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三十五章 刁钻郭开【求全订求自订】
    第二百三十四章李牧不亡,赵国不灭

    秦国灭六国,本就不是一战之胜,一夕之功。

    秦国挑起燕赵纷争,让赵国无力援助被秦国不断消耗的han国,除此之外,秦国还派大军迁回到赵国后侧,和燕国军队,两面夹击赵军,助燕伐赵。

    秦国如此做,除了让赵国无法营救han国之外,还存了趁机消耗赵国的意思。

    秦国派出桓箭,让他带领新编部~队,向赵南部进攻。

    桓蔚没有正面渡河,攻击赵军,而是由漳河下游渡河迁回至赵国军队的侧后方,进攻邮郸东南的-平阳。

    两军于平阳遭遇,在当地展开交战,被燕赵两军夹击,赵军被秦军击破,伤亡近十万人,赵将扈辄也当场-阵亡。

    扈辄死后,秦军直奔赵国都城邮郸,来势汹汹,大有一举攻破邯郸之势。

    无奈之下,赵王只好调任李牧前来支援,恰好李牧打破匈奴,让赵国没有后顾之忧,李牧干脆带着帐下军队,回军驰援前线。李牧带领的军队和秦将桓箭率领的秦军交战于宜安、肥下等地。李牧的军队,在雁门郡这些年,日日勤于训练,可以是准备充分。

    两军在宜阳遭遇之后,李牧并没有急于出战。

    他从北边带回的成边部队与都城邮郸派出的军队会合之后,在宜阳与十万秦军形成了对峙之势。

    "秦军远征数月,此刻又连着攻克我赵国数地,兵锋正劲,锐不可当,我们此时和交战,讨不到什么好处。只有等到秦军锐气消磨、兵马疲惫之时,才是我军获取胜利的唯一时机。"

    李牧在分析完战争形势之后,决定先避敌锋锐,他命令赵军深沟高垒,积极防御,就是不出兵迎战。与当年廉颇按兵不动,深筑堡垒,消耗秦军一样,李牧也是旨在消耗秦军。秦军长途奔袭,粮草消耗巨大,供给线非常长。

    只有速战速决,他们才有获胜的可能。

    若是被李牧这样长期消耗,后果不堪设想,甚至有可能全军覆没在宜阳。可不管秦军如何挑衅叫嚣,李牧就是在宜阳按兵不动。

    秦军桓髓为了解除眼前困境,便亲自率领秦军主力攻打肥下,他想要通过这一举动,吸引宜阳的赵军前去救援肥下。

    等到赵军出兵,他便打算在中寻觅战机,将赵军一举歼灭。

    可他忽略了李牧的韧性和理智。

    “将军,秦军大举进攻肥下,若是我们不出兵驰援,肥下恐怕要失守了。"副将赵葱进言道。

    李牧却不同意:“敌攻而我救,我军必定会受制于人,此乃兵家所忌也。”

    秦军见李牧始终不出兵迎战,此番想要引诱李牧驰援肥下之地,然后路途埋伏,一举灭掉李牧率领的赵国主力军队。

    之前,秦军对付赵国军队,势如破竹。

    桓蔚便没有把李牧率领的赵国军队放在眼里,他把秦军的大部分主力军队都带到了肥下,而秦军在宜阳的大营却是无人守卫。李牧接到探子传来的军情之后,当即下令,出兵攻打宜宾。

    秦军所在的宜宾大营之中,只有少数老弱的秦军,和他们所有粮草辎重。

    李牧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秦军所在宜宾的大营。

    宜宾失守,远在肥下的秦国军队接到消息,也没有办法快速驰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大营被李牧所占领。

    李牧是时机未到,必不出手,一旦出手,一发必中。

    速救援。

    现如今,秦国大营被占,无辎重粮草,而秦国远在千里,无法快李牧抓住机会,给秦军来了一个反包围之势,歼灭了桓箭率领的十万秦军,统帅桓箭带领着少数护卫仓皇而逃。

    他这一仗,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上一次秦军全军覆没,还是在四百年前。

    如今的天下,六国畏秦,李牧却能在此时一举歼灭秦国的十万精锐,这如何不让六国的君主信心大涨?

    这一仗的胜利,也扭转了当前战争局势。而赵王也因为这一战,册封李牧为武安君。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为名。

    历朝历代国中,能安邦胜敌者才能封之为"武安"。

    ……求鲜花……

    战国之中,被册封武安君名号的人,也只有白起和苏秦二人而已。这两个人都是对自己的国家有大贡献之人,李牧此番打破秦军,扭转战局,为赵国换来了休养生息的时间,武安君这个名号,他当之无愧。

    来年,秦国不甘心,当然也是为了让赵国自顾无暇,无法援助ha n国。

    秦王又派秦军又分两路,进攻邺和狼孟、番吾等地。

    只是无一例外,这些秦军都被李牧军打败。

    当然,秦军骁勇,赵军虽是胜利,可也是惨胜,为了保存实力,李牧不得不让赵军退守邮郸城。

    因为接*败,秦国不敢再贸然进攻。

    饶是如此,赵国也没有能力再去驰援han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h an国一点一点被秦国蚕食。

    三年之后,恰逢赵国大旱,国内缺粮,人心惶惶之际,赢政瞅准时机,发动突袭,彻底攻占han国,扫除东出障碍,稳定了自己后方之后,立马派兵攻打赵国。

    赢政让大将王剪率领上地秦军奔赴前线,将军羌瘪率领的羌兵则从井陉出发和杨端和率领的河内军队,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邮郸。

    赵王派出大将军李牧和司马尚率军抵抗。

    大敌来犯,李牧依旧冷静自持。

    他在分析形势之后,仍采用筑垒固守,避免仓促作战的方针,拖住秦军,打算等到度过眼下饥荒之时,再寻找时机,打败秦军。秦军屡次进攻,却是始终未能向前推进一步,最后不得不和赵军形成相持之势。

    秦军到底是远赴别国作战,对本国军需消耗非常大。

    战场上又是瞬息万变,秦国还要防备着别的国家趁乱偷袭,如此相持之势,是秦军最不愿意见到的。

    因为拖到最后,他们秦军必定会不战而自败。

    王剪等人面对李牧,一筹莫展,可又不能撤兵,无奈之下,只能率领秦军,继续和赵军僵持。这一僵持,就是数月。义.看小说,就来5G小说网! 速度飞快哦,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