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八百五十九回 大航海
    大航海时代大致开始于十五世纪末,至今已过去一百多年。

    世界正日益变成一个整体。

    世界级市场也正在形成。

    驱动航运发展的最好良药就是利益。

    打仗是为了利益,出访也是如此。

    杨承应制定了一个大出访计划,从旅顺港出发,到李朝的皮岛和釜山港,再到倭国的对马藩、平户藩、长崎、萨摩藩,然后是琉球国的那霸港。

    这段海路以前经常走。

    紧接着,继续南下抵达鸡笼岛的南部平原,那里有尚可喜新建的东平府。

    将水手速成班的教官和学员,以及车床、枪械等物资放在东平府之后,船队继续南下,到访吕宋岛的马尼拉。

    再从马尼拉出发,贴着海岸线走,抵达巴达维亚和马六甲。

    在访问荷兰殖民地以后,北上贴着海岸线继续走,到访黎朝,琼州等地。

    直到回到旅顺港。

    一是为了锤炼远洋的能力,寻找自身的短板。

    二是踩点,在南洋寻找新的、合适的据点,为将来的橡胶种植园打下基础。

    三是巩固双方的贸易关系,寻找合适的人手,为将来出访西欧各国打下基础。

    还有其他的好处,比如扩大贸易网络等。

    正月二十一,一大清早,杨承应就坐上前往旅顺港的第一班车。

    晚上在旅顺港的王府过夜。

    二十二日,杨承***见参与此次远洋航行的人员。

    你们这次出访意义重大,将来要与万里之遥的国度打交道,这就是开始。

    海外不比本土,你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随身携带的装备,也要时刻检查。

    我们这次是和平的出访,去了之后不能因为我打败过他们,就趾高气扬。

    阻碍我们进一步发展的不是武力或其他,而是傲慢。

    杨承应坐在主位,一遍遍不厌其烦的强调各项事宜,这是他在火车上想了一遍又一遍的事。

    面前的船员们,也全部认真听着。

    说完出访的意义,杨承应又说了一些注意事项。

    但这次自愿参与航行的人,绝大部分是有一定航行经历的人,所以这部分,杨承应说的不多。

    说完注意事项,杨承应转头看向站在一旁的祖泽沛:叫人把我带来的东西都抬上来。

    随着公路和铁路的发展,东北地区日益形成一个整体市场。

    隐藏在岫岩城的钨矿,已经能比较方便的运到朝阳县。

    同样,瓦房子镇的锰矿可以运到沈阳。

    杨承应在沈阳的苏家屯附近,又开办了一家兵工车间。

    这个车间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工具,带有实验性质。

    出于保密的需要,工人都是茅元仪特别挑选出来。

    前段时间,车间按照杨承应的命令和图纸,做出一批好玩意儿。

    有了它,杨承应才决定先来旅顺港,再到辽西。

    把匕首抬上来。

    祖泽沛走到门口冲外面一招手,十几个大汉走了进来。

    每两个人抬着一个箱子,箱子的盖上贴着封条。

    意思是从走出车间到现在为止,没有打开过。

    箱子整齐的排列摆放在堂中,众人面面相觑,都忍不住好奇。

    大王新制的东西,都是好货!

    杨承应起身,撕开其中一个箱子封条,打开箱子。

    一把把形状古怪的匕首,出现在人们面前。

    杨承应

    拿起其中一把,拔刀出鞘,太阳照在匕首身上,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这是新式匕首,专门用于野外作战。

    杨承应说道:长九寸余,宽一寸余,厚0.1寸,重1.5斤。

    其实匕首只是贴合当时人的说法,实际上应该叫军刺。

    一面是刀刃,另一面是锯齿。

    海外多未开发之地,你们万一遇到麻烦,这把刀能帮你们博得最基本的生存。

    杨承应说道:刀背的锯齿可以当做锯子使用,刀刃用的是锰和钨等材料,锋利无比。

    说着,他轻轻一挥刀,砍向桌子角。

    噔的一声,一个角应声掉落。被切的面,平面光滑。

    众人惊讶无比。

    早听说骑兵的军刀锋利,他们做海员的都不信。

    如今亲眼看到,都才相信传说是真的。

    当然,一把刀能做的事有限。

    杨承应说着,把刀放回原处。再将军刀和军刀下面的布袋子一起提起来,放在桌上。

    刀,你们已经看过了,接下来我带你们看一下救生包。

    杨承应解开纽扣,打开帆布做的包,把包里的东西一样样的拿了出来,像摆杂货铺似的放在众人眼前。

    这里面是绷带,装在防水的小罐子里。一起装着的,还有缝合伤口的针和线,以及麻醉用的药草。

    药草用小瓷瓶装着。

    这是哨子,万一和同伴失散,就用哨子喊救命。

    杨承应说着,放在嘴边吹了几下。

    声音尖刺,而且传的很远。

    众人下意识的捂住耳朵。

    如果失散了或者是受伤了,吹哨子比呐喊节省体力。

    杨承应说道:你们不要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一直呼喊,非常耗体力。

    众人点了点头,听得十分认真。

    匕首、针线、草药、哨子,虽然展现出杨承应的用心程度,但都不算什么稀罕物。

    众人很快就学会了,同时也小小的遗憾。

    都说王上做的东西花样很多,他们却没有机会亲眼见识一二,难免遗憾。

    以他们的地位,极少有机会能像现在这样见到王上。

    然而他们刚感到遗憾,就看到杨承应拿出一根小木棍。

    这根木棍又细又短,一头的颜色好奇怪,是红色。

    装木棍的盒子也很奇怪,长方形的硬纸盒一面,有着暗红色的片。

    这是火柴,生火用的。

    杨承应解释道:其实火柴一点都不稀奇,早在元代,就有火柴的出现。不过,我的火柴与他们的大不相同。

    说着,杨承应又做了一次示范。

    他一手拿着硬纸盒,一手捏着火柴棒。火柴棒在硬纸盒的暗红色片子上擦了一下,一股白烟便升腾而起。

    紧接着木棍就燃烧起来。

    杨承应等火柴烧得差不多了,才将它扔进祖泽沛端来的铁盆里。

    盆里有事先准备好的干草,一点就着。

    众人激动地鼓掌,仿佛都在说,这个好!这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