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十九章 顾天养的仇恨(2)
    心狠手辣、意志坚定、行动坚决……这就是他心中完美的继承者!他的儿子果然没有让他失望。

    就在顾天养正心中盘算之时,之前进去的那帮人悉数走了出来,对顾天养行礼后就一个接一个的离开。最后出来的,是孙先生。

    “孙先生,这段时间真是麻烦你了。”顾天养抱拳。

    “无妨无妨,本职工作罢了……”孙先生回了一礼,接着说:“将军没什么大事,悲愤交加急火攻心,又缺少休息,刚才是一下子没挺住昏过去了,估计得睡些时日了……”

    “麻烦先生了。”顾天养点点头,表示知道了。

    孙先生摆摆手,就准备离开,但没走几步,终于忍不住回头,凑近顾天养道:“老爷,容老夫说几句不中听的话吧,将军他已经够可怜了,当年的事他也是无可奈何,相信将军他心里可能比老爷您更难受,如今他又受到了如此大挫,不如就……”

    孙先生是个聪明人,事到如今,结合顾天养的表现来看,他看得出来这件事肯定就是顾天养在背后授意的,作为顾家老人、顾天养最信任的人之一,他没必要隐藏自己的想法,也不想看见顾天养被仇恨冲昏了头脑,于是开口相劝。

    “别说了。”顾天养打断他,“他若真是无可奈何,就该挥刀自裁!若不是为了那将军之位,他又怎会下那般毒手?那个猪狗不如的东西,我一定会让他生不如死!”

    说着,顾天养额头青筋暴起,眼中熊熊怒火燃烧!

    “唉……”孙先生见劝说无果,无奈的叹气,只能选择离开,一边走还一边说:“老爷,该放下的,就得放下了,这些年仇恨郁结于心,您的头发都白了……”

    顾天养目送孙先生离去,对方的话丝毫没有打消他内心的仇恨。只要他还活着,他就发誓要将顾天行及其台前背后的人全都铲除,为此他将不惜一切代价!

    孙先生离开后,顾天养对宋仪以及顾思源说:“你们来我屋里,我们谈谈。”

    二人应了一声,赶紧跟上。

    宋仪刚听了顾天养和孙先生的对话,现在一头雾水,他本来听顾思源说顾天养兄弟俩有矛盾是因为政见不同,顶多再加上对顾天行可能反叛的怀疑,但现在来看事情好像远没有那么简单……

    他们没有去顾天养的住处,而是来到了顾天养收藏兵器的收藏室。

    三人进去,顾天养关上了门。

    室内角落有几张椅子,他们一人搬出一张,各自落座。

    “宋仪呀……你对于顾安的事怎么看?”

    宋仪料想到他会问及此事,也没多想就说出了准备好的想法:“顾安强抢民女,失败以后还实行报复闹出一条人命,这也是他咎由自取……”既然知道了顾天养和顾天行不合,甚至连教训顾安本身也是顾天养的授意,那他也就不用再用什么委婉的说辞了。

    “那我要是告诉你,顾安虽然是强

    抢民女未成,但是却并没有害人性命,你又怎么看?”顾天养接着问。

    “嗯?”这下不仅宋仪,连顾思源也懵了,他们不知道顾天养这是在说什么,明明就是顾安克扣了范三因得的银两才导致他病情一步步恶化,最终命丧黄泉的,怎么又说他没害人性命呢?

    “其实顾安确实给范三如数发了银两,赶他出府也只是照规矩办事,在这些程序上顾安并没有违规,那些银两是我派人伪装成顾安手下讨回来的,为的就是找个借口废掉顾安。”顾天养平静的说。

    说到这个地步,顾思源已经明白了,他之前受到顾天养的误导和引导,确实也以为是顾安干的。

    但是他知道父亲和叔父之间的真实矛盾所在——那就是弑父之仇,顾天行曾经在战场前线杀了他自己的、同时也是顾天养的父亲!这就是顾天养敌视顾天行的原因。既然如此,那顾天养陷害顾安的原因就只有一个了,那就是报复顾天行!

    但是不知道内幕的宋仪却无法理解,猛地站起身,忙问为什么。

    “为什么?为的就是让顾天行那老东西生不如死!”

    接下来,在宋仪难以置信的眼神中,顾天养就将这些年来的恩怨纠葛,悉数说了出来:“我之前交代过我儿,告诉了你一些半真半假的消息,你以为我们之间只是政见不和,实则不然,我们之间有不共戴天之仇!十四年前,在皇上还未称

    帝的时候,先父和那家伙在对抗蒙古人的战场上,突然有一天……”

    原来,那天身为军中大将军的顾宁远(顾天养兄弟之父)被军中其他将领发现私藏书信,而书信的来处,正是对面的敌人——元军。从信中的信息来看,顾宁远早已和元军串通已久,甚至连献城投降的日子都商量好了。恰逢那场战役开始以来,他们的部队面对远少于自己的敌人接连遭遇败仗,军心涣散,这些书信刚好成了失败最好的解释。

    军中众将又惊又怒,便私下商量,合起伙来,趁夜里将睡梦中的顾宁远抓了起来,和同在前线的儿子顾天行一起绑了个结结实实,送回后方,交由当时刚刚称帝的陈友谅发落。

    顾家父子面对铁证如山的书信百口莫辩,但是当时的书信显示的都只和顾宁远有关,而不涉及他的儿子顾天行,抓顾天行只是因为他们身为父子,都有嫌疑罢了。

    当时的顾天养正是军中一个不足挂齿的小参谋,但也因同样的理由被抓了去,见证了这场轰动朝野的大案件。而那时顾思源七岁,也早已到了记事的年纪,以此对这场事件也印象深刻。

    当时的顾宁远,可能是因为铁证如山认罪伏法,也可能是因为想保留血脉,从而承认了自己通敌的罪名,但坚称两个儿子于此无关。

    皇帝自然不可能仅凭他的一家之言就放过顾氏兄弟,就听了身边之人的建议

    ,让兄弟俩亲手杀掉自己的父亲,以证清白!

    ","downloadAttribute":"1","onlytentHide":"0","preChapterUrl":"/r/549706600/?z=1&ln=10002441_25584_3801_2_380_L5&cm=0000&z=1&is_np=1&purl=https%3A%2F%2F.cmread.%2Fr%2F549706600%&vt=3&ftlType=1&onlytentHide=0","chapterId":"553739717","summaryUrl":".cmread./sns//l/forum/?bookid=549706600","ChapterUrl":"/r/549706600/?z=1&ln=10002441_25584_3801_2_380_L4&cm=0000&z=1&is_np=1&purl=https%3A%2F%2F.cmread.%2Fr%2F549706600%&vt=3&ftlType=1&onlytentHide=0","downloadAttributeByChapters":"1","ChapterId":"553821020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