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九百七十四章 八百里洞庭
    水浒真说第九百七十四章八百里洞庭

    翟明看完了军情司的发来的情报,气的一把将文书摔在地上。

    翟进上前,将文书捡了起来:“兄弟怎么了,什么事把你气成这样。”

    翟明骂道:“刘光世那厮在荆南数州强征壮丁充军。

    弄得荆湖南路民怨沸腾,家家凄惨,户户别离。

    还有那些赃官,在国难之际威胁那些即将被强抓壮丁的家庭,强行索要贿赂。

    真是该死。”

    翟进将文书传给了其余将领,大家看了以后都是义愤填膺。

    翟明经过了刚开始的愤怒,随后马上反映了过来。

    刘光世这步棋实属昏招。

    他因为自己手下兵力不足,想要靠强征壮丁补充兵员。

    可这些刚刚征上来的壮丁很难真正作为战兵使用。

    更多的还是担任辅兵,甚至民夫。

    帮助刘光世手下的一万精锐作战。

    对他整体战力并没有太大的提升。

    好处不明显,坏处确实显而易见的。

    荆南百姓被刘光世这么一折腾。

    民心民意从原本的中立甚至偏向宋朝,逐渐往齐国靠拢。

    此正是齐国收取荆南的大好时机。

    翟明立刻领军往南,攻占鼎州。

    阮小二的水军顺势开进洞庭湖。

    以龙阳县为水军所在,随时准备出洞庭,与马步军联合攻打刘光世前部所在的潭州。

    然而在此之前,还有一道难关需要跨过,那就是宋朝在洞庭湖的水军。

    洞庭湖乃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大泽。

    其方圆八百里,丝毫不输给梁山泊。

    其间水道繁杂,港汊众多。

    内处诸多小岛,常年有盗匪盘踞。

    洞庭湖水军多次清剿,都无法解决。

    洞庭湖地形十分复杂。

    外来人很难摸清。

    阮小二的水军要在洞庭湖击败洞庭水军。

    其难度就和刘梦龙统帅的金陵水师要在梁山泊打败梁山水军一样。

    战斗过程,必然十分的艰辛,还不一定会有好结果。

    洞庭水军常年练习水战,不说其战术素养如何,至少水性这方面是没问题的。

    而且其军势浩大,有水军近两万,大小战船上千艘。

    主力战船都是与梁山水军样式接近的明轮船。

    不过梁山战船是经过工匠改良的版本,帆桨混合动力。

    牺牲了一部分防御力和攻击性,换取更加迅捷的行动速度和转向性能。

    洞庭水军的主力战船则像是一座在湖面上横冲直撞的战争堡垒。

    船长三十余丈,宽十余丈。

    整船高十丈,共分三层。

    外包处理过的牛皮用来防火放箭。

    能承载的士兵也要比梁山战船多得多。

    行动时只靠船底侧的桨轮划水。

    速度和灵活性也不比梁山战船差太多。

    洞庭水军算是大宋境内最精锐的一只水军。

    要不是洞庭湖离梁山太远,远水解不了近渴,高俅说不定要调洞庭水军来讨梁山。

    讨论群563743675

    梁山水军不熟悉此地水文情况,河道走向,还有其中港汊的路途。

    可以说是全面劣势。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阮小二派了很多小船进入洞庭湖中摸索地形。

    可一点一点摸索,效率毕竟太低,还要和熟悉地形的洞庭水军交战。

    没过几天,前出探哨的小船就出现了伤亡。

    有的甚至迷失在了港汊之中,再也没有回来。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阮家三兄弟聚在一起商量了一下。

    小七说道:“二哥,咱们一点一点自己摸索是在太慢了,也危险。

    讨论群五六三七四三六七五

    依我来看,不如找些个熟悉此地的渔民带我们进去转转。

    这龙阳县就在洞庭湖旁边,附近有的是渔民,他们从小生活在这附近,对洞庭湖肯定是最为熟悉的。”

    阮小五连忙赞同:“二哥,我觉得小七这次说的很有道理。

    马步军找不到路的时候,也要找当地人当向导。

    咱们找两个渔民指路,这水道繁杂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阮小二点头道:“也只好如此。

    小七,这事就交给你了。

    悬赏一千贯,找一个对洞庭湖情况最为熟悉的渔民当我们的向导。”

