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六十二章 出盐
    “我看几位叔父也是一脸喜色。”

    张仲铭笑道:“新得了一批铁甲和马刀……你们是不是也有喜事?”

    “铁甲,马刀?”

    几个老头子对视了一眼。

    那些罐头,军粮,军服。

    张仲铭都说是有暗线渠道得来。

    各人也不好多问。

    反正自从小火轮出现后。

    大伙心里的怀疑反而抹去了。

    有这种船,运多少东西运不来?

    至于铁制头盔,铁甲的重要意义,还用多说?

    一具上好的铁鳞甲,制作时间最少要半年,价格在百两以上。

    不是千总以上的武将,很难获得这样的上等铁甲。

    一般的家丁和底层武官,多半就是穿戴绵甲。

    用棉布多层叠加,锻打成型。

    内里镶嵌铁叶,外层加柳钉。

    防护能力肯定远不及铁鳞甲,算是华夏文明往下走的显明例证。

    不论上秦汉扎甲,还是唐的山文,宋的步人甲。

    这些都是正经的铁甲,而且装备率极高。

    明的绵甲不光防御力低下,而且绵甲都算是好东西,大量的营兵连绵甲也没有。

    张仲铭说的铁甲,在这些老辈心里,估计多半是扎甲或绵甲。

    相对来说,扎甲的工艺要简单些,绵甲的成本也要低不少。

    听着猜测,张仲铭笑而不语。

    过一阵积累一批胸甲时,再叫他们开眼界罢。

    “我们也是有喜事。”张伯坤笑道:“出盐了。”

    “出盐了?”

    算算时间,挖好蓄水池,卤水池,化晶池,还有建好车间仓房,盐工们都到位之后开始引卤水,这个事就是看时间,风吹日晒之后含盐量越来越高。

    然后就是等出盐。

    时间终于到了。

    “这太好了!”

    张仲铭也是相当的兴奋。

    现在一直是靠卖靴子,铲子和精铁锭过日子。

    收入也不算低,但也不高。

    主要还是买方市场不够大。

    这年头,衣袍靴子,普通人和穷人备办不起。

    有钱人,讲究的是毛料和上等绢,丝绸等料子来制靴子和衣袍。

    他们家里养的就是有裁缝,也不需要在外头铺子里购入。

    所以现在买这些物件的,多半算是小康之上的富人阶层,但和真正有钱人还有差距。

    市场就这么大,除非是做外贸,把这些好东西往朝鲜和倭国还有南洋卖。

    海贸市场确实是暴利市场。

    但现在海贸被郑芝龙和荷兰人垄断,南下的商船都要被他们剥一层皮,利润减少,风险极大。

    而且这些货数量也不大,暂且不到时候。

    盐厂出盐,对奇山所和张仲铭的布局,毫无疑问是天大的好消息。

    “这太好了,咱们赶过去看看。”

    此时李文才和王实等人,张简阳和张简炎等人都赶了过来。

    张仲铜等轮休的军官也按捺不住好奇心赶了过来。

    所城里和外头的民户军户,只要不在忙碌的,听到消息后都是陆续赶了过来。

    赵大昂首挺胸走在人群中,身边是一个青衣布裙的年轻妇人。

    这是个青州那边过来的寡妇,公婆丈夫俱死了,这妇人带着个女娃,凭自己是活不下去的,只能改嫁。

    赵大也是心满意足。

    他是投军参训,不得不说,在奇山这里军户和军人要高人一等。

    但在大明别的地方,当兵吃粮基本上就是处于鄙视链的底端。

    但凡能有一口饭吃,绝不会有人主动去投军。

    赵家兄弟三个,此前衣食不给,身无寸土。

    赵大没想到,自己还能有娶上媳妇的一天?

    这门亲事,对这些此前在最底层挣扎的人来说,双方都觉得自己现在足够幸运。

    当然他们也是记得自己幸福的源头。

    眼前大步向前走去的高大身影,大伙儿的张大人,才是大伙儿现在幸福的源泉,也是所有人的主心骨。

    跟着眼前这位走,准没有错。

    除了赵大,更多的流民家庭也是有不少重新组建了。

    大伙儿从虏骑兵灾和各种灾害里挺过来,跋涉千里抵达奇山,此前不知道受了多少苦难,又有多少人失去了丈夫或妻子。

    穷苦人没有办法讲贞节,况且奇山所这里,张大人也是相当提倡重组家庭。

    人口,对张仲铭来说是多多益善。

    ……

    大量的人群簇拥着张仲铭赶到海边。

    也就几里路。

    而且路全部重修过了。

    用几百斤的石碾子,堆土,不停的拉拽夯实。

    平滑如镜。

    别看就是夯土路,这年头车辆少,修好后十几二十年能顶。

    况且人力也不值钱,经常维护便是。

    沿着往海边的大道,两边还有往村落农田的分叉路。

    近三个月时间,已经有不少村落建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