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337:一个人用一生的时光,做一件事
    337:欲读书为学,有成则仕于王朝!

    与此同时。

    画面上,两军正欲交战。

    沙尘滚滚之中,几乎看不清人脸,而苏晨的声音,更是在这时响起!

    朱元璋率领大军赶到洪都,洪都之战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

    好在朱文正和邓愈也是铁血男儿,愣是创造了奇迹,挡住了陈友谅。

    陈友谅见朱元璋的援军赶到,于是移兵鄱阳湖,双方展开决战。

    鄱阳湖之战。

    是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水上战争,双方共投入兵力超过80万,第一场战斗发生在康郎山,陈友谅舰船高大,占尽优势,朱元璋连续兵败,损失20多名将领,形势非常危急。

    朱元璋大急。

    忙向刘基问计,刘基分析双方的优势和劣势,最终向朱元璋提出一个方略,刘基的方略比较长。

    大致意思是:把大军驻扎在湖口,然后出兵把鄱阳湖周边五个县城的粮食全部抢光。

    因为陈友谅的兵马是朱元璋的三倍之多,他的粮食最先消耗完,待陈友谅粮草紧张之时,他必然急于求战,到时候朱元璋只要拖个十天八天,陈友谅必定军心大乱。

    朱元璋认为此计甚妙。

    于是按照刘基提出的方略执行,果然一切如刘基所料,陈友谅粮食不多,带兵到南昌抢粮,不料朱元璋早就让侄子朱文正在那里伏击。

    《明史纪事本末》云:

    友谅食尽,“二九零”掠粮于南昌,朱文正遣人燔其舟,势益困!

    陈友谅断粮,力求速战速决,朱元璋却严守湖口,最终陈友谅军心溃散,陈友谅在兵败后出逃,被流矢射中头颅,死在了湖面上。

    鄱阳湖之战的胜败因素很多。

    例如陈友谅骄傲自大、朱元璋妙用火攻等,但归根结底,刘基的谋略还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鄱阳湖之战是元末的转折点,其意义不亚于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

    从此之后。

    江南诸雄再无力和朱元璋抗衡,朱元璋统一江南,只是时间问题了。

    因刘基在这场打仗中奇谋百出,因此朱元璋评价刘基:

    “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

    其实。

    刘基不仅在战略上帮助了朱元璋,在细节上,还救了朱元璋一命。

    根据《明史·刘基传》记载:

    太祖坐胡床督战,基侍侧,忽跃起大呼,趣太祖更舟。太祖仓卒徙别舸,坐未定,飞礮击旧所御舟立碎。

    意思是。

    朱元璋正在船上督战,刘基在身后大叫不好,连忙催朱元璋换船,朱元璋刚换到另一艘船上,之前的船就被陈友谅击沉了。

    古人云:功高不过救主,计绝莫若断粮。

    鄱阳湖之战,刘基把这两样都做了。

    实际上,刘伯温有张良之才,存魏征之心。

    《明史》云:

    其后太祖取士诚,北伐中原,遂成帝业,略如基谋。

    陈友谅死后,朱元璋开始攻取张士诚、北伐中原,在这一过程中,刘基也发挥了作用。

    公元1367年。

    朱元璋开始为登基做准备,这时,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左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刘基被任命为太史令。

    打天下时,刘基是张良,治天下时,刘基摇身一变,变成了魏征。

    这一年。

    朱元璋命刘基制定法度,刘基给朱元璋上奏,劝朱元璋不要滥杀,为此,朱元璋赦免了好几次囚犯。

    《明史》云:

    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

    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

    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

    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意思是。

    朱元璋做梦,想要杀掉一批囚犯,醒来后,刘基告诉他,千万不能杀,这个梦是获得土地和百姓的征兆。

    三天后,汤和的大军收复海宁,朱元璋大喜,立即将囚犯交给刘基,让刘基将他们全部释放,并且拜刘基为御史中丞。

    《论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刘基对百姓以“仁”,对官员则恰恰相反,他要求官员严以律己。

    1368年正月,朱元璋正式登基,任命刘基为御史中丞。

    刘基性格耿直,嫉恶如仇,不管是王公勋贵,还是底层小吏,刘基都刚正不阿,察之细微。

    《明史》曰:

    基谓宋、元宽纵失天下,今宜肃纪纲。

    令御史纠劾无所避,宿卫宦侍有过者,皆置之法,人惮其严。

    可见。

    大家对刘基都十分忌惮。

    当时。

    有一个叫李彬的人,此人是宰相李善长的亲信,担任中书省都事,此人贪污受贿。

    李善长多次为李彬说情,希望刘基放过此人,刘基不听,坚持将李彬下狱问罪,并且在祭坛下公开杀掉李彬。

    这件事。

    虽然体现出了刘基的刚直,但他“由是与善长忤”,从此得罪了李善长。

    不久后。

    刘基便迎来厄运,李善长为了报复刘基,迅速组织党羽弹劾刘基,说刘基在祭坛下杀人,是对天地大不敬。

    《明史·刘基传》云:

