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339:看那大明,三百年风华绝代!!
    339:改变了大明国运的靖难之役!

    此时。

    画面仍在继续。

    一道卷抽,在半空之中,缓缓打开,其中金光四溢。

    《明史·姚广孝传》云:

    道衍练兵后苑中。

    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

    朱棣要想造反,除了兵源战马外,还有两样东西非常重要,那就是兵器。

    为此。

    姚广孝在燕王府的后院开始打造兵器,为了避免外人听见声音,他还特地在围墙内养了大量的鸡鸭鹅等家禽,利用这些家禽的叫声来遮挡打造兵器的声音。

    建文元年六月,朱棣命部将张玉、朱能等人迅速控制了北京城,然后召开誓师大会,宣布起兵。

    在誓师大会上,朱棣把自己身为太祖“嫡子”,如何忠于朝廷,朝廷又如何亏待自己说了一通,把将士们感动得稀里哗啦,都握紧兵器准备跟朱棣南下。

    没想到,接下来发生了变故。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适暴风雨,檐瓦堕”。

    正在燕王起劲的时候,一场暴风雨来了,把燕王府的瓦片都吹落了。

    朱棣心中暗叫不好,难道上天是在警示自己不该造反。

    不仅朱棣这样想,他对面的将士们心里也在嘀咕。

    关键时刻,姚广孝出场了,姚广孝说:

    “殿下不闻乎?‘飞龙在天,从以风雨’。

    瓦坠,天易黄屋耳!

    姚广孝堪称“超级救场王”,他当着众人的面说,因为新龙出现,所以才有风雨。

    瓦片坠落,是因为燕王府要换上“黄瓦”了。

    在明朝。

    只有皇宫才能有个黄瓦,藩王只能用绿瓦。

    换上黄瓦,不言自明。

    姚广孝的这番解说,让现场又沸腾起来,军心大振。

    而身为统帅的朱棣,则暗自感激姚广孝。

    要不是有姚广孝,朱棣踏出造反的第一步后恐怕就没戏了。

    接下来。

    靖难之役爆发了。

    虽然建文帝派出的耿炳文、李景隆都未能取胜,但朱棣若想短时间内打败南军也不太可能。

    当时姚广孝年事已高,留在京城辅佐世子朱高炽(后来的明仁宗),但朱棣每逢战事,都必快马报给姚广孝。

    在东昌之战前,姚广孝给朱棣的信中写下“师行必克,但费两日”的预判。

    可是,这一战朱棣打得非常辛苦,南军中的盛庸和平安勇猛异常,朱棣麾下“靖难四名将”之一的张玉战死,朱棣也差点被活捉。

    东昌之战的失败,让北军有些怀疑人生,朱棣麾下的将士都很泄气。

    这时姚广孝告诉朱棣,我说过“师行必克,但费两日”,东昌的“昌”字不正是两个“日”吗?

    众将一听。

    原来老天早有安排,于是,重新振作起来。

    朱棣心中暗叹:关键时刻,还是老姚能提振军心!

    建文三年,朱棣的南下计划仍然没有达成,而建文帝正在集结各方兵力来对付朱棣。

    姚广孝认真分析局势,给朱棣一个建议,《明史·姚广孝传》记载:

    道衍语成祖:“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

    姚广孝的意思是说:此时南军都被建文帝派到北边来围剿你了,而南京周边正好空虚。

    我们不必在意一城一池,而应该甩掉朝廷的兵马,直捣黄龙。

    朱棣果然采纳姚广孝的建议,当年六月,朱棣从浦口攻入南京城,建文帝失踪,朱棣登基,改元永乐。

    从朱棣起兵,到朱棣夺位成功,道衍一直在朱棣的背后,用他的谋略支持着朱棣。

    所以,《明史》才会说:

    “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ˇ。”

    从一介僧侣变成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姚广孝堪称一代传奇。

    僧衣之下的姚广孝。

    朱棣登基那年,姚广孝已经68岁。

    朱棣封姚广孝为太子少师,并赐名“姚广孝”。

    朱棣劝姚广孝还俗,并赏赐姚广孝良田和美女,姚广孝却不同意。

    他上朝时穿朝服,下朝后立即换上僧衣。他不住少师府,反而住在寺庙中。

    姚广孝心中既然有抱负,好不容易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为何不再展宏图呢?

