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七十六章 稼轩一定很开心,嗯,还有怀民也是
    苏辙擦了擦额头上的汗。

    其实若不是万不得已,他才不愿意说辛弃疾的事儿呢。

    免得得罪一众朝臣。

    但是他这个哥哥......(?^?)

    让他再说下去,得罪的是辛弃疾啊!

    得罪朝臣他苏丞相还能周旋周旋。

    得罪辛弃疾?

    人家说打死你,就打死你!

    就算去借包大人的展昭来当护卫守着苏轼估摸着都没用。

    金人五万大军都拦不住他!

    于是苏辙就言简意赅的说了情况。

    当年辛弃疾身负义军重任,孤身闯过金国边关前来联系大宋朝廷。

    朝廷得知有一支心向大宋的二十万大军在金国欲归服很是高兴。

    就命他带着封官的圣旨回去。

    哪知他离开后义军里有一少林弟子名义端、伙同义军一部将领张安国叛变,杀死了义军首领偷了由辛弃疾保管的义军印信投靠金国

    老大都没了,群龙无首,还有各种盖着义军大印的消极的书函递往义军各部。

    义军各部就此散了伙。

    回到金国的辛弃疾也懵了。

    这样一来他无法和大宋朝廷交代。

    怒不可遏间,便点了五十亲卫,杀进五万金军大营中生擒了此二人。

    宰了义端和尚祭奠义军首领。

    又带着叛徒张安国突破金军的边境封锁回了大宋朝廷。

    朝廷处决了这叛徒后,先皇给了辛弃疾一个江阴通判的小官当。

    后来先皇驾崩,赵祯年幼、刘太后主政。

    早年她不甚熟悉政务,以至于宋境多有盗匪和农民起义。

    而大宋朝廷内全是文官,不善武斗、面对这种情况也是抓瞎。

    辛弃疾在大宋任职后,写下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如《美芹十论》《九议》等。

    尽管这些建议书在文坛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

    但实际运作上、朝廷却反应冷淡,只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才干感兴趣。

    先后把他派到十几个地方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负责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在他多年的努力下,大宋的内部也确实安稳了许多。

    赵祯听到这,一拍龙椅:“可恶!辛弃疾既有大才与如此多的功绩、为何一直在地方任职,甚至官不过四品!”

    “你们这些人莫非嫉妒贤能!”

    众臣擦了擦汗:“这......这个么......”

    好一会儿没人说话

    苏辙感觉到身后的苏轼“跃跃欲试”

    心想:“罢了,还是我来说吧、让兄长说.........没准明年今天就要给他上坟了。”

    言简意赅介绍了一下,大概就是辛弃疾这人非常傲气、看不起“没本事”的官员。

    这个“本事”呢是以他自己的能力作为参考的。

    比文的

    他在宋朝和苏轼并称“苏辛”。

    有很多首能名传千古的诗词。

    之所以他敬重苏轼,就是因为他觉得苏轼文采比他好。

    比武的

    大宋所有校尉以上军职的武将绑在一起都不够他一个人打的。

    比政绩

    王安石为了变法,在地方上曾经花费三年功夫都没能解决掉“茶商匪军”,从而推行新法。

    辛弃疾三个月就解决了,而且从此以后那地方别说匪军了,山贼都没出现过。

    所以整个大宋朝廷能被辛弃疾看得上的官员真没几个。

    加上他嘴又毒。

    比如说有个曾经和他关系不错,年纪比较大的老臣纳了一房豆蔻年华的小妾。

    大婚当天,辛弃疾赋诗一首“一树梨花压海棠”嘲讽人家老牛吃嫩草。

    要不是打不过他,人家当场就要和他拼命。

    加上在大宋这地方,很看重师承。

    比如某某丞相的弟子,某某大儒的弟子,就要好混许多。

    包括苏辙能升这么快除了确实有能力,也是因为出身书香门第,外加有欧阳修引荐。

    辛弃疾一个“归正人”哪儿来的师承。

    如此种种下来,他就成了朝廷中的孤臣.....

    赵祯看着底下一堆“名臣文豪”也是满脑袋黑线。

    但心知这也不能完全怪他们,这些文人哪个没点儿傲气。

    被辛弃疾如此嘲讽......不待见他也正常。

    转眼看向外形最特殊的一个:“包爱卿,你知道辛稼轩的事么?”

    包拯朗声回答:“臣知道!”

    赵祯疑惑:“包爱卿你既知道辛稼轩的能力和政绩,为何没有与朕举荐过他呢?朕印象中,爱卿可是个唯才是举的人啊。”

    这问题难住了包拯。

    因为回答了一准儿得罪辛弃疾。

    但头铁的包拯还是答了:“稼轩虽有能力,但其行事与我朝国策不符。”

    赵祯的追问下,包拯一五一十答了。

    原来辛弃疾之所以能三个月平定几万人的茶商匪军便是靠一个字。

    “杀!”

