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马林发现得早,在北海国开始大规模铺设水泥板路之前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一切都来得及。
事实上,这年头,因为没有重型车辆,对道路的要求其实很低。一般情况下,就算不添加“筋骨”,水泥板路也很难被压坏。
但是,在这个没有重型车辆的年代,对于水泥板而言,真正的敌人恐怕不是车辆的压力,而是内部结构的热胀冷缩或巨大的震动。因为,这会产生内部应力和剪切力,使得水泥板出现裂缝。
冬天的时候,水泥因为热胀冷缩,内部产生收缩力,最是容易产生裂缝。而一旦产生了裂缝,再有重一点的载重马车碾压过去,那就可能导致裂缝扩大。然后,直至水泥板完全断裂……
也就是说,加入纤维“筋骨”,主要目的不是怕水泥板强度不够,而是怕水泥板自己开裂。当然,加入“筋骨”后,水泥板强度也是得到了大大的增强,性能更好了。
草筋混凝土增强的强度很有限,但它能帮助水泥板抗裂,却是无疑的。这一点,在冬季尤为重要,能大大提高水泥板的使用寿命,节约成本。不用水泥板坚持几十年,只要坚持个好几年不用换,就算马林达到目的了。而且,水泥板路比较好修,换一块就是了。
如此一来,马林就定下了规矩——主干道采用53厚的普通厚度的石棉纤维水泥板,而普通道路和城内街道,则一般用26厚的减厚型茅草筋骨的草筋混凝土水泥板。
石棉纤维毕竟化学性能非常稳定,不容易被腐蚀,不会变质。用来制作主干道所用的水泥板,成本虽然比草筋混凝土水泥板高,可主干道毕竟不多,用量倒是有限。而草筋混凝土水泥板,因为茅草不值钱,收集容易,成本较低。而且,减半了厚度后,制造成本就进一步降低了,很有利于在国内全面推广。
随后,北海国新建的水泥板厂,就开始了两种规格的水泥板的生产。其出产的两种水泥板,优先供应北海国内部的道路修建。但英格兰那边,也会修建道路。比如诺森伯兰郡和怀特岛两大封地,肯定需要修路的。至于苏格兰南部的边境郡和北部的高地郡,马林倒是没急着给那边修路。因为,那边多半是山地,修路很困难。而且山地容易爆发泥石流,容易毁坏水泥板路。
倒是阿德勒所在的爱尔兰威克洛郡,马林优先提供了一批水泥板,支持其修建两条军事用途的主干道。
威克洛郡虽然在爱尔兰东海岸,雨水相对较少,但和北海国相比,雨水还是多多了。所以,在威克洛郡,更需要不惧下雨天的水泥板路。或者说,整个爱尔兰岛,都很需要这种道路。只不过,马林目前产量上不来,只能先供应阿德勒的威克洛郡所需了。而且,也只能供应一两条路的用量。
此外,马林还要供应纽约那边的所需。别的可以先等等,一条通往五大湖区的水泥板路是跑不掉的。因为,马林现在正指望着能找到世界上第一口近代油井——泰特斯维尔的德雷克井所在的位置呢。而泰特斯维尔,貌似就在伊利湖附近,而且地表有油苗。
马林打算现在就开始修建从费城向西的水泥板路,不必赶进度,只要开始在修就行。反正,有了空心钢桶碾轮和水泥板后,修路速度那叫一个快啊。唯一的麻烦,可能就是沿途会遭到袭击了。毕竟,印第安人也不是傻子,肯定明白路修好后他们会遇到麻烦,肯定会阻击。
不过,马林现在打算从海地岛搞几十万劳力出来,倒也不怕。到时候,他打算抽调上万海地岛泰诺人劳动力,专门来修这条路。先砍树,后修路。确定好修路方向后,先把沿途树都砍了,再开始打地基修路。
砍树的标准,就是道路两旁三四十米的距离内的树都砍倒了。印第安土著的用藤做弓弦的土弓,威力不大,也就三四十米的射程。空开这段距离,正好避免了他们在树林里放冷箭影响到施工。
而他们若是敢走出树林来,那正好尝尝护卫队的厉害……
……
一旦石板路修好了,马林就会每隔20公里修建一个驿站。驿站不但能蓄养马匹,供信使换乘,而且,会修建城墙,有军事防御能力。
这只是第一步,随后,马林会派遣农民抵达各个驿站。然后,以驿站为起点,向道路两边出击,砍伐树木,开垦农田……最终,以驿站为基础,形成有围墙的武备村庄……
如果遇到印第安人激烈反弹,就沿着石板路,派遣大部队去清缴驿站四周的印第安人。现在,北美的殖民军已经有了丰富的丛林战经验,征服整个北美东海岸也许不行,但单独打击某个小部族,能力还是绰绰有余的。
而且,在未来,马林会继续从德意志移民中挑选士兵,在北美殖民地组建万人军团,跟着那两千多殖民地老兵学习丛林战技巧,最终进一步扫荡丛林中的印第安人,以夺取更多的土地。
而水泥板路的修路的原则,并非是寻求直线距离近。除了急着去伊利湖边寻找泰斯特维尔的那条石板路会求近之外,其他水泥板路,尽量都会沿着大河平原向前延伸。其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地占据更多的好地。毕竟,大河边的平原,肯定都是沃土,最是肥沃。
就像19世纪末列强在华夏境内做的那样,铁路所至就是势力范围。同理,水泥板路所至,也是北海国的势力范围。甚至,比势力范围更进一步。因为,马林会直接派兵控制那里,甚至直接开发利用了。
……
理清了思路后,马林笔下生风,快速地签发了一系列的命令,具体安排了北海国、英国自家领地和美洲殖民地的修路事宜和开发事宜。
但就在他写累了,想要活动下手腕的时候,科勒忽然急匆匆地赶过来,汇报道:
“陛下,爱德华陛下遇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