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53章,千里镜
    府考成绩出来了。

    县城更热了。

    其实挺正常,徐公子都十六岁嘛,案首算什么?

    人家十四岁进士说话了吗?人家十三岁进士,算你前辈。

    十三岁进士到饶桐县了。

    一群人前呼后拥,让开让开!

    粪车到了,牛粪倒十三岁进士车上,双方给打起来,打完了去衙门。

    许邛州没在,你们这儿等会儿,要不然再打一架?

    双方不知道咋打起来,衙役也卷入,许邛州就是没出现。原来去新城了。

    新城,走过路过、离远的、都看那高高的楼。

    高耸入云啊,鸟从楼下飞过,雾在楼下缭绕,好撩的。

    楼的一层,赵虎带了足足一百个,李虎还有一队。

    至于下面,不用说。而在上面看惯了。

    宝器站在二层,手里拿的千里眼。

    1608年荷兰米德尔堡眼镜师汉斯?李波尔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

    一次,两个小孩在李波尔的商店门前玩弄几片透镜,他们通过前后两块透镜看远处教乂堂上的风标,两人兴高采烈。李波尔赛拿起两片透镜一看,远处的风标放大了许多。

    李波尔赛跑回商店,把两块透镜装在一个筒子里,经过多次试验,就发明了望远镜。

    1608年他为自己制作的望远镜申请专利,并遵从当局的要求,造了一个双筒望远镜。据说小镇好几十个望远镜眼镜匠都声称发明了望远镜。

    与此同时,德国的天文学家开普勒也开始研究望远镜,他在《屈光学》里提出了另一种天文望远镜,这种望远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与伽利略的望远镜不同,比伽利略望远镜视野宽阔。但开普勒没有制造他所介绍的望远镜。

    宝器手里的,不是天文望远镜,只是看远一点罢了。

    这也叫千里镜。

    最早在明末传入中乂国,乾隆以后,已流行于广州的高官显宦之家。学海堂的创办者、道光年间总督阮元就是“千里镜”的铁杆粉丝能令人见目不能见之物,其为用甚博,而以之测量七曜为尤密。

    宝器手里的,是自己造的。

    简易的,就是前后两块透镜。

    但,这是玻璃的技术。

    再简易,是技术的华丽。

    看千里或许夸张,不说看天看月亮,但看三五里,效果还不错。

    徐经、徐济、许青竹也上来玩。

    许青竹看千里眼,不用说,这是怎样的效果。

    你再想,假如人家有,我们没有,又会怎样?

    一天读书,能造出这吗?一天用嘴,能造出这吗?

    都是你功劳?呵呵。

    许邛州,看着徐小姐,好了!

    里边一边测试钟面,上发条,钟正常的走了。

    这发条,和沙漏、沙反过来像不像?

    沙往下漏的时候,钟、仪器在转,其中的技术差。

    徐茉茶再说一下“注意校准。一个不标准的参考,就是一个误导。”

    明白。一群工匠够高兴了。

    上面再连好,六月,应该就差不多了。

    徐茉茶抱起扈贽,可以回去了。要不要再挑一回伞?

    扈贽,好呀。

    徐茉茶叫人准备。

    宝器、徐经徐经在一边看着。

    二楼都加了顶,这顶,也有快两丈高,中间成一个走道。

    平时每一边都是封闭的,不过靠近钟楼的,用处不小。

    人若是钟楼呆不下,完全能在这儿。

    宝器就看着姐姐,从楼顶,跳下来,经过卸力,稳稳的站住。

    这可不是纯跳着玩,你想下面有贼,行动起来的时候,这也算一个小测试。

    徐经抱着外甥,怕不怕?

    扈贽,好玩。

    赵虎在边上拴好绳子。

    徐经抱着外甥,一手抓绳子,飘到中间小广场。

    徐茉茶一手抱起宝器,速个降。

    宝器好高兴!

    许邛州、嘤嘤。

    look!徐小姐又爬上来了,抱着许青竹下去。

    噗通!落在水池。

    这水池修比较深,但不是太深,跳的不好就摔死了。水压也受不住。

    算好的话,还是蛮爽的。

    许青竹从水里爬出来,腿发抖,抬头,徐济自己下来了,噗通,跳水。

    许邛州,我儿砸可能会被玩坏。这跳了伞带跳水。

    赵虎,我还得玩到徐小姐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还有这千里眼。

    打仗的时候,这就是神兵利器了。干掉梵萨西国,不是梦。

    徐茉茶收拾好,抱着扈贽,看图书馆。

    有一间已经摆好,第二间书架放好了。

    金花、红豆、裴姽都在忙。

    一个瘸的,曾是有名的石匠,也读过书,看到徐小姐敬畏,咱以后当个图书管理员还能再学。

    当书摆放整齐,你会知道知识的力量,瘸了,不代表就废了。

    这是为了更多工匠,或许,还能造那楼一样的大事。

    其实,工匠干的大事多了,以前没人重视罢了。

    在这儿,工匠才是主,别人不能进来指手画脚。

    许青竹感慨“谁家书房都没这么大了。”

    这一方,就有一亩三分,除掉两边、中间还是挺大的。

    弘文馆?文渊阁?

    弘文馆,聚书二十馀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受经史书法。

    文渊阁,乾隆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四十一年建成,用时两年。

    不过文渊阁之名始于明代,其阁亦始建于明。《文渊阁书目》,以千字文排次,自天字至往字,凡得二十号,五十橱。

    清建的文渊阁,《四库全书》连同《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入藏文渊阁,按经史子集四部分架放置。

    以经部儒家经典为首共22架和《四库全书总目考证》、《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放置一层,并在中间设皇帝宝座,为讲经筵之处。

    二层中三间与一层相通,周围设楼板,置书架,放史部书33架。二层为暗层,光线极弱,只能藏书,不利阅览。

    三层除西尽间为楼梯间外,其它五间通连,每间依前后柱位列书架间隔,宽敞明亮。子部书22架、集部书28架存放在此,明间设御榻,备皇帝随时登阁览阅。

    清规定,官员中如有嗜好古书,勤于学习者,经允许可以到阁中阅览书籍,但不得损害书籍,更不许携带书籍出阁。

    这操作,就不是稀罕的了。

    三层也不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