    他为何坚持不脱僧衣呢?

    对此,后人普遍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姚广孝淡泊名利,他是出家人,看淡了功名利禄,在功成名就后仍然以僧人自居,才符合他的性情。

    第二种看法,姚广孝害怕功高震主,他深知权力背后的险恶,所以选择激流勇退,以保全自己。

    其实,姚广孝之所以仍穿僧衣,有上述两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第三个原因,那就是他看到的现实和想象的不一样,他无法解脱自我,所以选择另一种方式来避世。

    《明史·方孝孺传》记载: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建文四年。

    朱棣攻入南京之前,姚广孝对朱棣说:“你攻下南京之后,方孝孺必定不愿投降,你不要杀了他,如果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就绝了!”

    当时正是朱棣攻打南京的关键时刻,朱棣答应了方孝孺(“成祖颔之”)。

    可是。

    后来朱棣入城,让方孝孺写诏书,方孝孺不写,朱棣一怒之下,杀了方孝孺,并灭其三族。这件事或许让姚广孝难以释怀。

    姚广孝生于元朝末期。

    在明朝初年已经成名,朱元璋在位31年,但姚广孝始终不为朱元璋效力,根本原因还是姚广孝不喜欢朱元璋“弑杀”的性格。

    如今。

    他辅佐朱棣登基,发现朱棣竟然是另一个“朱元璋”,这对姚广孝的内心打击很大。

    朱棣登基后,大功臣姚广孝申请回乡探亲,朱棣听闻后,备足了厚礼,派亲兵送姚广孝回苏州。

    姚广孝害怕太张扬,把亲兵留在苏州城外,只身一人入城。

    他欣喜入城,却失望而归。

    《明史·姚广孝传》记载:

    其至长洲,候同产姊,姊不纳。

    访其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

    复往见姊,姊詈之。

    广孝惘然。

    姚广孝家中已无旁人,只有一个同胞姐姐。

    他敲姐姐家门,姐姐听说是弟弟来了,却故意不给他开门。

    姚广孝无奈,只得去拜访昔日的好友王宾,不料,王宾也不见他。

    王宾隔着很远对姚广孝说:“和尚误矣!”

    姚广孝又重新来到姐姐家,结果被姐姐骂了一顿。

    这时,姚广孝内心一片茫然。

    也许。

    姚广孝靖难之役之前,是想建功立业的,但在朱棣登基之后,他看到近四年的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百姓受苦,这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初衷。

    待到他回乡探亲后,姐姐和好友的态度让他彻底明白,他心心念念的帝王大业,或许真的是大谬!

    第三个例子。

    公元1418年(永乐十六年),当时朱棣已经迁都北京,姚广孝本不愿北上,但朱棣几次催促,姚广孝最终从南京来到北京,到北京后,姚广孝生了一场大病,最后竟然病危。

    在姚广孝弥留之际,朱棣亲自来到庆寿寺看望他。

    《明史·姚广孝传》记载:

    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

    溥洽者,建文帝主录僧也。

    看着84岁的老伙计即将离开人世,朱棣也一阵心酸,朱棣问:“少师,你还有什么心愿?”

    姚广孝回答:“溥洽被关了16年了,希望你能赦免他!”

    溥洽也是一位僧人,他曾是建文帝时期宫中的主录僧,传言只有他知道建文帝的去向。

    朱棣登基后,立即逮捕溥洽,严刑拷问,溥洽始终不愿意透露建文帝的消息。

    就这样。

    溥洽被关押了16年。

    这是姚广孝最后的遗愿,虽然朱棣有些为难,但他还是答应了这个求情。

    得知朱棣答应释放溥洽后,姚广孝强撑病体起身,“广孝顿首谢”,给朱棣磕头谢恩。

    接下来。

    朱棣又问:“少师还有什么心愿?”

