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五十七章 陈氏京宅
    赵书以为朱厚照误会这城隍爷僭越了。

    他解释道:“少爷,这城隍爷是阴间的官,和咱俗世不一样,在咱这,您才是主子,天下人都是您的,这城隍爷不过是扮演的,穿的戏服,所用的物件也都是道具,今日为庙会祈福才有这一出,平时是不会如此做派的!”

    朱厚照没想到自己只不过随口说说,这赵书倒一大堆话要说。

    他没搭话,接着往里走。

    广场中心居然是个卖艺场,看热闹的人围起了大大小小的圈。

    不少民间杂耍艺人正在卖艺。

    朱厚照在现代都没见过这场面,还是古代的纯粹啊!

    这卖艺的,有唱皮影戏的,有说书的,有耍猴的,有变戏法的,还有胸口碎大石的,还有卖药的,踩高跷的,扭秧歌的,热闹极了。

    朱厚照这也看看,那也瞧瞧,不一会,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

    赵书想要回宫,朱厚照却说:“好不容易出来一趟,不轻易回去,找个地方住下,咱接着逛!”

    赵书领命。

    …

    第二日。

    京城大栅栏。

    今天,朱厚照在赵书引导下来到了北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大栅栏。

    这地方本不叫大栅栏,因为近十年来,商贩云集,在此地搭建栅房,人们渐渐地称呼他为大栅栏,而不再称呼它的本名。

    以大栅栏为中心,经东牌楼街,一直伸展到崇文门,再到宣武门,形成了整个北京城最繁华、活跃的商业网络。

    正德还是一副小少爷的打扮,跟随着赵书来到大栅栏。

    这条街道不算长,也不算宽,两边店铺竖立着各式各样的招牌旗帜,门口见有店小二模样的人招揽来往客人。

    载货的车由那强壮的汉子拉着。

    一些店铺堂上高悬“八方来财”的横匾,一些还在门口两侧用匾挂上“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广进达三江”的对联。

    朱厚照不禁感叹,这可真是货如轮转、井井有条,生机勃勃啊!

    这庙会和它一对比,真是小巫见大巫,根本不是在一个层次上的。

    且不说,庙会只是地摊的小打小闹,就是这店铺,又能比得了多少?

    在这大栅栏的中心路段,开着京城中最豪华的高级酒楼,还有娱乐场所,来往的也都是京中上层生意人。

    一些富豪,在这办上十天的盛宴,凡是进入此地消费的,都可以报上名号,富豪同意了,即可免单。

    当然,这一切都与京城普通百姓无缘,因为这种盛宴不过是富豪借着享乐的名义扩充自己的人脉资源网络。

    朱厚照一行继续往下走,看到了各种日用吃喝商店,有卖油的,卖茶的,卖醋的,卖粮食的,棉布绸缎,古董,珠宝,字画,瓷器,胭脂香水,药材,只不过这些大部分是京城老字号,是大铺子,与庙会的根本不同。

    而且,这里的进口货还特别多,有西藏特产的冬虫夏草,蒙古来的风干牛肉干,辽东来的人参、貂皮,还有不知道打哪来的象牙等等。

    这些商贩中的某些人并非是北京本地人,他们操着天南地北的口音。

    朱厚照居然还听出了广东式的普通话。

    卖外来货的居然还有那蓝眼睛、白皮肤,鼻子高挺的外国人。

    在古代还能见到外国人,那是相当有感觉了。

    再看那店铺之内的掌柜、还有坐在那喝着茶的人,似乎是老板身份,他们的穿着打扮不一般,全身绫罗绸缎包裹,不少还纹着图案。

    士农工商,本来商是末流,但如今看来,这北京城的大商人比一般的士子官僚要阔气得多。

    有钱,任性!

    朱厚照一行又来到了一座气派的宅子面前,这宅子像极了大宅门,十个铺面的门面,但却不是当铺。

    门口也没有摆设任何的商品物件,也无人揽客叫卖。

    但也不像普通的家宅或者官绅府邸,至少之前石大人胡同刘瑾的府邸不这样。

    大门口两侧各站立着一个二十来岁的少年,这两人垂手站立着,相互之间没有交流。

    许是做大买卖的,所以根本不在乎铺面的生意好坏。

    大门的左侧挂着一块上好的木质牌子,上面写着陈氏京邸四个大字。

    朱厚照瞧着新鲜,又往大门之内瞄了几眼。

    第一进堂屋里面看起来装修华丽,不同于寻常的店铺模样。

    朱厚照自言自语:“这家店怎么这么特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