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211章 龙城翻建
    关于教育制度的规定,木风看上去采用的是后世的义务制教育,但事实上是结合了科举制与前世义务制教育的优点。

    因为科举制的考试没有后世的学期测试这一说,而义务制教育只是在费用上有所减免,却不会让通过大考的人成为官员。

    能通过大学毕业成为政府官员的,只有科举制是这么干的。

    而能让学生迁居户口的,则只有前世的大学升学。

    当然,木风在这里做了调整,将这些大姜未来的栋梁之才的家人户口也都迁居到龙城,就能进一步聚拢部落内高素质人才的人心——通过提供住房、土地、更加富足的物质生活等来提高这些人对大姜的忠诚度。

    当然,这么做也可以增加龙城的人口数量。

    紧随其后的,就是要扩建龙城的规模。

    必将龙城是大姜的中心城池,将来的人口、规模都不可能小了,所以龙城必须扩建。

    但山谷内的土楼已经住了近两万人了,再住人的话就会显得拥挤。

    所以龙城扩建,就需要向外拓展了。

    而龙城拓展的空间也有,而且条件还很便利。

    省工的做法是直接推倒龙城面前的大森林,在平地起城池。

    这样做省工、省事。

    但还有一种比较费力、耗费工时的做法,那就是依山而建。

    尤其是东山,毗邻东河,如果能在东山上建城,龙城的安全性就会变得很高。

    因为居高临下本就是打仗时候的有利地形。

    而且建在山上的城市也不是没有。

    华夏不多,却也有山城、佳县城,都是地势雄险之地。

    而老外就比较多了。

    在木风的印象里,西方国家,什么古罗马、古爱琴海呀等这些地方在古时很多都是将城池建在高山、峭壁之上。

    因为把城池放在高地,易守难攻。

    所以在很多西方涉及古时的电影里,城池的出现都是建在高山上,一面不是临海就是傍水,城门位于城池的最低、最平处。

    这样的城池即便被攻破,也要面对高处主人的反扑。

    城池建在这样的山上,安全性不用担心。

    唯一麻烦的是高处城池用水问题。

    但是这也难不倒木风。

    无非是城内的蓄水装置跟上罢了。

    这个对于眼下的大姜来说更不是问题,直接城池门口的水库里的水向内城引,再用饮水桥或者水泵往上引水。

    再不济的,就利用他之前做出来的水车。

    这样一来,依据东山、南山建造的山上城,就能与龙城现有的城墙连坐一片。

    到时候大姜只需要将城池接上,一直连到东河就行了。

    届时大姜龙城会是一个一面紧挨着东河高山的山上城,城门处面对的是广阔的大地。

    一座中西结合的城池也会由此建成。

    不敢说是古往今来第一奇怪,绝对也是这个世界第一奇观了。

    占据整座山的城池,想想都激动人心。

    当然,这并不是首创,在古罗马时代,多的是依山而建的小城池。

    只是论起规模,不如木风设计的城池大而已。

    而这样一来,龙城内的很多设施都要翻建。

    如城池内的供水、引水、排污、公共卫生系统都要做完善,否则偌大一个城池将会变得臭气熏天。

    相较于苍鹰城的建设,龙城的翻新建造就显得要麻烦多了。

    好在龙城到现在位置所有的土楼住宅都是分区的,先前的排污水道也是结合了部落内由高到低的地形进行规划。

    眼下要做的就是将管道拓宽、加深、加固、增多,与山上的即将开建的城池规划在一起。

    而这些生活排污用水也会被直接引到城外专门用来收集污水、分辨的沤粪池,循环利用。

    所以龙城翻新之前首要注意的不是别的,就是划分区域、规划好管道建设,然后才能开始建设。

    而且在排污管道方面的设计,木风决定借鉴罗马古城的设计,建造一个可供人、马在里面通行的巨大地下通道。

    这样的通道与其说是下水道,不如说是地下隧道——隧道紧贴墙壁的有行人通道,方便以后定期清理,而人行道中间才是一条更深的地下暗河,真正的排污水道。

    本站热门小说推荐

    <ul class="list-inline">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