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零六章上元花灯
    <sript><sript>

    永安解释道“就是把要表演的曲目在纸上写下来,等到联欢会开始的时候,按照顺序一个一个的表演。对了,你们古代人是怎么过年的?”

    “除夕之夜,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喝花椒酒,以驱寒祛湿。”

    “等等,花椒酒,是不是喝酒的时候,把花椒放在酒里?”永安打断贺兰敏之问道。

    贺兰敏之点了点头,接着说“嗯,吃过团圆饭,全家人守岁到天明。对了,除夕还有一种驱除瘟疫的仪式,叫做‘傩’或者‘大傩’。春节期间要吃‘五辛盘’,又叫‘春盘’,是由五种有辛辣气味的蔬菜拼成的。”

    永安点着头,问道“为什么要吃那么多辛辣的蔬菜呢?”

    “吃‘五辛盘’可以发散人的五脏中的陈腐之气。”贺兰敏之解释道。

    “哦,这样啊,古代人可真是讲究。”

    贺兰敏之继续说着“大年初一过后,开始走亲访友,互相邀宴,叫‘传座’。”

    “哎,这个与我们那是差不多的。”

    贺兰敏之问道“那你的家乡那边,怎么过年呢?”

    “过年之前的几天,就开始置办各种东西,叫做‘办年货’,除夕一家人吃过年夜饭之后,半夜要吃饺子,初一在家休息,初二开始走亲戚。”

    “饺子,那是什么?”

    永安想了想,说“对了,在大唐不叫饺子,就是把菜或者是肉调馅,用面包好,再下锅里煮熟。”

    “那不是牢丸么?”贺兰敏之脱口而出。

    “什么玩意儿?牢丸,这么难听的名字,谁取的?”

    贺兰敏之回答说“这我也不知道。”

    很快,节目单写好了,永安把节目单拿给贺兰敏之。贺兰敏之认真地看着,问道“这些都是什么才艺?”

    “都是些歌舞,因为是过年,所以要比平时多一些。”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为“饺耳”。

    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

    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等小料。

    唐朝时叫“牢丸”,在汉代刘熙《释名·饮食》中有解释,是把拌以各种佐料的肉馅,团成丸子,穿起来烤着吃。后来,面食进一步普及,人们又用面皮将肉丸子包裹在中间,使其牢不可破。

    宋朝称为“角儿”,它是“饺子”一词的词源。南宋时叫做“燥肉双下角子”。

    清朝时,北方人称为“煮饽饽”。济南等地人们称为“水包子”。

    上元节这天晚上,贺兰敏之拉着永安出来看花灯,街上非常热闹。

    李云霄和武潇潇相约一起来看花灯,李廉和顾蕴龄这一对也一起出来了。

    顾蕴龄一边小跑着一边说“殿下,快点儿!”

    “龄儿,你慢点儿,你这还带着身子呢!”李廉追上顾蕴龄,牵着她的手。

    “以前每年的上元节,我都是和心儿出来看花灯,今年有了殿下,真好。”

    李廉望着顾蕴龄,说“何止是今年,以后每年,我都陪着你。”

    两人相视一笑,他们继续逛花街。

    武潇潇先到了花街,李云霄还没到,她等的无聊,就四处闲逛。忽然她看到一个年画娃娃的面具。小摊老板说“姑娘,这个面具很受欢迎的。”

    武潇潇买下了面具,她带上面具之后又来到一个卖首饰的小摊位,她看上了一个步摇。这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过来“老板,这个步摇我要了。”

    武潇潇一看,是李云霄,可是他来得这么晚,武潇潇有些不高兴,正好带着面具,她并不想跟李云霄相认。

    见李云霄付了钱,武潇潇转身就要走,李云霄拦住她,说“姑娘请留步,我见姑娘的身材似曾相识,不知姑娘可认得我呀?”

    “不认得。”武潇潇还生着气呢。

    李云霄笑了笑,把那步摇插在武潇潇的发髻上,说“听姑娘的声音很是耳熟,我看姑娘不如……”

    武潇潇回过身来,把面具摘了,她说“一点儿都不好玩儿,我带着面具你都能认出我来?”

    “那当然了,在我李云霄眼里,只有你武潇潇才是独一无二的。”

    听到李云霄这么说,武潇潇顿时气就消了,她问道“那你怎么现在才来?”

    “我来的不晚吧,我可是准时到花街的。倒是你,你什么时候来的?”

    武潇潇撅了撅嘴,回答说“我都来了快半个时辰了。”

    “你来那么早啊?”

    “还不是为了能早点儿见到你。”说着,武潇潇的脸颊泛着红。

    李云霄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追问道“啊?你那么想见我呀?”

    “哼!不理你了,我看花灯去。”武潇潇快步向前。

    “哎,潇潇,别呀!”李云霄赶紧追了上去。

    李云霄和武潇潇走着走着,李云霄便不受控制地牵起了武潇潇的手……

    一路上,贺兰敏之一直牵着永安的手,就像怕她走丢了一样。他们看了会儿花灯。永安注意到一个绝美精致的花灯,她跟贺兰敏之说“我们去放花灯吧!”

    永安借小摊老板的毛笔写了一张纸条,贺兰敏之就在旁边看着,他心里默念纸条上的话“君心似我心,不负相思意。”

    写好之后,永安把纸条放在花灯里,贺兰敏之又牵起永安的一只手,说“走,跟我来。”

    贺兰敏之带着永安来到安静的湖边,他们一起放了花灯,再看着这波光粼粼的湖水。贺兰敏之深情款款地跟永安说“永安,我们在这里待会儿吧。”

    “是谁说要出来看花灯的,怎么又要在这儿待会儿了?”永安问道。

    <sript><sript>

    <sript><s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