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01章 对联
    <b></b>                  窦云看着评判们的反应,更是懵头转向。

    “先生,这……”

    那位高瘦先生强忍着笑,轻轻咳了两声,方才站起身来“我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两句吧。”

    “冷公子的这两句,应该都是化用了庄子。”

    因为不是科举要考到的经义,并不是在场的所有人都了解。

    “上句说的是,冰霜难与夏虫语,乃是化用庄子外篇秋水。”

    有个学子连忙插话“先生,这篇我知道。”

    这位应该是高瘦先生的弟子,高瘦先生指了指他,示意他说下去。

    学子摇头晃脑地背诵道“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高瘦先生恰到好处地接过话头来“这是北海海神若,对河神所说的话。不能跟井底之蛙讨论大海,亦不能与夏天的虫子讨论寒冰。这些都是因为眼界的问题。”

    说着,高瘦先生像是讲课上瘾了一样,对着学子们发问起来“那么,晦朔岂容朝菌知,这句有谁能解说一下?”

    “我来我来!”学子们仿佛受到了鼓励,争先恐后地想要一个露脸的机会。

    高瘦先生随手点了一名学子“你说。”

    那学生满脸沉醉,微闭双眼背诵起来“这是庄子逍遥游里的话。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学子特意在“小知”和“小年”上加重了读音。

    高瘦先生笑笑“说得好。早生晚灭的菌类不懂何为晦朔,寒蝉也不懂什么是春秋。”

    他还是口下留了情,没说不要耍小聪明,只是同情地看了窦云一眼。

    窦云又想了一想,这才明白过来,登时满脸冒起羞愤的红意,脖子上的青筋都暴了出来“冷怀逸,你是在羞辱我?”

    “自取其辱罢了。”

    连是不是被羞辱到了,都要别人帮忙确认。

    对于这样的窦云,冷怀逸实在是连半句话都不想多说。

    窦云捏着拳头,就要往冷怀逸的面前冲过来。

    两个马屁精赶紧一左一右抱住了窦云的肩膀“窦少,乡试要紧,乡试要紧呐!”

    读书人嘛,被人动动嘴皮子骂了,只能说是自己本领不济。

    可要是一旦动了手,那性质就变了。

    今天在场的评判,随便谁到官府说上那么两句,窦云的乡试资格,估计就要飞了。

    窦云像只疯狗似的,双眼通红都挣扎了半天。眼见着实在挣脱不开,窦云的那口气忽然泄了,手脚不再乱动,只是恨恨地盯着冷怀逸,像要把他撕成碎片一般。

    假山后的曹茵轻轻拍了几下胸口,长出了一口大气“吓死我了,还以为那个家伙要对冷公子动手呢。那么英俊的脸,可不能随便打坏了。”

    见场面渐渐平静下来,三位评判交头接耳了几句。

    高瘦先生重新站出来“方才的飞花令,暂且不算。不如就请杨先生出题,咱们再来一轮比试如何?”

    评判里稍胖的那位站了出来,对着学子们拱了拱手。

    学子们自然乐意,大声回应起来。

    有些人看着窦云,声音里也带上了几分嘲讽与不屑。

    跟这种不学无术之人同场竞技,简直是有辱斯文!

    只不过窦云却没有那种自觉,这会儿正像只小蛤蟆一样气鼓鼓的站在一旁。

    杨先生也是略带不屑地瞥了窦云一眼。

    只不过他还讲究颜面,不好直接将他请出场外,索性也不管他,就当他不存在。

    “诸位,诗词讲究格律与对仗。”杨先生的胖脸倒是严肃得紧,“不如这一轮,咱们就对对子。每联只对一句,先答出者为胜。”

    以对联作答,学子们都熟悉得很。只是杨先生要求只有一人对答,便是限制了学子们的思考时间,考的便是谁的才思更敏捷。

    也不用杨先生多说,大家便站得笔直,眼巴巴地等着杨先生的上联。

    “我的上联是,荷风送香气。”

    学子们凝神思考片刻,一名黑黑瘦瘦的学子上前半步,高声回答“松月生夜凉。”

    塘边的凉风送来阵阵清幽的香气,松间明月生出一夜淡淡的微凉。

    杨先生点点头,意境得当,呼应合理。

    “上联是,河边淑气迎芳草。”

    “我便对,林下轻风待落梅。”

    “柳绊长堤千万树。”

    “花横野寺两三枝。”

    看着学子们答得踊跃,杨先生渐渐加大了难度。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

    “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冷怀逸在旁静静看着,并没有想要作答的意思。

    窦云直勾勾地盯着冷怀逸,嘴唇似张不张,像是有话要说,却又说不出口。

    杨先生见没难住学子们,停下想了想,开始讲起故事“说起来,近日正是酷暑难耐,让我不由得有些怀念春日的舒适啊……”

    学子们笑了笑,只觉深有同感。

    “今年的初春,我记得正是下过一场冻雨。那日我坐在书房里,望着窗外的雨滴稀稀落落,飞飘到房前屋后,忽然心中有一上联。只是这一联,我一直苦苦思索,却始终没能对得工整。”

    “刚巧今日诸位俊才在此,可帮老夫斟酌一二。”

    想来这联极难,学子们都是神情一凛,竖起耳朵听杨先生的上联。

    杨先生轻咳一声,缓缓念了出来“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这一联,难就难在是拆字联。

    冻字和洒字,正合了后面的东两点、西三点。

    这一联的难度极高,不只学子们,就连评判席上那两位先生,也皱着眉头苦苦思索起来。

    假山后的曹茵,倒也读过些书。听见这个对联,她的秀眉微蹙,也在认真思考答案。

    只是她想得入神,一个不小心脚下滑了滑,差点磕在假山石上。

    “哎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