    姚广孝默不作声,不久圆寂。

    溥洽被朱棣关押了16年之久,而且这个人很敏感,姚广孝之所以在弥留之际为他求情,是在忖度,只有在这个时候提出,朱棣才不会拒绝这个要求。

    佛心慈悲,姚广孝请求释放溥洽,不仅仅是因为“¨〃慈悲之心”。

    而是他打心里认为,溥洽之所以会沦落大狱,归根结底还是“靖难之役”造成的。

    而谋划“靖难之役”的,正是姚广孝自己。

    姚广孝临终之前救溥洽,是在完成心灵的自我救赎。

    姚广孝走了,留下了他许多传奇。

    然而。

    关于他的是非功过,并没有盖棺定论。

    嘉靖(明世宗)不让姚广孝配享太庙,乾隆(清高宗)不让姚广孝的著作进《四库全书》,就连明朝的部分官吏,也不认同姚广孝。

    明英宗时期。

    姚广孝的义孙去拜访苏州知府,他本以为会得到苏州知府的热情接待。

    不料。

    苏州知府一听到姚广孝三个字,就把客人拒之门外。

    此后数年,关于姚广孝的争议,一直存在。

    因为在帝王(如乾隆)眼中,姚广孝无疑篡位的始作俑者。

    在文人(如苏州知府)眼中,姚广孝是个不忠之人。

    在百姓(如王宾)心中,姚广孝是个“六根不净”的僧人。

    朱棣已经篡位成功了,大家不能骂朱棣,姚广孝这个“第一功臣”于是就成了一个背锅侠。

    若干年来,“妖僧”、“逆臣”的称呼,始终围绕着姚广孝。

    如何看待姚广孝,关键还是如何看待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虽然给明朝带来了创伤,但他和历史上其他的皇室斗争一样,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它并没有是非对错之分。

    建文帝当皇帝和永乐帝当皇帝,其实还是大明朝的江山。

    所以。

    朱棣不一定是篡位者,姚广孝也不一定是篡位的始作俑者。

    所以,建文帝不一定是正统,而(了诺的)姚广孝也不一定是“背锅侠”。

    至于战争对百姓的创伤,姚广孝有悔过之心,就证明他和其他“功臣”不一样,姚广孝之心,至少值得我们去敬畏。

    同一时间。

    当画面播放到这里的时候,无数观众都开始纷纷议论起来。

    “姚广孝这种人,应该是要一展所学,功成名就,他对荣华富贵看的并不是很重永。”

    “从历史的角度上审视,姚广孝起的作用其实是负面的,在他的怂恿下,靖难之役发生了,国家和百姓经历了生灵涂炭,而这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建文帝当皇帝,其实并不一定比朱棣差,后来历史表明,朱棣子孙统治下的明朝,是有多么的荒唐,可以说,姚广孝是历史进程的捣乱者。”

    “楼上的观点我并不认同,建文帝的能力真心看不出来,那么大优势还打输了也是个人才。”

    “作为皇帝,其他的能力都可以差,但必须要学会用人,朱允文是手中无人可用。”

    “成王败寇罢了。”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没有姚广孝就没有首都。”

    “以藩王造反视为不忠,杀害建文帝视为不义,姚广孝为不忠不义之人出谋划策,那姚广孝就有很大的问题,不脱僧衣说明他还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也是不忠不仁不义之人。”

    “妖僧姚广孝,他虽然是和尚,可是什么都学,最要命的是他将自己的所学用来辅佐帝王,他所做的事跟他的身份根本不搭边,他辅佐成祖篡位,很多人都说不清他的出发点,因此,我觉得他只是单纯的为了证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