    帝归,愬基僇人坛壝下,不敬。诸怨基者亦交谮之。

    会以旱求言。

    ……

    帝纳其言,旬日仍不雨,帝怒。

    会基有妻丧,遂请告归。

    因为刘基得罪的人太多,群臣群起而攻之,一时间,刘基成了众矢之的。

    不巧的是,当时天下大旱,朱元璋命刘基求雨,结果没有成功,朱元璋大怒不已。

    刘基为了避风头,借着妻子去世,告老还乡了。

    刘基虽然高老,但他仍兼济天下。

    临行前。

    他劝朱元璋不要在凤阳修建中都,说那里不适合建都,朱元璋因此非常不快。

    都说刘基有张良之才,若他能像张良一样,从此隐退江湖,或许结局完全不同。

    但刘基并不想过早地结束自己的仕途生涯,当年底,朱元璋念及刘基之功,重新召刘基赴京。

    刘基没有推辞,果断来到南京。

    刘基到南京后,他和朝中官员的关系,始终未能和解。

    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

    刘基担任御史中丞,作为言官,本就是得罪人的差事,再加上刘基性格刚直,嫉恶如仇,因此得罪不少人。

    尤其是胡惟庸当权之后,因他麾下宵小众多,胡惟庸很快和刘基结下了梁子。

    第二。

    刘基本就是元朝旧臣,明朝初年,文臣武将对元朝旧臣都有打压之意。

    第三。

    上文也说过,刘基的骨子里有士大夫的思维,他和朱元璋麾下的淮西旧将思维本就不同,所以他始终无法融入“集体”。

    因此刘基成了孤臣。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等6人被封为公爵,汤和等28人被封为侯爵。

    而刘基却仅仅被封为“诚意伯”。

    众人常把刘基、李善长、徐达比作“汉初三杰”的张良、萧何和韩信。

    如今。

    李善长和徐达都位列公爵,刘基却没能封公,他不仅和公爵无缘,甚至都未被封侯。

    关于刘基被封为伯爵的疑团,很多人都分析过,朱元璋封爵,其实不仅仅是从功劳的维度,还有其他考量。

    第一。

    朱元璋要看“从龙时间”,也就是说看“资历”。

    纵观六位公爵,不仅都立下大功,而且投奔朱元璋的时间都很早,而刘基是在朱元璋占领南京后才来的。

    第二。

    六位公爵,都是主动跟随朱元璋的,刘基却是先后两次才请来的。

    在封刘基的诏书,即《封刘基诚意伯诰》中,朱元璋写道:

    朕提师江左,兵至括苍尔,基挺身来谒,于金陵归.......

    注意。

    朱元璋说刘伯温是“挺身来谒,于金陵归”。

    意思是。

    刘基是主动来投奔他的。

    刘基其实是被朱元璋请了两次才来的。

    朱元璋为何把刘基的“被动”改成“主动”呢?

    这是因为朱元璋自负,他本质上对刘基当年“端架子”的行为十分不满。

    同时。

    朱元璋变“被动”为“主动”,也显得自己有面子。

    第三。

    朱元璋还要看功臣们的政治倾向。

    徐达、李善长、冯胜等人首先都是实打实的大功臣。

    其次。

    他们都是反元义士。

    而刘基不仅仅是在元朝三次为官,还曾帮元朝镇压方国珍的叛军,从这一点说,刘基仍然不能享受较高的爵位。

    所以说。

    尽管刘基为朱元璋立下大功,但从资历、是否主动加盟、政治倾向三方面来看,刘基在洪武大帝心目中,显得太不完美。

    遇上吹毛求疵的朱元璋,是刘基的一大悲剧。

    倘若刘基能像张良一样看透仕途,退隐山林,他定当成为佳话,但是,在刘基心目中,他仍然有对仕途的留恋,这是刘基的第二大悲剧。

    笔者没有贬低刘基的意思,刘基留恋仕途,这本是士大夫的追求,不可厚非。

    如果说。

    前两大悲剧尚且能保全刘基的话,那么,刘基面临的第三大悲剧,则彻底将他打入鬼门关。

    《明史·刘基传》记载:

    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挟前憾,使吏讦基,谓谈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民弗与,则请立巡检逐民。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基惧入谢,乃留京,不敢归。

    洪武八年,刘基打算告老还乡。

    此前。

    刘基曾对朱元璋说,瓯越之间有一块空地叫谈洋。

    这件事被刘基的死敌胡惟庸知道后,胡惟庸便对朱元璋进谗,说谈洋之地有王气,而刘基打算将这个地方作为自己的墓地。

    朱元璋听完后,表面上不为所动,但内心却开始猜忌刘基,随后他褫夺了刘基的俸禄。

    刘基害怕,待在京城,不敢脱离朱元璋的视线。

    不久后,朱元璋派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给刘基看病开药,刘基吃完太医的药后,顿时觉得腹中不适,痛苦不已,不久后便去世了。

    这件事不简单。2.6

    首先。

    朱元璋早知胡惟庸和刘基有隙,为何还故意派胡惟庸上门看望?

    其次。

    胡惟庸不仅上门看望,还故意还带着太医开了药给刘基,他难道不知道避嫌?

    最后。

    刘基吃完太医的药后,病情随即加重,十分痛苦。

    一连串的逻辑,能看出刘基之死有蹊跷。

    太医、胡惟庸疑惑是朱元璋,都钱丽娜其中,未尽之言,细思极恐。

    对于刘基,苏晨是推崇和惋惜的。

    首先。

    刘基是一位功臣,他为明朝立下了不世之功。

    其次,刘基是一位儒生,他虽然有经天纬地之才,但骨子里还是忠义仁善的。

    最后,刘基是一个悲剧,他的悲剧,有三个方面:

    刘基的第一大悲剧是他遇到了一个吹毛求疵的朱元璋。

    如果他遇到的是一位宽仁的帝王,或许结局不同。

    刘基第二大悲剧是他深受儒学影响,一心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

    如果他能像张良一样信仰黄老之说,他的结局或许不同。

    刘基的第三大悲剧是他有经天纬地之才,恰巧命中了朱元璋的猜忌之心。

    刘基的人生璀璨过,也凄凉过。

    他有大才,但最终没有张良、孔明的结局。

    人心即历史,历史即人心,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逆流而望,方能看出真正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