    不止是领头之人和小头目,哪怕是加入了其中还没来得及犯事儿的他也没有放过。

    仅此一事他便砍了上万人的脑袋。

    这些年他任职的地方都是各级官员搞不定的“乱象之地”,之所以能很快政治清明、可想而知他用的什么方法。

    如果换做在大秦、这种行为一点儿毛病没有,反而有功。

    但这是大宋!

    是以儒治国,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大宋!

    辛弃疾这样的处理方式便戴上了“有伤天和”“屠夫”“残暴”等等帽子。

    这些年他前后被罢官六次,每次都是朝廷有什么地方实在镇不住了,才想起他来。

    待他把事情摆平,又以种种理由罢了他的官或者贬谪他。

    包拯再大公无私,他也是个土生土长的大宋文人。

    他的闸刀杀了不少人,但都实在是罪有应得。

    他是接受不了辛弃疾这种“高效”做事方式的。

    .........

    听包拯说完,赵祯陷入沉默,没想到真相是这样的。

    以他的性格如果换做别的时候,知道有这么个臣子

    即便这臣子再有能力,赵祯也不会重用。

    毕竟他是华夏古今而来脾气最好心地最善的皇帝嘛。

    但!

    金榜预示着大宋几十年后会亡国。

    宋国军事孱弱。

    而辛弃疾,有大将之才!

    赵祯的眼睛瞟向苏辙背后探头探脑的苏轼:“子瞻啊,你所说的飞虎军是前几年的编练军么?”

    苏轼答与道:“是,官家、当时稼轩从十万男丁中专门的挑了三千人练成。”

    “别看只有三千,但他的带领下不战力逊色十几万大军。”

    “可惜....前些年他被贬谪的时候,这飞虎军也被取消编制了”

    赵祯点了点头:“拟旨,辛弃疾多年来为朝廷解决内患、多有功劳,擢升正三品凌渊阁大学士、飞虎将军,特命其重新组建飞虎军!”

    众臣:“.....(つД`)”

    虽说心里不甘愿倒也没站出来反对。

    他们都知道大宋搞不好就快要完蛋了,这时候只能让辛弃疾这种能打的上

    不过弄不了辛弃疾,心里不舒爽。

    皆是转头看向了一脸为好友开心的苏大文豪。

    某御史占了出来:“启禀官家,臣要弹劾苏轼、殿前失仪、妄议朝政、不尊圣贤、辱没先帝!”

    某老臣:“启禀官家,臣也要弹劾他!”

    某大臣:“启禀官家....”

    .......

    看着一堆人跳出来“又”要弹劾自己。

    苏轼丝毫不慌

    “就凭官家刚才对我的欣赏,还有我的丞相弟弟”

    “你们这些臭咸鱼烂番薯,这次不可能成功!”

    用渴望的眼神望着龙椅上的赵祯。

    赵祯挥手:“好了,朕知道了。”

    低头笑盈盈的看着一脸期待的苏轼:“子瞻和辛稼轩很熟吧?”

    苏轼点了点头,一旁的苏辙拉都拉不住。

    “启禀官家,臣与稼轩亲如兄弟!”

    赵祯再笑:“既如此,他一个人训练飞虎军这么辛苦、你去帮帮他是不是很应该?”

    苏大文豪愣住了:“额.......是应该.......但官家.......臣不懂军事啊!”

    赵祯摆摆手:“这有什么难的,你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他都会你为什么不能会?”

    “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朕封你为飞虎军副团练使、抓紧上任去吧。”

    苏辙摇头心想,自己这哥哥骑个马都骑不稳,去飞虎军当团练........

    哪怕不用他也训练,只需要他每天跟着起早贪黑在大太阳底下晒着,在马上到来的寒冬时节看着别人训练都能要了他的命!

    正要跟赵祯求情

    苏轼反而兴高采烈道:“官家说的没错,既然稼轩能行、臣必定也是可以的。”

    他那自信的表情。

    苏辙从小看过无数次。

    每一次这样的表情出现,他哥一准儿要作妖.......

    以至于........

    他哥用这个表情生生把他这条咸鱼逼到了如今丞相的位置上....

    苏轼接着有些为难奏道:“就是陛下可否让我再举荐一人同去?”

    赵祯来了兴趣,以为苏轼还要举荐又一个“辛弃疾”

    “爱卿说说看”

    “臣举荐之人名为张怀民.......”

    苏轼刚起了个头,赵祯嘴角抽搐

    抬手打住他,问道:“就......‘怀明亦未眠’那个张怀民?”

    苏轼激动:“对对对,没想到臣之拙作陛下亦知晓”

    赵祯轻叹,哎....虽说这苏轼没溜儿,但谁让他是大宋的“文坛招牌”,他弟弟还是既不结党办事还麻利靠谱的苏辙呢。

    “让他和你一起去,当个.....额......文书吧。”

    苏轼连连谢恩,心里想着

    “稼轩一定很开心!”

    “嗯,还有怀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