    阮小七接令,这就去港口张榜。

    港口是渔民们出没最为密集的地方。

    站点:塔读,欢迎下载

    现在梁山水军和洞庭水军在洞庭湖范围内交战。

    任何在湖面上行动的船只都有可能被双方当成奸细。

    渔民们当然怕死。

    于是便躲在渔港里不敢出去。

    阮小七带着身穿水军战袍的军士们来到了渔港上。

    立刻便引起了渔民们的注意力。

    渔民们是一个较为团结排外的圈子。

    像当时在梁山泊内。

    石碣村的渔民便以阮小二为首。

    整个梁山范围内所有以渔业为生的村子互相之间都有联系。

    这是因为穷困所致。

    越是穷苦之人就越应该抱团,互帮互助。

    离水越近的地方,鱼就越不值钱,甚至还不如粮食。

    离水远的地方鱼虽然贵,然运输很成问题。

    单独一个渔民要运鱼去远处售卖。

    路上就会死掉一大部分。

    到了那里之后,要是没有尽快卖出去。

    鱼就死完了。

    再加上官府对渔民也没有特殊的照顾。

    收税和一般人一样。

    扣扣563743675

    种种原因导致了渔民的贫困。

    这也是当初陆阳开办鱼行的时候,几乎整个梁山泊,所有的渔民都愿意来加入的原因。

    那就是陆阳帮他们解决了运输问题和销售问题。

    陆阳所用的保鲜之法早就不是秘密。

    许多年前就传遍了全国。

    但洞庭湖面临的问题和梁山完全不一样。

    梁山是附近有数的大湖。

    渔业资源丰富。

    梁山泊附近各州县境内的渔业资源却并不丰富。

    鱼离开梁山数十里,价格就翻了好几倍。

    讨论群伍陸彡74彡陸7伍

    鱼行当然能挣到钱。

    洞庭湖渔民们面临的问题从来都不是运输。

    南边有湘江、资水、沅水、灃水汇入洞庭。

    北边又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汇入长江。

    可以说洞庭湖四面八方都是密密麻麻的水网。

    它就是一个天然的巨大水库。

    调节水量、吞吐长江,容纳四水,控楚带吴。

    周边各个州县,哪一个地方都不缺渔业资源。

    洞庭湖的鱼别说运出几十里,运出百里也照样不值钱。

    还要平添运输费用,麻醉鱼时使用的高度酒同样不便宜。

    就算平安运到了地方,怎么卖都是亏本。

    陆阳的醉鱼运输法,只是救了北方的渔民,南方的渔业从业者们照样是人人贫苦。

    但是没办法。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在平原就种地,在山边就打猎,在湖边他们只能捕鱼。

    穷也不是他们想的。

    阮小七将齐军的公文贴在了港口入口处。

    随后就走上了附近的一座酒楼的二层,等人揭榜过来。

    渔民们见齐军有公文发出来,于是便连忙上前查看。

    一个还算认些字的,帮大家读了读公文的内容。

    站点:塔读,欢迎下载<

    “大齐急需对洞庭湖水文情况,水道走向熟悉的渔民作为向导。

    有能者速来应募,成功者,赏钱千贯。”

    众人闻言,大吃一惊。

    一千贯对他们来说那可是天文数字。

    渔民们大多是贫困无比。

    一年到头,就算不吃不喝也攒不了十贯钱。

    一千贯钱,那是绝大多数渔民一辈子都挣不了的数目。

    对在场所有人都有莫大的吸引力。

    “一千贯钱啊!那可是一千贯!

    拿了这赏钱,以后就算什么也不干,也能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了。”

    “对啊!还只是当个向导罢了。

    咱们谁没有这个本事!

    我先去了,你们接着看吧。”

    “慢点,等等我。”

    有不少人立刻就决定前去征募,但也有人害怕给齐军当了向导,自己就会被卷进战斗之中。

    钱没拿到,还丢了性命。

    不过去应征的人还是更多。

    阮小七刚到那酒楼的二楼,屁股没坐热,茶也还没上。

    立刻就有数十个渔民一起冲上了二楼。

    “将军,将军,我在洞庭湖打了几十年的渔了。

    讨论群五六三七四三六七五

    五岁就跟我爹在洞庭湖上行走,湖中的每一条水道,每一个港汊我都熟悉。

    您选我准没错。”

    “将军您别听他的。

    这小子就是个无赖混子。

    十来年不打渔了,整日在码头胡混。

    我才是这一片最好的渔民。

    您选我吧。”

    阮小七将手按下。

    “都别说了。

    凡是来应征的,在那张桌子留下住址和姓名。

    身份证五六三七四三六七五

    等会我会安排任务试试你们的本事。

    能通过的我们才会考虑。

    通不过的就自行离开。”

    众人闻言,立刻去那文员处登记。

    军士们帮忙维持秩序。

    渔民们挨个通报自己上前。

    “我家在刘家村,叫刘大。”

    “我住在王家堡,叫严成。”

    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也上前来:“我叫杨太,家住祝家岗。”

    那负责记录的文员见对方年纪轻轻,手上又没有拉扯渔网时留下的勒痕。

    讨论群五六37四三陆七伍

    不像是个渔民。

    “你是渔民吗?”

    杨太回应道:“我不是渔民,但我七岁开始就在商船上干活。

    在洞庭湖上跑了十来年了。

    湖面上的东西,我都熟悉。”

    文员见对方似乎胸有成竹,于是便给他记上了姓名。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