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六十二章:迟到的追封
    测试广告1  有了小御史的插曲,接下来除了阿棣偶尔问一两句,詹闶的话就在没被打断过。墨子阁 一盏茶的时间过去,终于搞定了高产作物推广这件事。

    高产作物属于傻子都知道的好事,胆子再大的也不敢表示反对。这也是詹闶把它放在最前面的原因,七个引导和示范的作用。

    接下来就是第二本奏折,建议朝廷开放商路。照样还是阿棣先看,然后假模假式向詹闶提问“商者重利轻义,概不乏囤积居奇、贪婪无畏者。且皇考立国时,便已定下士农工商四民,此时更改恐有不适吧?”

    这么问,当然是提前商量好的。阿棣作为一国之主,又是老朱的儿子,由他先提出来,等到他被詹闶说服,其他人在反对的作用就会很小了。

    詹闶拱手施礼奏对“陛下所言极是,先帝高瞻远瞩,自然能够看到关键。可即便是这样,先帝也还是给商人留下了一条路可走。贫道分析先帝所定政令、律法,然后得知,之所以这样做,只因为当时四海初平,江山暂稳,并不适合发展商业。所以先帝才会定下三十税一这种极低的税负,与民休息,给大明商业一个回复和发展的空间……”

    先把老朱的意思曲解一番,接下来就是吹捧国家对商业做出的支持了“如今大明江山安稳,四海升平,商业的环境越来越好,商人的盈利越来越多,也是时候提高税收比例了。不瞒陛下说,贫道家里在北平经商,每年统计盈利,都会有自己赚了大便宜的感觉。每每想到国家为百姓做了许多事,对外御敌拓土,对内剿匪安民,开辟道路,疏浚江河,这其中的种种,无不适为了建设一个交通更加顺畅的环境……”

    再接着,给某一部分商人平平反“商人重利轻义,往往会做出不法之事,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这话从何而来,由什么人最先传出,且无从考证。而在现实中,违法乱纪重利轻义的商人,往往都存在于乱世。东周时天下大乱,宋时天下大乱,蒙元时汉人遭受奴役,所以会出现行事不轨的商人。而初唐时期和汉时天下相对稳定,也就没有了商人乱世的条件。另外有一点也很值得疑惑,那些鼓吹商人为祸的都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出现,贫道以为很值得深究。如今大明国势日稳,并不存在……”

    最后,就是反过来为商人鼓吹,大谈商业的好处了“抛开之前的种种不谈,凡事也总是有利有弊的。以贫道近年来对大明商人行为所观察的结果,还是利大于弊的。正因为有了商人,流通南北,运送东西,让大明百姓不必跋涉千里,就能够得到自己所需的货物。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商人,那么这个国家是不完整的,是极其落后的。而就贫道所见的北平商人来说,洪武三十年天下大旱,北平一百零三户商家集银十几万贯,援助当地百姓打井修渠,抗御旱情。之后的三十一年至三十三年间,又先后捐助二十多万贯。截至今年春,北平行省各地已有人工灌井十五万口,遍布各乡村田间……”

    这会没有人打断了,詹闶滔滔不绝说了有一盏茶时间,阿棣才默契地接过话头“若是如爱卿这般说,那些商人倒也当得起义民之称了。只是不能确定,此举仅在北平一地,还是大明各处皆有。詹家是北平商界领袖,朕也是略有耳闻的,有爱卿领头行善事,他人自然不乏从善者。奈何天下之大,不知有多少如此好事啊。”

    看似有些疑虑,其实就是臭不要脸的互吹自捧。一边说詹家作为商界领袖,起到了应有的积极作用;另一边又说自己掌控下的北平如何民风淳朴,怎么和祥安乐。

    朝堂上的大臣们听了,要不要自动代入自己的家乡看看,有没有北平这样的和谐,能不能赶上人家的脚后跟?

    得到否定答案的,是不是该为自己的家乡说两句谎话?得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