。

    当年可不是每个家庭都有闲钱订阅报纸,一下子就吸引了不少过路的,人流量更创新高。

    最重要的是有一个专栏是存放李海洋见义勇为的奖状,报纸。也是宣传栏中最为醒目的位置。

    每个出入饭店大门的人都能看到店主是一个英雄模范,自然对这家店更是放心。

    饭店名声更加闻名遐迩。

    无为县的领导和楚月泉也找到了红星五厂,在李海洋的撮合下,与王厂长在厂里进行了正式洽谈。

    其实关于投资入股这种形式,在改革开放初期几乎没有。

    当时改革的模式都在摸着石头过河,都不知如何具体操作。

    可是这种事情对李海洋这种前世商界精英来说都是小事,很快草拟了一份具体章程。

    王厂长看完之后兴奋不已,这绝对是互惠互利,双赢的事情!

    红星五厂家大业大,因为常年计划经济,账面上巨额资金躺在账户上,真是对资金的浪费。

    如果能将这些死钱变活,对两个地方上的企业都是好事,但是推行起来却没那么容易。

    王厂长虽然算得上是个掌握实权的厂长,但是他才四十出头,资历并不深,也没办法一个人就把事情敲定。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经过厂里面的厂党委研究通过才可以,就是在这个环节上被卡住了脖子。

    厂里有一个老资格的厂长,叫刘德发,一贯和王厂长不对付。

    这些年岁数大了,慢慢成了靠边站,看到王厂长年纪轻轻就掌握实权,心中又是嫉妒又是愤愤不平!

    凭什么他四十出头就能成为有实权的厂长?自己五十多岁才爬到这个位置啊!

    刘德发整天盼望王厂长出点事,只要让他揪住小辫子,非把对手扯下台不可!

    这次机会来了,王厂长的提议刚一拿出来,刘德发就表示了激烈的反对!

    “这事绝对不行!乱弹琴!资金是厂里的命脉,投资这事合不合政策谁能打包票?会犯错误的,同志们!”

    听着对方阻挠的话,王厂长按捺住脾气,平静地说道:“改革开放就是要打破条条框框,总这样不敢越雷池一步,怎么改革?”

    双方争执不下,其他的厂党委成员也各自有自己的意见,事情就这么拖了下来。

    这也难怪,改革初期北方的步子总是比南方要慢上几年,像是这种跨省份的投资风险如何掌控,实在是难以预料。【1】

    【6】

    【6】

    【小】

    【说】

    虽然王厂长在会议上多次说明,只要是投了资帮助高沟镇电缆基地发展。

    以后不但是厂里面特种电缆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甚至可以搞多种经营,在电缆生意上也可以有一番作为。

    但是刘德发每次都强烈反对,说的来来回回就是那几条,投资亏损谁来负责?政策上出了问题,谁来担当?

    别看来回就这两条,即便是王厂长也不敢满口答应下来。这件事实在是太大了,牵一发动全身。

    厂里面的会连开了两天却没有任何消息,无为县的领导和楚月泉急得不行,每天晚上都跑到王厂长家询问情况。

    到了第三天头上,楚月泉终于按捺不住。

    对县领导说道:“我看这事拖下去就黄了,李海洋这人挺有脑子,不行咱们今晚上叫上他一起去?”

    县领导现在也是病急乱投医,二话不说就和楚月泉来到了李海洋的饭店。

    当两人把具体情况说了之后,李海洋便说道:“其实我并不是厂里的正式编制,只是一个编外的外销人员,但是王厂长那里我是熟悉的。”

    “今天晚上咱们就一起登门,我一定尽力而为!”

    到了晚上,三人一起来到了王厂长家里。

    王厂长现在也是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在乱成一团麻的厂党委会议中说服所有人。

    双方客套了几句,李海洋开门见山地就说道:“打铁还需自身硬,产品想要在竞争中取胜,无非就是两条,质量还有价格。”

    “无为县的电缆价格上是有优势的,可是质量还是要狠抓。我建议无为县进行采标体系的改革,会大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采标体系?”三个人异口同声地问道。

    李海洋赶忙解释了一下什么是采标体系,实际上就是将产品和国际认定标准挂钩,采用国际通用的产品质量认定。

    只要是能通过体系的标准,就等于告诉市场上所有的客户,无为县高沟镇的电缆是世界标准的!

    无为县的那个领导和楚月泉若有所思,心中已经有了规划。

    “王厂长,既然在会上打不开局面,你就不要再提投资入股的事情,干脆换个角度。”

    三个人都洗耳恭听,没有人说话。

    虽然他们一个是县领导,一个是大厂长,官职最低的都是村党委书记。

    但是面对这么一个连正式工都不是的李海洋,三个人都聚精会神,大气都不敢出。

    因为这个年轻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闻所未闻,振聋发聩!每一个崭新的理念都打开了一条光明大道!

    “我今天晚上熬下夜,做一个立项书,详细说明入股前后电缆进货价的巨大差距,然后王厂长明天在厂党委推行一下采购的竞标制度。”

    “说白了就是让所有电缆卖家共同竞争,质高价廉者取得供货权,毕竟厂党委的成员也是为了厂里好,谁也不会拒绝质量好价格低的货吧?”

    “等尝到了甜头,厂里面福利上去了,投资入股自然就能水到渠成,”

    “厉害啊!”王厂长虽然听不懂什么是立项书,但还是一拍大腿站了起来。

    “这些想法你是怎么琢磨出来的!有门!”

    李海洋听了赶忙站起身来,微笑地说道:“那我就回去赶紧做立项书,明天一大早给你送过来。”

    无为县的领导和楚月泉激动不已,他们已经看到了成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